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摇摆爱情
赵万里父子与红梅娘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红梅家的房子矮小, 室内 昏暗闷热,有股说不清的味道。家里没有一件像样和值钱的摆设,家具样 式老旧,似一个年事已高的老人。红梅娘眼神空洞地看着前方, 一身灰布 大襟衣裳裹不住生活的寒酸,但她用“拖”字诀,让赵万里父子吃了闭门羹。
其实马红梅没有走远,只是在村里转悠。她不由自主地走回到家门口, 看到门口停放着的摩托车,有种走进去的冲动,但始终没有听到母亲的召 唤,就没有进屋。
马红梅心想, 既然赵志福有心娶她, 就得有能力说服母亲, 只有母亲 这一关过了,她那颗悬着的心才能落地。可赵万里父子认为,马红梅如有 意,就该招呼他们吃个饭,或照个面,不该不清不楚。两个年轻人想法不 同,渐行渐远。
眼看中午了,母亲也没有招呼她回家做饭, 这把燃起的希望之火又无 声地熄灭了,马红梅有些伤感地登上南山。南山是家门前的一座小土山, 离龙湖很近,站在这能看清龙湖的全景。这里安静,空气新鲜,记录了马 红梅心里好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家里,马红梅熟悉到闭着眼睛都能知道家具的摆放, 这简单的生活时常让她觉得闷得慌,于是常来这儿散心。马红梅是个爱幻想的女子,时常 为出身贫苦而伤感,这山里人的日子有啥好的啊?除了一把辛酸泪,还是 一把辛酸泪。农村有理想、有志向的人,都一个个跳出了农门。可自己面 前的这道坎却总是迈不过去,自己的命咋这么苦?走又走不成,留又留不 踏实。
因为家庭困难, 红梅初中毕业就回了家。想考中专, 家里人不同意, 她就是考上也不会供给。见女儿对“换头亲”十分抗拒,红梅娘做出了让 步,说只要帮哥哥找个媳妇, 一切由她。马红梅读过书,知道外面的世界 有多大,渴望能走出大山,改头换面。
想到这些, 马红梅觉得心里堵得慌。这山, 一山压着一山, 一山重着 一山,放眼远望,山连着山,永远没有一个平展的地方让人透口气。唯有 南山这里,才是让自己心静的天地。每次来这儿, 她都蹲在一个大土堆上, 抓起脚下的细黄土玩。马红梅明白,自己是家里受教育最多的人,必须帮 家里人走出困境。
山,如如来佛的五指山, 马红梅这只孙猴子似乎永远也逃不出去, 山 就是她心中的监狱,要走出这里,真是堪比登天。几万年前这里没有这么 高的黄土山,是一片美丽湿润的平原。几万年对地球来说,只是一瞬间, 而对于人来说,就是沧海桑田。马红梅看着眼前的一切,叹道:“人生苦 短,绝不能亏了自己。”
生活在这里的人世世代代都这么贫穷可怜, 而大城市的人却生活得富 足美满,同样是人,为什么差别就这么大?马红梅向往城里人的自由自在, 向往城市的灯红酒绿、莺歌燕舞,那里有林立的高楼大厦、豪华炫目的小 轿车、平坦宽阔的柏油马路、美味可口的山珍海味、华贵美丽的服饰 … … 自己又不差在哪,为什么就不能过那样的生活,却要守在这个贫穷的山乡,灰头土脸地过一辈子。
你看看这里的人, 就像这光秃秃的山, 哪里有一点生机?他们满脑子 都是“传宗接代”“老婆孩子热炕头”,他们祖祖辈辈、世世代代都没有 走出这大山,永远活在这个死循环中,不知外面生活的丰富多彩。
这贫穷的山乡仍奉行着“嫁鸡随鸡, 嫁狗随狗”的传统观念。女人一 生下来命运就已注定,到了一定年龄就得嫁人、生娃娃,娃娃长大了,儿 子得娶媳妇,女儿就得嫁人,嫁了人再生娃娃,甚至连读书的机会都没有。 遇到个好男人,生活还能过得去,遇到个不好的男人, 一辈子挨打挨骂受 穷。这样一眼看到头的人生有什么意义?如果选择留在山里,她一辈子也 就这样了。
传统农村家庭中,男人是一家之主,只需干好田里的活,家里的重活、 脏活、累活永远是女人的, 饲喂家畜、做饭、扫院, 帮着男人干田里的活, 还要服侍男人、孝敬公婆、带好孩子。男人干完田里的活,回家盘腿坐在 炕上,等着妻子端来饭食,喝一罐糖茶,倒头就睡。而家里的鸡毛蒜皮、 零敲碎打全靠女人,女人刚躺到炕上要休息一会儿,娃娃又喊着要吃喝。 原本细嫩的手长满老茧,裂了口子,不管多痛都得忍着,才三四十岁,就 已变成老妈子了。这一切都不是马红梅想要的,她要尝试新的生活模式。
马红梅吐了口闷气,望着山顶上移动的羊群,那放羊娃在山上点了火, 还开心地在那里哇啦哇啦地唱。这些死娃娃有啥好开心的,马红梅心里泼 烦。从她记事起就过着这样单调的生活, 好像永远没啥变化。现在长大了, 看到提亲的人隔三岔五上门,觉得心烦。整个过程就像市场上相驴相马一 样,折磨得她心都碎了。
