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寄来的荣誉证书
文/刘岳
2018年1月,援疆的消息忽然传来。那时,许多人心存顾虑、踌躇不前,而我却毅然走向县教育局,第一个写下自己的名字。回到学校,校长与同事们无人敢信,我只好说:“你们若是不信,就打电话去局里问问便知。”但他们依然半信半疑。整整一个月,人事科的报名表上,仍只有我一个人的名字。6个援疆名额,仅我一人报名,如何成行?于是教育局只好动员各校校长层层发动,直至四月,才终于凑齐了一支6人的队伍。
那年春天,我与宿迁的25位同仁一道,远赴新疆巩留。我被安排在一所中学教两个班的数学。新疆与江苏,相隔两小时时差,饮食风味迥异,但我却像一粒种子,很快就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扎下了根。
那里的孩子民汉合班,基础普遍薄弱。我不断调整教学方法,耐心引导、细细启发。每一次考试,我们班的成绩总在6个班中名列前茅。叶书记每次见到我,总是笑眯眯地问:“刘老师,这次考得怎么样?”我也总是半开玩笑地回答:“叶书记啊,您这一问,我压力大得很呐!要是考不好,可真没脸来见您啊!”她便哈哈大笑:“我知道你考得好,才故意这么问你的啊!”
除了教学,我还发挥课题研究方面的特长,为当地老师开设讲座,一字一句帮他们推敲申报材料,手把手带领他们开展各级各类课题研究。在我援疆之前,学校没有一项立项课题;待我离开时,已有5个课题顺利结题。从不知“课题”为何物,到逐渐熟悉整套研究方法。我看着一批年轻教师迅速成长,心里漾起说不出的欣慰,它是我一直文化润疆的最有力的证明。
业余时间,我为学校创作了校歌《我们成长的摇篮》。如今,那旋律每天都在校园中回荡。我还负责学校的新闻宣传,每篇报道点击量都超过五千,留言区里满是鼓励与肯定。渐渐地,我的家乡人都知道了新疆有个美丽的地方叫巩留,知道了蝶湖,知道了那位热情的叶书记。我的朋友一看见我,总是笑着提到“新疆、巩留、蝶湖、叶书记”这些高频词,这些词语仿佛是我援疆的代名词。
《孙子兵法》有言:“借力者明,借智者宏,借势者成。”单打独斗,终难成事;唯有携手借力,方能行稳致远。新疆借力内地各省,更有利于新疆的发展,不仅新疆经济文化的繁荣,更能促进民族团结。我们援疆也是一场心与心的相互奔赴,它连起了江苏与巩留的发展桥梁,也连起了我们与新疆人民的感情。
我常想再次赴疆,可惜天不遂人愿,这个愿望始终未能实现。
离开巩留已有五年,可我从未真正离开过那里的教育。我为巩留教研室提供各科工作计划,帮那里的老师们修改论文、指导课题、撰写研究报告……一颗火热的心、一颗无私的心,从未离开过我所热爱的巩留。
2024年4月,新疆陶行知研究会为我寄来“课题研究先进个人”荣誉证书,接过证书的那一刻,我眼眶发热:人虽缺席,牵挂却从未被遗忘啊。
这一张荣誉证书,我不论它有多少含金量,但我认为比获得我们本省先进个人还光荣,因为它来自我现在已不在那里的新疆,是对我无私奉献的肯定,也是对我这个曾经的援疆教师的厚爱,更是表明新疆人民没有忘记我的最好证明!
我离开新疆5年了,援疆人也已经换了5茬,宿迁市委宣传部、宿迁市教育局的领导也没有忘记我!2024年3月25日《宿迁日报》头版、《宿迁晚报》3版头条、泗阳今日头条、宿迁速新闻同时刊登和播报我援疆故事。这个事实说明了一个作出贡献的人,一个有恩于他人的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人民不会忘记的!”
