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篮的流年(散文诗)
文/王国勇
四十年前,老屋的房梁上挂着一只竹篮。
那不是普通的篮子,是妈妈用田边的老竹亲手编的。经年累月,烟熏火燎,篮身早已由青转褐,泛出油亮的光泽。它高悬于堂屋正中的横梁,用一根粗麻绳牢牢系着,离地约莫两米有余——这个高度,刚刚好避开老鼠的攀爬,也躲过孩童的手指。
每逢腊月,篮子里便开始丰盈起来。腊肉、香肠、风干的鱼、炒熟的豆子、包好的粽子……一样样往里搁。那是计划经济年代里最实在的储蓄,是农人对抗寒冬与饥荒的智慧。妈妈常说:“吊在梁上,通风防潮,野猫闻得见也够不着。”
我儿时搬个小板凳坐门口仰头看它。篮口覆着一方蓝印花布,边角被穿堂风吹得微微颤动。偶尔能闻到一丝咸香竹气的味儿,勾得人心里发痒。大人从不许我们碰,说这是“过年的命根子”。
后来某年暴雨连旬,老屋漏了水。父亲爬上梯子去挪篮子,发现底部竟结了一层薄薄的蛛网,几粒豆子发了芽,嫩白的茎柔弱地探向虚空——原来时间早已在静默中悄然滋长。
如今新楼林立,防盗冰箱取代了高悬的竹篮。可每当岁末风起,我恍惚看见那团昏黄光影里的轮廓,静静摇晃,像一段不肯落地的记忆。
作者简介:王国勇,中共党员,笔名黄海人,江苏射阳人,在村工作多年,现居住射阳合德。文学爱好者,在文学创作中交友联谊、寻找乐趣。自由撰稿人,多有散文、诗歌、通讯先后在《沿海作家网》《沿海文学》《当代文学家》《枫叶诗刊》《海韵风华文学》《冰凌花文学》《北方杂志》《沿海湿地》《橐城文学》《盐城晚报》《神州新文学》《宁古塔签约作家》《中国作家经典》《射阳县杂文学会》《射阳日报》《盐阜大众报》《射阳广播电台》等报刊、电台、媒体发表 ,盐城市网络作家协会会员、《沿海作家网》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