说句心里话,马红梅打死也不想过这样的生活,她是一个不安于现 状、不随遇而安的女人,过早地告别梦想、结束幸福,她心有不甘。赵志福事业初成,但她学过裁缝活儿,知道其中的辛苦,做皮衣加工那更辛苦, 所以赵志福对她的吸引力不大,在她心中的位置还不如同村考上中专的那 个赵建强重要呢。赵建强毕业后肯定会被分到大城市里工作,她要是答应 了肯定能跟着一块儿到城市里生活,这可比在这个穷山窝里窝着不知强多 少倍。
想到这, 马红梅越发没心情回家了, 决定中午不回去了, 就在这山顶 上散散心,好断了赵志福的念想,让人家早点成家立业。马红梅想通后, 反而心里轻快了,发现坐在山顶上看龙湖很美。湖水澄碧如镜,天上的云 朵倒映在湖面上,野鸭、野鹅在水中自在浮游,水鸟自由飞翔,如一幅醉 人的画,充满诗情画意。它们看起来是那样自由自在,快乐无比,这才是 马红梅想要的生活。
对,要琢磨琢磨如何帮哥哥找上老婆。哥哥狗蛋三十岁了, 村里和他 同龄的小伙子都是几个娃娃的爹了。母亲眼睛不好,需要人照顾,所以帮 哥哥娶媳妇是头等大事。她把周边的年轻女子打问清楚了,心中酝酿了一 个神秘的计划,只有解决好哥哥的事, 自己才能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马红梅对自己的未来已有了规划。这几年, 村里有了劳务输出政策。 这些合同工过年回家特别风光,在城里待个一年半载,人就变了一个样, 言谈举止、穿衣打扮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可见城市生活有多美好!她读过 书,可以劳务输出到东南沿海地区。当时流行一句话,不嫁世代修地球的, 要嫁就嫁劳务输出和吃公家饭的。
路遥知马力, 日久见人心。赵志福怎么也想不到马红梅会这样想。他 对马红梅一片痴情,还以为她仍是上学时的那个纯情表妹。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 马红梅被家里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来, 所以思 想多变起来。她深知,美貌是女人的资本,如何利用好这个资本,求得个好前程,就看自己的手段了。
赵志福在等待马红梅回心转意的时候, 生出些许恨意来, 觉得她对爱 情有些儿戏。他这几年吃了好多苦,就是想等条件好了再娶她回家。赵志 福自上门提亲后, 一直在苦苦等待马红梅的回音,最终换来的是一把辛酸 泪与满腹伤痛。在农村,对爱的要求越简单越好,甚至有人认为就是搭伙 过日子。贫穷的山村处处有爱,处处有真情,朴实纯真、知足常乐,是他 们的本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男女“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传统婚 姻观念逐渐发生了改变,从一而终不再是婚姻的信条。农村女子找对象再 不会考虑本乡本土的,而是对外面的世界和人充满向往。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男耕女织, 老婆孩子热炕头。老一辈人就是这 样走过来的。他们为了先人、为了自己、为了子女的未来拼搏,当青春不 再,人至暮年,需要儿女的赡养才能度过余生。养儿防老是几千年不变的 生活规律,养女则教会其相夫教子、从一而终、孝敬公婆,做一个贤妻良 母。如果女人违背这一生活理念,就会受到全社会嘲笑和批判。
在赵志福的认知中, 父辈的爱情是伟大的, 是相互付出, 承诺一生, 他希望成为父辈这种爱的践行者。生儿育女就是一种无私付出、博大的爱, 是不计个人得失的爱。女人把自己交给家庭,交给生活,交给孩子,交给 男人,交给公婆,交给伦理习俗。赵志福认为要想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 就要学会舍弃,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行。生活不会善待左右摇摆的人,要么 顺其自然地生活,把一切交给命运;要么努力地为理想奋斗,把自己交给 理想。所以农村孩子一旦认定考学这条路,不管是在初三还是在高三,都 会复读多年,只要有恒心总有考上的一天。为的就是跳出农门,实现自己 的理想,只要有范进中举的执着,就不会有孔乙己的难堪。
自从上门提亲后,马红梅一直杳无音讯。赵志福是一个认死理的人,不喜欢这种似断非断的感觉,他想当面问个清楚。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 饭没有吃,赵志福乘月夜急着回家。那一夜月光并不明亮,天上浮云若隐 若现,骑车上路之后,赵志福突然感觉困意袭来,在翻过山的一段转弯路 上,雪夜路滑,又被迎面而来的车辆灯光直射,只听“咣——啪——”两 声,赵志福被撞飞出去,人事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