五年了,巩留的友人从未忘记我。他们时常发来新疆的蓝天、雪山、杏花沟,发来问候与邀请,盼我退休后能加入他们县的“银龄计划”,有的还直接帮我报了名。教育局叶书记也常打来电话,热心地询问我与家人的近况。那些质朴而真诚的问候,温暖了我无数个的清晨与黄昏。
“不到新疆不知祖国之大,不到伊犁不知祖国之美”,新疆每一个地方都美如百里画廊唐古拉山,新疆每一处草原都辽阔如拉那题,新疆每一条公路都开阔似独库公路,每一座桥梁都雄伟似果子沟大桥,每一处湖泊都清澈如赛里木湖,新疆每一个人民都是热情好客的朋友。
我关爱新疆,我思念新疆,我常把思念折成一只纸鹤,收进贴身的衣袋。站在时间的渡口回望,那片土地上的灯,始终为我亮着。梦醒时,想着虽然山高水长,但风景依旧,那些热烈而深情的岁月,仿佛从未走远。时光斑驳了许多往事,却让某些情感愈发素白而清晰:它们安静地扎根在心底,每想起,便暖得让我落泪。
2025年9月21日星期日
(载《VV·磁窑隐士》2025.9.21)
作者简介
刘岳,江苏泗阳人,笔名磁窑隐士,教育援疆名人,资深教育家、学者、诗人和散文家。
纸短情长,灯暖人心
——赏读刘岳《新疆寄来的荣誉证书》
文/若云
一张从千里之外的新疆寄来的荣誉证书,对于已离开五年的刘岳老师而言,其分量远非任何物质奖励可以衡量。它是一份意外的惊喜,更是一份深情的回响。在《新疆寄来的荣誉证书》这篇平实而真挚的散文中,刘岳老师以教育家的理性笔触和诗人的温热情怀,为我们娓娓道来一段跨越时空的“援疆情”,让我们看到了何为“文化润疆”的生动实践,也让我们感受到一位品高德望的知识分子那朴素而深沉的赤子之心。
一、 抉择的勇气:教育家情怀的初次彰显
文章开篇,场景拉回到2018年1月。当“援疆”的消息传来,众人“心存顾虑、踌躇不前”时,刘岳老师却“毅然”地第一个写下了自己的名字。这一笔,看似轻描淡写,实则重若千钧。它不需要豪言壮语,却充满了行动者的果决。甚至回到学校,面对校长与同事们的“无人敢信”和“半信半疑”,他也只是平静地让他们去核实。这种低调与笃定,恰恰反衬出他内心抉择的坚定。他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将国家需要与个人价值实现相结合的自觉行动。
更令人动容的是细节:“整整一个月,人事科的报名表上,仍只有我一个人的名字。”这孤独的一个名字,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他超越常人的勇气与担当。作为一名教育名家,他本可以在熟悉的环境中安稳度日,但他选择了走向远方,走向一片需要教育播火者的土地。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魄力,正是教育家“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的自然流露。最终,教育局需要“动员各校校长层层发动”才凑齐队伍,更从侧面印证了他当初那个决定的可贵。这份始于孤勇的抉择,为整个故事埋下了奉献与坚守的种子。
二、 实践的智慧:学者与教师的双重耕耘
抵达新疆巩留后,刘岳老师迅速完成了从“客人”到“主人”的身份转变。他“像一粒种子,很快就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扎下了根”。这个比喻十分贴切,种子意味着生命力、适应性和成长性。作为教师,他面对“基础普遍薄弱”的学生,没有抱怨,而是“不断调整教学方法,耐心引导、细细启发”。这种因材施教的智慧,是优秀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的体现。而他与叶书记之间那段幽默的对话——“您这一问,我压力大得很呐!”“我知道你考得好,才故意这么问你的啊!”——则充满了生活气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严谨而不失风趣、自信而懂得谦逊的鲜活形象。教学成绩“总在名列前茅”,是他专业能力最直接的证明。
但刘岳老师的贡献远不止于此。他更发挥了作为学者和散文家的特长,将工作的层次从“教书”提升到了“育人”乃至“育师”的高度。他“手把手”地带领当地年轻教师开展课题研究,从无到有,实现了学校立项课题“零的突破”,并最终有5个课题顺利结题。这个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科研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启蒙,是为当地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优秀教师队伍”的关键举措。他视此为“文化润疆的最有力的证明”,精准地指出了援疆工作深层次的意义:它不仅是物资和人员的支援,更是知识与文化、方法与理念的浸润和滋养。
