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军垦乡土苑
血色记忆与时代回响
——新疆石河子总场北泉镇明珠花园社区党员观《731》有感
文/戴恭义
2025 年 9 月 24 日下午,石河子总场北泉镇明珠花园社区党总支组织党员集体观看历史题材影片《731》。当银幕上零下三十摄氏度的冻伤实验场把活人冻成冰雕,当“七月”“八月”这些从孕妇体内剖出的婴儿名字被冰冷报出,影院里此起彼伏的抽泣与攥紧的拳头,构成了对历史最庄重的回应。这场观影既是一次爱国主义教育,也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灵魂对话——在新疆这片曾以“八千湘女上天山”书写爱国史诗的土地上,新时代的党员透过光影重返东北黑土地的至暗时刻,在血色记忆与现实使命的交织中,完成红色基因的淬炼与传承。
一、被冻住的记忆与解冻的真相
影片开篇以极具冲击力的冻伤实验撕开历史伤口:极寒夜里,中国平民被绑在户外,日军医务人员冷静记录肢体逐步冻僵的数据,直至生命成为冰雕。这种“科研化暴行”远比单纯杀戮更令人战栗——它将人类伦理异化为“实验变量”,揭示了 731 部队反文明的本质。导演团队耗时十年,查阅 8000 页美国解密档案、423 小时原队员口述影像,让每个镜头都成为无可辩驳的呈堂证供。看到日军以“自由”诱骗受害者步入死亡,老党员张根初颤抖着说:“这和恐怖分子蛊惑青年的谎言如出一辙,历史的教训从未过时。”
最令人震撼的是影片对“月份婴儿”的呈现:被编号为七月、八月、九月、十月的幼儿,实乃从孕妇活体取胎的幸存者,暗示其余孩子早已惨死。这种把生命物化为实验序号的暴行,与新疆各族群众“生命如天”的传统价值观形成尖锐对立。青年党员王洋哽咽道:“那些婴儿若有名字,应该叫乐乐、婷婷、晨晨……就像我们身边的孩子。”跨越时空的对话昭示:任何试图剥夺个体姓名与尊严的暴政,终将被历史钉在耻辱柱上。
二、边疆党员的双重使命:从历史伤痕到现实防线
地处西北边疆,明珠花园社区的党员对影片有着特殊的敏感。当银幕上日军假借“给水防疫”之名实施细菌战,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的党员立刻联想到当下生物安全的挑战。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书记何建新说:“影片中日军对鼠疫菌的恶意播撒,与今天我们防范生物恐怖袭击的逻辑一脉相承。”
这种忧患意识在新疆尤为强烈。731 部队有组织、有计划的“科研化犯罪”,与当下国际势力对新疆的污名化操作形成诡异呼应。社区党总支副书记王洋指出:“当年侵略者用‘给水防疫’掩盖罪行,今天仍有人用‘人权’包装干涉内政的图谋。我们纪检监察干部更要汲取历史智慧,在基层练就识别‘话语陷阱’的火眼金睛。”这番讲话与黑龙江省纪委监委“把居安思危意识转化为制度设计”的体会东西呼应,彰显了历史教育的现实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中“万人坑里的姓名呼喊”与新疆反恐英烈纪念馆的陈列形成跨时空对话。当受害者高喊“你若记得,我便活过”,老党员曹新河轻声念出反恐烈士的名字。这种自发联结,正是红色基因在边疆大地的生动传承。
三、从黑土地到天山脚:红色基因的传承密码
影片至暗时刻,那些被扔进深坑仍高唱《义勇军进行曲》的受难者,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垦第一犁”的雕塑形成精神共振。退休老军垦张大爷激动地说:“坑里的人才像人,坑上的才是野兽!咱们兵团人当年在戈壁‘割肉补疮’开荒造田,就是不让子孙再掉那样的坑!”质朴的话语道出了东北抗联精神与兵团精神的一脉相连。
影片结尾“无人生还”的残酷与“出口有光”的希望,引发党员对“后疫情时代”使命的热议。党员蔡新建说:“历史从不是遥远回声。疫情期间我们为居民送菜送药,就是在守护那道‘出口的光’。”这种把历史创伤转化为服务动能的思考,与黑龙江省纪委监委“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智慧力量”的感悟不谋而合。
社区党总支随即开展“光影铸魂”结构化研讨:负责民族团结的干部反思如何防止极端思想毒害青少年,物业人员讨论如何把“防疫给水”的历史警示转化为水质监测的制度化检查……“观影—共情—转化”的教育闭环,让 125 分钟的黑暗记忆化为照亮基层治理的星火。
结语:在铭记中走向共生共荣的未来
灯亮起,银幕上“这里,无人生还”的黑白字幕与社区民族团结宣传栏的彩色照片形成强烈反差。党员吴福恩边走边说:“影片让我更深切体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分量——那些受难者可能是今天的工人、农民、教师、学生……但他们都叫中国人。”这种认知升华,正是《731》超越民族叙事的人类文明警示。
从哈尔滨平房区的焚化炉到石河子明珠花园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历史的灰烬已化作滋养新生的土壤。党总支决定将观影感悟转化为“红色管家”行动:组建党员先锋队,对独居老人实施“每日一见”关爱计划,用切实温暖对抗历史寒霜。正如导演赵林山所言:“让影院成为正义法庭。”在新疆这片多民族聚居的土地上,每个基层党支部都是历史的审判台,每位党员都是和平的守望者。
“不是想害大家,而是想一起好好生活”——影片中日军虚伪的台词,在今天的新疆成为各族群众真诚的生活实践。当党员们走出影院,看见夕阳下嬉戏的多民族孩童,更加确信:铭记历史不是延续仇恨,而是守护当下这份来之不易的共生共荣。在这个意义上,《731》的黑暗记忆与新疆的明媚现实,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抵御野蛮的永恒丰碑。

总 编:王立春
副总编:魏赋光
主 编:戴恭义
编 审:周 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