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西宁一中长征串联队一
文/程鹏
我曾用名叫许忠诚,是1964年9月开学时,由海西州中学转来西宁一中就读的,被分配到初二(二)班,班主任是王晶杰老师(中共党员),后来是姚复茂老师接任。开学没过几天,同学们选我当班长。在王晶杰老师和团组织培养教育下,在开展学习雷锋活动中,同年12月16日,我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次年春天我任初中部团支部书记並兼任班长。1965年7月,我和高中部的陈延生同学(时任校学生会主席)被全校八百余名师生推选为出席青海省二届学联代表。并受到省委、省政府首长的亲切接见,合影留念。回校后,在王晶杰老师和会议精神的鼓励下,我鼓起勇气向学校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没想到1966年6月文革狂潮掀起,很多老师遭到批斗,我也被打入了“黑七类子女”受到冲击。我想不通,上访过市委信访办,那里的叔叔阿姨安慰我说:“孩子要学会坚强,经受住考验呀!”。到了同年10月份以后,学校里那些造反派们冲上社会去闹革命了,校园里变得冷冷清清。刚好报纸上宣传为了节约闹革命,大连海运学院同学们步行串联事迹后。为了想见毛主席,我们和李思怡老师11名师生组织了西宁一中长征串联队。学习红军长征精神,我们举着红旗,背上背包向着北京出发。
在西宁出发前二天,是高中一年级的杨寿山同学告䜣我的消息。我回家告诉母亲,“我们要步行到北京去”,她先是惊讶又深知我在校的处境。家里实在是困难,经母亲同意,我跑到文兰姐那里借了30元钱作为路费,又跑到粮站领了60斤粮票。1966年11月7日11时,路生、杨寿山、许忠诚、李鸿业、李宁、陈天友、王恒玉、周在理、谷正亚、陈晓德我们10名高初中同学和李思怡老师见面了。由路生同学任队长,我和杨寿山任副队长,在学生宿舍前,向毛主席像集体庄严宣誓后出发了。我们出了校门在观门街口,迎面碰见了老校长任兰老师,见到我也在其中,她叮嘱我:“一路上,多和当地的党组织联系,要保护同学们安全!”。她目送我们走上了大街,那时她的处境也是十分艰难。
西宁至兰州路段,我们没有什么经验多走的是铁路线。一次我们正行进在铁路隧道里,火车也进来了。那呛人的浓烟,飞沙走石和巨大的引力。顷刻,我们手拉手,蹬直了双脚,紧紧地斜靠在墙壁上,任凭疯狂的沙粒抽打着我们的手和脸。为了确保安全,我们改道走在公路上。冬日的阳光照耀在大峡的山谷里,滚滚的湟水河伴我们前行。飞驰而过的列车,火车司机叔叔们拉响了长长的汽笛为我们鼓劲加油!我们满怀感激之情向他们挥手致谢。但也有恶语冲我们飞来,“狗崽子们,勒令你们立即解散,滾回西宁去”。我们并未畏惧而是充满了鄙视,我们就是要到延安,到北京去!我们头天晚上吃住在小峡口农民家,第二天夜住在高庙小学的教室里,第三天晚我们是在兰州市红古区火车站过夜,第四天到达兰州,我们入住在兰州市一中。
次日上午,我和杨寿山到甘肃省委接待站请求一份省际详细地图,只见那省委大院里挤满了红小兵,手举着红宝书,一片呼喊声:“我们要去北京见毛主席!”“不答应我们的请求,决不收兵!”,他们的心愿要乘火车去北京。在回兰州一中的大街上,只见一辆大卡车迎面而来,令我俩吃惊是那帮造反派押着省委书记汪峰伯伯,脖子上用细铁丝掛着用红笔打叉“走资派”的牌子。看来兰州比西宁闹得还凶!我心里想:这乱局何时能结束?我们整队从兰州一中出发至夏官营火车站附近,那天傍晚在一家小饭馆里,赶来的《青海日报》社记者前来采访。完后他受青海省委有关部门的委托,赠送我们每名队员补助金30元、全国粮票30斤和一双解放牌球鞋一双,以示关怀和鼓励!