此外,作为一位知名的诗人和散文家,他用文艺的形式为这片土地注入灵魂。他为学校创作校歌《我们成长的摇篮》,让动人的旋律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他负责新闻宣传,用优美的文笔让家乡人了解了巩留的美丽与热情。通过他的文字,“新疆、巩留、蝶湖、叶书记”这些词汇成了他援疆生活的“高频词”,也成了连接江苏与新疆的情感纽带。这正是文艺工作者“以文化人”的独特力量,他将教育家的务实与文艺家的才情完美结合,实现了多维度的“润疆”。
三、 情感的绵延:诗人笔下的深沉牵挂
如果说文章前半部分主要书写的是“在场”的奉献,那么后半部分则深情地刻画了“离开”后的绵长牵挂。这份牵挂,并未因时空的阻隔而褪色,反而在时间的长河中愈发醇厚。
证书的寄来,是一个情感的爆发点。“人虽缺席,牵挂却从未被遗忘啊”,这一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无尽的欣慰与感动。他认为这份来自新疆的荣誉“比获得我们本省先进个人还光荣”,因为它代表着一种纯粹的情感肯定和价值认同,是“新疆人民没有忘记我”的最好证明。这种超越了地域和功利的情感回报,对于一个无私奉献过的人来说,是最高的奖赏。
刘岳老师用诗人的笔触,将这种思念具象化。他写道:“我常把思念折成一只纸鹤,收进贴身的衣袋。”这是一个极其温柔而富有诗意的意象,纸鹤象征着祝福与思念,贴身收藏则意味着这份情感已与他融为一体,成为生命的一部分。“那片土地上的灯,始终为我亮着”,这盏“灯”,既是巩留友人发来的问候与邀请,是叶书记电话里的关心,也是留存在他心底那份温暖的记忆。它照亮了“时光斑驳的往事”,让那些“热烈而深情的岁月,仿佛从未走远”。这些文字,情感真挚而克制,意象优美而不浮夸,充分展现了一位成熟散文家的语言功力,让理性的叙述最终升华为感人的抒情。
四、 品德的辉光:从“借力”哲思到“人民不忘”的印证
通观全文,我们不仅能读到事迹,更能感受到刘岳老师的人格魅力。他引用《孙子兵法》中的“借力者明,借智者宏,借势者成”,来阐释援疆工作的宏观意义。这表明他的思考并未停留在个人奉献层面,而是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和民族团结的高度。他深刻理解“单打独斗,终难成事”,唯有携手借力,才能“行稳致远”。这种大局观和深邃的思考,体现了他作为学者的思辨能力。
文章结尾,他由己及人,得出一个朴素而有力的结论:“这个事实说明了一个作出贡献的人,一个有恩于他人的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人民不会忘记的!’”这句话,既是他的感慨,也是他一生追求的写照。他用自己的行动,印证了“品高德望”的内涵。他的“德”,在于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他的“望”,源于平日里的默默耕耘和离开后的持续关怀。正是这种高尚的品德,让他赢得了新疆同胞的厚爱和家乡领导的铭记,让一张薄薄的证书,承载了重于泰山的情义。
若云悟语:
《新疆寄来的荣誉证书》是一篇“文如其人”的佳作。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是用平实、理性的语言,记录了一段不平凡的经历和一份跨越山河的情感。通过这篇散文,我们看到了一个立体的刘岳:他是敢为人先的勇士,是循循善诱的良师,是甘为人梯的学者,也是笔耕不辍的文人。更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一个将个人才华与家国情怀紧密相连,用知识与爱心温暖一方水土,并因此收获了最深沉的尊敬与怀念的品德高尚之人。这张证书,是一份荣誉,更是一盏长明的情感之灯,它照亮了援疆之路的价值,也温暖着每一位读者的心。
2025.9.24矢坠林
《成子湖诗刊》2025年9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