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秋分
黄兴洲
今日秋分,秋 风把日子切成两半,一半是夏末残留的蝉鸣,一半是初霜酝酿的清寂。
稻穗沉下,把整个夏天的阳光酿成金黄,穗尖垂落 ,是农人眼角藏不住的笑意。
桂花香是不请自来的客,悄悄漫过窗台,落在的书页上,字里行间便有了清甜的秋。
偶有几片银杏叶脱离枝头,打着旋儿落地,像给大地写的第一封关于秋天的信。
中篇小说《缘份》仿佛也知道冷热的交递,热闹的部分已近尾声,冷淡的结局已划上句号。
白天与黑夜在此刻握手言和,暑气与凉意也心里默契。
人们收起短袖,拿出薄衫,裸露的肌肤开始隐藏,在一碗微热的粥里,尝出时光不疾不徐的温柔-。
酷热告别了大地,露珠带着亮晶晶的凉意沾着淡淡的桂香送给人们。
老奶奶嘱咐上学的孙子:“穿厚实一点,别感冒了。”谆谆的嘱咐,超过对儿子的爱。
《晨读》
南天強(吉林)
岁月是诗,优雅静好,岁月是画,足迹流浪天涯。随风剪落叶,庭院桂花香。
岁月,是屋檐下的一盏灯,岁月,是路边阡陌的一丛菊。烟火在流年,随遇暖心安。
我与时光共朝夕,岁月与我写悲欢。一怀旧梦,在落叶里飘荡,一山暖阳,在时光褶皱里透亮。笔尖铺展惦念,炉火温酒长梦。
岁月,是烟火,岁月,是暖语,你若喜欢,就请随遇而安。牵挂一夜寒,眷恋一盏灯,哪怕山高水远,也要找到最后的圆满。
任落叶铺阶,月满窗台,我在秋的路口,恭候你的温柔。珍藏四季,温暖流年,你才是我今生最美的厚爱。
早上好!
生死的孤独
曹光元(湖北淋山河镇)
我走过去回首,我已一百岁,
是否这是百年后,谁跟我准备后事,
我的同学都死了没托个梦我
我有朋友吗?我苦思冥想不出,
我的敌人使我不知何时消逝不见的
我有战友吗?我在战场上寻觅不到
我不甘,打仗怎么没有战友呢?
我的赞友却遍布全世界,评论不断
留言不止,我从一行又一行诗里,
伸出生的渴望死的从荣不迫
点赞的人多,阅读量增长得太慢
一秒过而倒退十秒的寂寞来
我一百零一岁的光亮
还是百万里的长街呀
英雄列长队走来回家的思念,
我用心点亮缅怀热血的烛光
摇拽光芒四射我那长跪的哀痛
英雄不死我那战友的不朽
血泪凝视的红旗,舒展我那忠诚热爱的光华
散文:《9月23日对句练习抒怀》
唐增虎(山东)
出句:雨密蝉逃声绝柳【飘逸】
对句:风疏雁过影横江【增虎】
出句:厌暑何需扇锦扇【飘逸】
对句:迎秋且待桂香飘【增虎】
出句:路遥何必为难马【飘逸】
对句:山高莫要强登峰【增虎】
致双师用电专家:半生光热映山河
从背井离乡的行囊到告老还乡的步履,您的半生轨迹,恰是一部电力人“择一事、终一生”的奋斗志。
当年负笈远行,您以“天之骄子”的热忱埋首钻研,把勤学苦干的汗水滴进电路图纸,让百项荣誉的光芒照亮行业前路。为了一方光明,您在变电站的轰鸣声里守过无数昼夜,在电力抢修的风雨中扛过急难险重——那些“汗马功劳”从不是冰冷的勋章,而是千家万户灯盏里跳动的温暖,是电力事业版图上坚实的刻度。
岁月从不会让奋斗者一帆风顺,您也曾历经误解、承受委屈,在“忍辱夜重”时独自扛下压力。但“牢记使命”四个字始终是心底的光:面对行业难题,您仗义执言护佑规范;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您倾囊相授传递温暖,用一言一行把正能量种进人心。
如今归乡卸甲,您的“双师”头衔早已化作德高望重的口碑,却仍放不下对企业发展的牵挂。这份“离岗不离责”的赤诚,比当年点亮的灯火更动人——您走过的路,是电力人的坚守;您活成的样子,是岁月对奋斗者最好的馈赠。
散文:《桓台游》
唐增虎(山东)
鲁中平原的风,掠过万亩良田,在马踏湖的荷叶上留下轻响,也拂过这座兼具农耕厚土与人文星光的城——桓台。它以“百强县”的身姿立于世,用“建筑之乡”的筋骨撑天地,靠“吨粮县”的底气养民生,更以千年文脉滋养出“人杰地灵”的底蕴。
马踏湖是桓台的眼眸,蒹葭苍苍间藏着水乡的灵秀。夏日里万亩荷塘铺展如碧,粉荷垂露,绿盖擎珠,待到月升东山,清辉洒在粼粼波光上,便是“荷塘映月”的诗意画卷。湖岸的青丘曾栖隐着颜斶、鲁仲连这般贤士,前者拒宣王之爵守耕读本心,后者斥强秦之威弃千金之赏,他们的风骨与夏黄公的隐逸情怀一同,沉淀在湖水深处 。而炉姑李娥纵身跃炉救父的传说,更让这片水土多了份孝悌的温度,千年庙会的香火里,是风土人情的代代传承。
烟火气里藏着桓台的滋味。水上的鱼屋子飘来河鲜的清香,不刮鳞的炸鲫鱼酥透骨缝,糖醋鲤鱼翘首如跃龙门,金丝鸭蛋与脆藕则带着湖水的甘润。春日里的荠菜水饺、香椿炒蛋更是自然的馈赠,麦蒿菜的清苦与榆钱窝窝头的清甜,交织成当地人最珍视的时令滋味。酒酣耳热间听人说起,这里的建筑工人曾凭手艺让彭真题写的“建筑之乡”名扬全国,五万人的施工队伍当年凭技艺挣得的收入,堪比十级干部的薪资,这份踏实奋进正是风土的底色。
新城王氏三百年间走出三十位进士,辕固生以《齐诗》开一代文脉,如今这些故事都化作城市的注脚 。高楼与湿地相映,工地的号角与湖中的渔歌和鸣,“吨粮县”的金色麦浪里,藏着对土地的敬畏;建筑工地上的钢筋铁骨间,托举着为国建设的担当。从古代贤士的舍身取义到当代工匠的精益求精,桓台始终以自己的方式,书写着“为国争光”的答卷。
暮色中的马踏湖渐次安静,远处城市的灯火与天边的星月交辉。这方水土既养得出满仓五谷,也育得出千古风流,更建得起时代高楼——这便是桓台,一部在齐鲁大地上徐徐展开的,关于厚土、文脉与奋进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