我们在夏官营小火车站里住了一宿后,从此离开了铁路线向大山里走去。在前往会宁县的途中,我们遇见了来自新疆、甘肃古浪中学的長征串联队,大家分外高兴,相互鼓劲,挥旗致意!当我们快到傍晚时,远远看到了会宁县城,我们的歌声更加高昂嘹亮!我们在会宁小住了两日,参观了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处和指挥部,聆听了老红年讲述当年会师时盛大情景,我们也感动地流下热泪。正如刘伯承元帅在《回顾长征》一文写道:“回顾长征的全过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长征是彻底纠正了“左”倾错误路线,确立了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的领导,才取得胜利的;长征是在与张国焘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和他的分裂阴谋作了坚决斗争,并坚持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才取得胜利的。长征,用它的铁的事实宣佈:以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是不可战胜的。”这使我们每位队员,受到了刻骨铭心的教育!在县城举办的联欢会上,我校杨寿山吹笛伴奏,我们演唱了《毛主席窗前一盏灯》,受到了观众们热情鼓掌。临别时,我们无限深情地久久回望着那会师楼。 那时文件有规定,每到一处吃饭时,无论是乡村接待点或是农户家,每次饭交一毛钱、半斤全国粮票,我们都严格执行规定。住宿方面是不收费的。沿途的老乡们给了我们莫大的关爱,让我们终生难忘!在寒冷的日子里,甘肃华家岭上仅有六户人家,老乡们把我们让到了热炕上。我自以是吃过苦,挨过饿的孩子,谁知道干旱山区的老乡们生活更苦。一次洗脸,让房东大爷把我说了一顿:“当年红军路过我们村子时都没有舍得洗脸。我们的水是从人70多里外靠人靠牲畜驮来的”,我向老乡深表谦意。我们在那山区吃饭,满碗是杂面片片飘点菜叶,很少看见馍馍,老乡们说只有到过年时才能蒸上馍馍。我只觉得面汤很酸,还以为是当地人有吃醋的习惯。一次我们走渴了终于找到了一口井。翻开盖一看,那水窖里水面上飘着一层绿,气味酸酸的,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老乡们吃的是窖水。沿途让我们亲眼目睹了中国农村的现状,我们的人民在政治上得到解放,但在经济上还很贫穷,日子过得很艰难。走千里路,吃万家饭,所见所闻,真是让我们受益匪浅,胜读十年书。
看到六盘山上盘旋的公路,我们选择了一条直上的山道,仅用了50来分钟就到达了顶峰。除了李思怡老师30多岁外,我们都是十六、七岁的学生,真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在山峰上,我们挥动着红旗,朝着甘肃、宁夏、陕北的山川大地,我们高声朗诵着毛主席诗篇:“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我们仿佛自己就是红军,围绕在毛主席、周副主席和朱总司令身边欢呼跳跃着。
我们过平凉、走西峰,朝着陕北进发。在经过子午岭原始森林时,我们确实遇到了危险。天色已晚仍不见村庄,我们只好挤在路边的一间护林小屋里过夜。半夜里被一阵扑打门窗声惊醒,我们急忙顶紧了房门,操起了打狗棒对准了房门、窗户。狼群围着小屋彻夜的嚎叫着,直到黎明后它们才悻悻的离去。
经过了42天的长途跋涉,再有20多里就要到延安了。尽管我们已赶了一天的路程,吃过晚饭后谁也不愿意驻村休息。朝前走着走着,眼前出现了一条冰封的河流(后来才知道那就是延河),我们探索着前行。突然看见对岸上有一辆小车开着车灯驰过,给我们带来一片惊喜。我们拖着像灌了铅似的双腿,相互帮扶走在公路上。凌晨2时许,我们进到延安大学的校园里。那晚校园里所有的窑洞里都己住满了人。我被分配到的那间窑洞里已睡满了外地同学,只挤出一点蹲下来的位置,我就蹲着睡了一夜,睡的还是那样香甜。
梦寐以求的革命圣地——延安啊,我们终于来到了您的身边……
在延安的日子里
1966年12月21日早晨,在延安大学窑洞里,我蹲着睡了一夜醒来,那挤得满屋的外地队友己经出发了。我提着背包找到了我校的队友们。在食堂里,我喝了两碗小米粥,吃了包谷面的馍,这是我们一路上吃得最好的饭,浑身暖和多了。大家商量在这里多住几日,好好看看革命圣地——延安!
