第一卷 泥潭纪
第一章 河边的影子
陈沉第一次看见那具尸体时,正想着如何向父亲解释他又丢了码头的工作。乌黑河水裹挟着灰白肢体,在夕阳下游荡,像极了镇上王记布庄里那段最便宜的漂白布。
那是1987年的寒秋,芙蓉镇的石板路上总是湿漉漉的,仿佛刚哭过一场。陈沉蹲在河岸已经半个时辰,计算着父亲劈完今天第几捆柴才会发现他不在家。他二十三岁,识得几个字,读过《红楼梦》片段和半本《水浒传》,理想是去省城当个图书管理员,现实却是在镇上码头上搬货为生。
尸体卡在两块巨石中间,随波轻摆。陈沉本想走开,像所有明智的芙蓉镇居民一样,对不祥之物视而不见。可他认出那件衣服——青灰色中山装,左上口袋别着两支钢笔,正是镇上中学教师周明理三天前穿的那身。
周明理教过陈沉三年语文,是唯一说过他“心思敏感,是可造之材”的人。去年春天,周明理因“思想问题”被停职审查,妻子带着女儿离开了他。
陈沉卷起裤腿,踏进冰冷的河水。尸体比想象中轻,像一捆空心芦苇。他把周明理拖到岸边,发现老师口袋里塞着一本湿透的笔记本和一块用油布包好的怀表。怀表背面刻着“赠明理,永以为好——素云1980年秋”。素云是周明理妻子的名字。
正当陈沉考虑是否该去派出所报案时,远处传来脚步声。镇上的傻子阿福蹦跳着过来,手里拎着一串用柳条穿起的死鱼。
“沉哥儿,你在捞啥呢?”阿福歪着头,眼睛亮得反常。
“没什么,一根木头。”陈沉下意识用身体挡住尸体。
阿福咯咯笑起来:“你骗人,那是周老师。我昨天还看见他在河边转悠呢。”
“什么时候?”陈沉警觉起来。
“就下雨那天,他跟一个戴黑帽子的人说话。”阿福凑近些,神秘兮兮地压低声音,“周老师哭了,那个戴黑帽子的人给了他一个小盒子。”
陈沉还想再问,阿福已经被河对岸的野狗吸引,蹦跳着追去了。回头再看周老师的尸体,陈沉突然觉得那浮肿的脸上似乎带着一丝笑意。
夜幕将至,陈沉最终决定不惊动任何人。他在河边柳林里挖了个浅坑,将周明理草草埋葬。怀表他塞进口袋,笔记本则摊开晾在石头上,等风干后再收起来。
回家路上,陈沉总觉得有人跟踪。回头数次,只有空荡荡的街道和渐起的秋风。经过镇公告栏时,他瞥见新贴的寻人启事——周明理的照片赫然在上,落款是派出所,日期是昨天。
也就是说,周明理被报失踪时,可能已经死了,也可能还活着。
陈沉加快脚步,怀表在口袋里沉甸甸的,像一颗偷来的心脏。他不知道,这个秋日的偶然发现,将揭开芙蓉镇埋藏二十年的秘密,也将改变包括他在内多个家庭的命运。
回到家时,父亲果然已经劈完了柴,正坐在门槛上磨斧头。见陈沉回来,老人头也不抬地问:“码头上的活计又黄了?”
陈沉嗯了一声,准备迎接责骂。但父亲只是叹了口气,声音出奇地温和:“洗洗手吃饭吧,你娘做了红烧豆腐。”
这种反常的温和比任何责骂都让陈沉不安。他意识到,家里一定发生了什么事,而且不会是好事。就像五年前姐姐突然嫁到外地前的那种反常平静。
饭桌上,母亲不断给他夹菜,父亲甚至问起他最近在看什么书。直到晚饭快结束时,父亲才轻描淡写地说:“镇东李屠户家的二闺女,你记得吧?人挺壮实,能干活。她爹答应给两头猪作嫁妆。”
陈沉筷子停在半空,明白了他又要为家庭牺牲一次理想。就像三年前放弃去省城的机会,留在码头干活一样。
那晚,陈沉梦见周明理站在河边,不是尸体,而是活生生的模样。周老师递给他一本湿漉漉的书,书页间流淌着银色的月光。
“想要月亮的人,最终都会掉进河里。”梦中的周明理说,然后纵身跳入河中,化作一轮倒映在水里的明月。
陈沉惊醒,摸出口袋里的怀表。凌晨三点,万籁俱寂,只有怀表滴答作响,仿佛某个生命仍在延续。
窗外,一轮明月高悬,冷清如霜。陈沉突然有种预感,周明理的死只是开端,就像河面上第一道涟漪,底下藏着尚未浮出水面的巨大阴影。
而他,一个只想逃离却总是被困住的敏感灵魂,已经无意中扯开了芙蓉镇光鲜表象的第一根线头。
【第一章完】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