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8月15日,兰州军区下达“司务字(1960)324号”命令,以军区工程兵道路第1营和独立工程兵营为基本部队,从其他部队抽调干部174人,补充新兵800余人,组建工程兵建筑第118团,代号7461部队。直属兰州军区领导。筹建组随之在兰州市十里店集结。
1960年10月17日,筹建组到达西安,接收营房,在红庙坡组建了司政后机关,收拢部队,建团成军。由陕西省军区代管。不久,团部移驻周至楼观台附近铁厂,组织国防施工。
1961年,番号改为工程兵工程第14团。
1962年4月,代号改为8038部队。
1963年3月,番号改为工程兵工兵第14团。
1969年 5月,团部移驻宁夏石嘴山石炭井矿区,旋移至大武口武当庙。由陆军20师代管。
1971年4月,团部移驻青海省民和县。归兰州军区司令部管辖。
1973年4月,代号改为兰字132部队。
1975年8月,代号改为84532部队。
1985年9月,部队进行第6次整编,兰州军区独立伪装营整体并入。
1986年3月,赴云南省麻栗坡县参加对越作战,战区代号为35917部队,团部驻磨山粮库。直属于成都军区云南前指。
1987年4月,团部率参战部队返回青海原驻地。
1992年10月,部队撤编。4个营分别划归陆军21集团军工兵团和47集团军工兵团。团部及其他单位人员待编兰州军区工程兵教导大队。
32年间,有两万多名战友,同在团队的旗帜下,遂行了多项国防施工,军事训练,救灾援建和老山作战等光荣任务。秦岭深处,贺兰山缺,黄河之滨,湟水河畔,高原雪域,大漠戈壁,铁血战场,留下了我们坚毅的身影和用鲜血、生命谱写的军人长歌。一座座地下堡垒的筑成,一条条军用道路的建成,一支支工兵精锐的练成,一项项援建救灾任务的完成,一个个作战目标的达成,铸就了团队的辉煌,留下了我们忠勇报国的情怀,记载着工兵14团这个永不磨灭的番号。
部队的撤编,并没有就此画上句号。“老山筑城英雄连”(即3营8连),至今仍成建制列编在某集团军工化旅,延续着这个光荣团队的血脉。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战友们退伍后,虽然天各一方,但在部队期间凝结的兄弟情,生死情永驻心田。从早期的书信往来,到如今微信互动,是无尽的思念和牵挂。团战友总会组织的西安、太原、北戴河、兰州、临朐、渭南大型联谊会,各省、市、县(区)以及各连队的聚会,“重返战场缅怀英烈老山行”,“重回第二故乡民和行”等,圆了很多战友的相思梦。更让工兵十四团这个光荣的番号闪烁在天南海北。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们不能荟聚一堂纪念建团六十五周年。就让我们相约在十月的秋夜,仰望明月,一起追忆当年的军旗猎猎,步伐铿锵,军号声声,战歌嘹亮;一起追忆新兵班的宿舍,一锅饭的醇香,训练场的火热,风雪夜的换岗;一起追忆野营拉练的风餐露宿,坑道施工的汗水流淌,抢险救灾的为民情怀,舍生忘死的铁血战场。再一次共享军旅生涯的难忘时光。
我们虽然逐渐老去,可想起部队,想起战友,总感到自己还是一名年轻的战士。因为我们,都有着一份如珍的财富,那就是:身穿军装,闪耀着青春光芒的人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