我们沿着延河往城里走去,没走多远就看到宝塔山啦!大家高兴地几乎欢跳起来,异口同声喊道:“我们先上宝塔山去!”。在山上,我们张开双臂拥抱着宝塔,就像拥抱着久别的母亲!在宝塔里,在宝塔前我们观看着整个延安城。毛主席和党中央曾在这里居住了十三年,领导着八路军、新四军和全国的老百姓,掀起了抗日战争的热朝,直到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毛选》四卷绝大部分篇章是在这里写成。回忆当年,有多少热血青年甚至学者、音乐家,冲破敌人层层封锁来到了延安。今天,我们这些受到极左思潮冲击的师生也来到这里,这怎能不让我们热泪盈眶,热血沸腾!
我们在参观革命遗址时,每到一处都认真听工作人员的讲解,学习毛主席的相关著作。在张思德同志的墓前,集体朗读了《为人民服务》;在凤凰山毛主席接见白求恩大夫的窑洞里,我们学习了《纪念白求恩》;在杨家岭中央大礼堂里,我们又学习了《愚公移山》。我们详细地参覌了枣园、杨家岭、王家坪、抗大旧址,和老一辈革命家的旧居,我结合自己思想实際,把感受写在日记本里。我们在延安八一敬老院里,围坐在老红军、老八路伯伯们的身边,聚精会神的听他们讲长征,讲打日本鬼子的故事,并瞻仰了延安烈士陵园。延安那一坡一峁,一窑一树,给我们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当我们闻知12月26日有集会活动。在夜晚的月光下,延安大学的大哥大姐们教我们跳秧歌舞。毛主席生日那天,来自全国各地的长征串联队和当地乡亲们,在延安的大广场上,锣鼓声声,红旗飘飘,歌声口号声响彻云霄,全场舞起了陕北大秧歌,我们西宁一中的11名师生也欢乐在其中。
在即将告别延安的日子里,李思怡老师因家中有事回青海,他临走时还问我的打算,我告诉李老师说:“我继续和同学们朝北京走。”他紧紧握住我的手说:“好样的!”。后来路生和谷正亚也要离队回宁,我们剩下8名队友。在延安的日子里,我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覌,更加坚定了我的信仰,不管以后的道路有多艰难,还有多少风雨雷电,我要跟党走!临告别延安时,我的风纪扣也扣不上了,是延安的小米饭把我养胖了。
1967年1月5日,阳光暖融融的,我们依依不舍的告别了母亲——延安。沿着当年革命先辈们奔赴抗日前线的道路,我们列队举着红旗向延川县进发。次日中午时分发生了一件事,当日打前站的陈晓德同学走失了,直到住宿时我们才意识到,他一直牵挂着我们的心。
第三天下午,我没忘记多亏了一位老红军伯伯在岔路口上为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我们走在塬上,放眼远眺这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而成的黄土高原,它的空阔、辽远、雄壮,不由得激起你奋进的雄心和勇气。有一条自北向南的深谷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到了近处一看真让人惊喜万分:“我们又看到黄河了!”,它历经了青甘宁蒙陕晋六省区,蜿蜒着比黄土地更耀眼的身躯,在山谷里呼啸而来,我们真像在他乡遇到亲人似的激动!在老乡的指点下,我们和先期到达的外地同学,肩扛着纤绳沿着河岸往上游拉了两三里的船。我们怀着既兴奋又忐忑不安的心情坐在船舱里。大木船在河上启动了,船夫们呼着那沸人热血的号子,齐刷刷地抡着大浆,船头激起了浪花。那带着冰凌浓稠得像陕北小米粥一样的黄河水,从船帮的左前方滾滾而来,令人惊心动魄!寒风阵阵、横水行舟,船工们奋斗拼博,费了很长时间,才抵达了对岸的山西省永和关,上岸的师生们向他们深深鞠躬行礼,挥手告别。
