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朱海燕】致钱塘江大桥
精华热点
致钱塘江大桥
朱海燕

钱塘江的水是温暖的
扬一扬秋天的浪花
一座铁桥,在1937年9月26日的水里站起
带一种英雄气,挥一挥手
砍断只有洋人修铁桥的惯例
在中国铁路的黑夜
擎起一柱燃烧的火炬
铿锵铿锵的火车轮轨声
把振兴中华的心情撒成孔雀开屏
刺激每一根春草
吹香的梦,化为最美的角色
它生正逢时,战争踩着使命的锋利
如一根“定海神针”,从传说中走出
披着炮火硝烟,把军工、民用物资
用秩序的欢叫,沿着地平线
运到没有地点的春天
嘎嘎的生产,扼住战争的喉咙
将粮食与棉衣拉来,交给抗战的子弹
赠予的精神,牵着一个国家的影子
大桥仅活了89天,钢铁的品质
转移100多万军民,将命运刻在未来的手上
铁桥上的退却,是希望的远航
力量走进后方的大地
种出一根根禾苗的枪,一穗穗闪亮的刀
开挖一个个的坟坑,把敌人埋葬
它又生不逢时,修起再炸毁
交通命脉,爆裂成阻滞的空间
但,这并没改变使命的密码
炸毁,却种下更壮丽的决心
它的生成,将一个民族的骨头映红
它的炸毁,把日寇的双腿咬得更紧
这样,正义才能恢复强壮的精神
这样,炸断的钢梁才能铸成胜利的词根
生与死,撤退与反攻的哲学
被一座铁桥写得清清楚楚
是那么严峻
炸桥那天,茅以升愤慨地写下八个字:
“抗战必胜,此桥必复”
多么硬朗响亮的誓言啊
一行铁色浸满寒意的诗
像钱塘江潮,轰响着一个民族的意志
后来,战争结束,一座新桥从水中钻出
大历史不死的幽魂
拖来江南一枚滋长的嫩芽
折射出一个国家最青春的身体
责编:槛外人 2025-9-24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