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荒山藏孤影
石虎寺内,火光摇曳。其其格最终还是撕下了自己内裙相对干净的布条,笨拙地为陈石头包扎腹部的伤口。血暂时止住了,但看他面如金纸、气若游丝的模样,怕是凶多吉少。
“水……”陈石头在昏迷中无意识地呻吟。
其其格看了看庙外漆黑的夜和淅沥的雨,一咬牙,拿起一个破瓦罐,冲入雨中。她在山涧边舀了水,又凭记忆寻了几株止血的草药,匆匆返回。
喂水,嚼碎草药敷上,其其格忙得满头大汗。她本是将军之女,虽不似汉家闺秀般娇弱,但亲手照料一个陌生男子,尤其是敌对的明军士兵,仍是让她心绪难平。每一次触碰,都仿佛能感受到两个阵营之间那道血海深仇的鸿沟。
“爹爹,女儿此举,是对是错?”她望着父亲的牌位,心中默问,唯有牌位沉默,火光噼啪。
天将破晓时,陈石头的高烧竟奇迹般地退了些,意识也逐渐清醒。他睁开眼,看到的是其其格疲惫而警惕的面容。
“是……是你救了我?”他声音沙哑。
“哼,若不是看你还有几分人样,早让你喂了狼。”其其格别过脸,语气冰冷,但手中却递过半罐清水。
陈石头感激地接过,艰难地喝了几口。“多谢姑娘救命之恩。在下陈石头,兰州卫斥候。不知姑娘芳名,为何独居于此?”
其其格心中一痛,自然不会透露真实身份,只含糊道:“我叫格桑,是山中猎户之女,家道中落,在此暂避。”
陈石头虽重伤虚弱,但斥候的敏锐仍在。他注意到女子虽衣衫破旧,但举止间有种难以言喻的贵气,绝非寻常村姑。再看那牌位,虽看不清字迹,但形制也非普通百姓所用。他心下存疑,却也不点破,眼下保命要紧。
“格桑姑娘大恩,陈某没齿难忘。日后若能……”
“日后?”其其格打断他,冷笑一声,“你一个明军,伤成这样,能不能活过明天还未可知,谈何日后?等你伤好些,赶紧离开,你我从此陌路!”
陈石头默然。他深知自己身份敏感,也不再言语,只暗暗观察这神秘女子和这间破庙。
接下来的几日,两人便在一种微妙而紧张的氛围中共处一室。其其格每日外出寻找食物和草药,陈石头则努力恢复体力。他腹部的伤口开始愈合,但行动仍十分不便。闲暇时,他偶尔会讲些军中的趣闻,或是中原的风土人情。其其格大多沉默以对,但有时听到新奇处,眼中也会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光彩。
她从小随父兄在军旅中长大,见识本就不凡,但困于阵营之见,对明朝治下的风物知之甚少。陈石头的讲述,为她打开了一扇陌生的窗户。她发现,这个普通的明军士兵,并非想象中那般凶神恶煞,他思念家乡的父母,担忧战友的安危,对生命有着朴素的敬畏。
一日,其其格采药时险些滑落山崖,回来时脸色苍白,手腕也擦伤了。陈石头看在眼里,心中感激与愧疚交织,轻声道:“格桑姑娘,为了我这个不相干的人,让你涉险了。”
其其格正在处理伤口,闻言动作一顿,低声道:“我爹说过,战场上各为其主,是不得已。战场之下,见死不救,有违天道人心。”
陈石头一震,看向其其格的目光多了几分深意。他能感觉到,这女子心中藏着巨大的悲痛和矛盾。
这天夜里,风雨大作,破庙四处漏雨,寒气逼人。陈石头伤口隐隐作痛,发起低烧,蜷缩在草堆里瑟瑟发抖。其其格犹豫再三,最终还是将唯一一张还算完整的兽皮盖在了他身上,自己则靠坐在神像下,听着窗外的狂风暴雨,思绪飘回了那个血色弥漫的黄昏——父亲扩廓帖木儿如何将佩剑横在颈前,那双曾经睥睨天下的眼睛,最后看向她藏身之处时,充满了不舍与决绝……泪水无声滑落。
“格桑姑娘……”陈石头在迷糊中喃喃,“冷……”
其其格擦去眼泪,叹了口气,挪到他身边,伸出手轻轻拍着他的背,像小时候母亲安抚做噩梦的她一样。也许是这人类的温暖起了作用,陈石头渐渐安稳下来。
两个来自敌对阵营的年轻人,在这荒山野庙的风雨之夜,暂时卸下了身份的枷锁,依偎着抵御严寒和内心的孤寂。仇恨的坚冰,似乎裂开了一道细微的缝隙。
第三章 钦差入陇右
就在其其格与陈石头在铁木山艰难求生之际,钦差李文忠的队伍已过了西安府,进入陇右地界。
越往西北走,景象越是荒凉。战乱留下的痕迹随处可见:废弃的村落、荒芜的田地、偶尔可见路边的白骨。李文忠端坐车中,面色凝重。他奉旨超度亡魂,安抚地方,但深知此事棘手。元明交战多年,仇恨已深,当地汉人百姓对元军恨之入骨,而残留的蒙古部众则对明朝充满敌意。如何在这片土地上,为敌方的将领立祠封神,还要让其被百姓接受,无异于走钢丝。
沿途地方官员接待殷勤,但言谈间无不透露出对铁木山“怨气”的担忧和对此行效果的疑虑。更有甚者,私下进言,认为应对元军余孽严加清剿,而非“姑息养奸”。
这日,队伍行至安定城(今定西),正是去年王保保战败之地。知府设宴接风,席间谈及当日战况,犹自心有余悸:“李大人有所不知,那扩廓帖木儿着实厉害,若非徐大将军用兵如神,胜负难料。其麾下十二将,皆万人敌,最后退守铁木山,宁死不降,自刎殉国,其状惨烈……至今山中夜间,常有鬼哭之声,附近村民不敢近前。”