经隰县、交口、孝义北上,晋中平原的自然条件要好多了。在汾阳县城休整时,闻知抗日英雄蒋三的故乡就离县城30里路。我们顺路寻找到了唐兴庄。我们高兴的见到了蒋妈妈,她已是80多岁的老人了,老伴早己去逝。蒋妈妈在院子里与我们合影后,给我们讲述了她七个儿子牺牲的经过。我真不理解作家马峰为何把蒋二在电影《扑不灭的火焰》里塑造成一个国民党军官的形象。蒋妈妈还自谦道:“我觉悟不高,都把眼睛哭瞎了”。我们听得热泪盈眶,发自内心对这位坚强的母亲充满了热爱和崇敬。我们还特意到蒋三烈士的牺牲的地点深情地悼念他。在离别的路上,不由得使我联想起革命母亲夏娘娘、《我的一家》陶妈妈,像她们这样的母亲,这样的家庭在全国又何止成千上万呀!为了新中国,她们忍受着巨大悲恸,前扑后继,坚韧不拔,奉献出了自己的一切,这是何等高尚的品质啊!
继续前行30里,我们到达了文水县云周西村。正逢刘胡兰烈士就义19周年的日子,前来悼念和参观的人很多,为了看得更仔细我们留住了两日。村子东南角的古庙和烈士墓连在一起辟为陵园。古庙已成为展馆,那大幅油画、图片和实物,记录了英雄成长、就义的经过,在结尾部分展示了解放后人民政府逮捕及处决那些刽子手的图片。我们伫立在古庙的广场,徘徊在烈士墓前,仰望刘胡兰慷慨就义的英姿,和毛主席亲笔书写:“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题词。使我们从中受到教育,鼓舞和激励!临行前,我拜访了刘胡兰的父母亲,那天她的妹妹也在家中。冒着三九寒冬,我们迈着有力的步伐,行进在这诞生过无数英雄的大地上。
我们到达山西省会太原时,走失的陈晓德同学和我们团聚啦!李鸿业同学因长期行军韧带早在会宁路上拉伤,一直坚持到太原,可真不容易,导致双腿走成了外八字形,我们为他的坚韧不拔的精神所感动!我们到太原火车站为他送行返回西宁。没过几天,党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停止步行串联的重要通知,我们抓紧时间从太原乘火车到达了首都北京。和全国成千上万支步行串连队一样,我们把一路高举的鲜红队旗敬献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在金水桥上仰望着毛主席画像,我们团团围着抱头大哭!毛主席呀毛主席!我们多么想看望您老人家……。我和陈晓德同学,与西宁二中、山西长治、辽宁抚顺中学长征队友在天安门前合影留念,亲切拥抱。我又抓紧机会,跟随抚顺中学的队友,千里迢迢赶往抚顺市雷锋叔叔纪念馆和坟幕前瞻仰。1967年2月22日23时,我们回到了久别的西宁,胜利地完成了这段令我们终生难忘的历程。
本文修改过程中,得到当年付队长杨寿山,队友李鸿业、谷正亚和王恒玉同学热情协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作者简介
程鵬,笔名:沙中柳,1949年5月生,江苏省徐州市人。原青海省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党委工作部长,高级政工师。中华诗词学会、青海诗词学会会员,中华当代文人联谊会名誉会长。2015年9月,诗词《春到西宁》荣获首届全国诗词名家神州行(苏州)特等奖。2016年被授予“中华诗词100位优秀传承人”称号。2017年11月荣获第三届全国诗词名家神州行(福州)优秀诗词家称号。2020年9月诗词《好官尕布龙》荣获第六届世界杯一等奖。2023年4月荣获第十九届天籁杯中华诗词大赛金奖。2024年4月荣获第九届诗词世界杯大赛特等奖。2016年4月散文《玉树行色》荣获第三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2022年荣获中华散曲《白雀奖》三等奖。著有个人诗文集《清清麒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