李文忠捻须不语,心中暗忖:正因如此,才更需以佛法化解其戾气。他问及铁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投身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并于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其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在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合举办的“春笋杯”文学评奖中获奖。
早期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代表作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影畔》《磁场》《江山咏怀十首》《尘寰感怀十四韵》《浮生不词》《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来,先后出版《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及《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其长篇小说创作涵盖《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尘缘债海录》《闭聪录》《三界因果录》《般若红尘录》《佛心石》《松树沟的教书人》《向阳而生》《静水深流》《尘缘未央》《风水宝鉴》《逆行者》《黄土深处的回响》《经纬沧桑》《青蝉志异》《荒冢野史》《青峦血》《乡土之上》《素心笺》《逆流而上》《残霜刃》《山医》《翠峦烟雨录》《血秧》《地脉藏龙》《北辰星墟录》《九星龙脉诀》《三合缘》《无相剑诀》《青峰狐缘》《云台山寺传奇》《青娥听法录》《九渊重光录》《明光剑影录》《与自己的休战书》《看开的快乐》《青山锋芒》《无处安放的青春》《归园蜜语》《听雨居》《山中人》《山与海的对话》《乡村的饭香》《稻草》《轻描淡写》《香魂蝶魄录》《云岭茶香》《山岚深处的约定》《青山依旧锁情深》《青山遮不住》《云雾深处的誓言》《山茶谣》《青山几万重》《溪山烟雨录》《黄土魂》《锈钉记》《荒山泪》《残影碑》《沧海横流》《山鬼》《千秋山河鉴》《无锋之怒》《天命箴言录》《破相思》《碧落红尘》《无待神帝》《明月孤刀》《灵台照影录》《荒原之恋》《雾隐相思佩》《孤灯断剑录》《龙脉诡谭》《云梦相思骨》《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痣命天机》《千峰辞》《幽冥山缘录》《明月孤鸿》《龙渊剑影》《荒岭残灯录》《天衍道行》《灵渊觉行》《悟光神域》《天命裁缝铺》《剑匣里的心跳》《玉碎京华》《九转星穹诀》《心相山海》《星陨幽冥录》《九霄龙吟传》《天咒秘玄录》《璇玑血》《玉阙恩仇录》《一句顶半生》系列二十六部,以及《济公逍遥遊》系列三十部。长篇小说总创作量达三百余部,作品总数一万余篇,目前大部分仍在整理陆续发表中。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木山地形及寺庙情况。
知府答道:“铁木山山势险峻,原有几处小庙,皆已残破。主峰下有一石虎寺,据传年代久远,供奉山神,或可堪用。只是……”他犹豫了一下,“下官听闻,近来山中似有生人踪迹,恐是流民或溃兵盘踞,大人还需小心。”
李文忠点头记下,心中已有了初步计划。他决定次日轻车简从,先带少数随从和高僧前往铁木山勘察,大队人马随后。
翌日,李文忠在地方向导带领下,登上铁木山。但见山峦叠嶂,林木幽深,虽经战火,依然能看出钟灵毓秀之气。行至半山腰,果然见到那座石虎寺。寺门倾颓,院墙斑驳,但主体结构尚存。尤其是庙前那只石雕猛虎,虽历经风雨,依旧威风凛凛,虎视眈眈地望着来人。
李文忠步入大殿,只见蛛网遍布,神像蒙尘。他仔细观察殿内布局,发现大殿净台之下,空间颇大,似有改建的余地。随行的工部匠人低声禀报,认为可在此处增设佛龛,供奉神像。
正当李文忠勘察之际,忽听殿后传来细微响动。侍卫警觉,立刻持械围了过去。却见草丛中闪出一个身影,正是外出觅食归来的其其格!
其其格万万没想到会在此地遇到官兵,吓得魂飞魄散,手中装有野果的篮子“啪”地掉在地上。她反应极快,转身就往密林中逃去。
“站住!”侍卫疾追。
李文忠抬手制止:“穷寇莫追,山深林密,小心有诈。”他看着那消失的窈窕背影,眉头微蹙。这女子身手矫健,不似普通流民,倒有几分行伍之气。难道真是元军余孽?他心中警惕,更觉此行须谨慎行事。
其其格一路狂奔,心脏几乎要跳出胸腔。她绕了几个圈子,确认无人跟踪后,才悄悄潜回藏身之处——一个离石虎寺不远的隐蔽山洞。陈石头正在洞内焦急等待。
“格桑,怎么了?”见她脸色煞白,陈石头急忙问道。
“官兵……好多官兵,到石虎寺了!”其其格喘息着说,“看仪仗,像是大官!”
陈石头一愣:“大官?莫非是朝廷派来善后的?”他心思电转,自己是明军斥候,若能联系上钦差队伍,不仅性命无忧,或能立功。但……他看了一眼惊魂未定的其其格。若她真是元将亲属,被朝廷发现,必死无疑。这几日的相处,救命之恩,还有那风雨夜的些许温情,让他无法轻易做出决定。
“格桑,”他沉声道,“你救我性命,我陈石头绝非忘恩负义之人。你的身份,我虽不知详情,但也能猜出一二。如今官兵已至,此地不宜久留。你可有安全去处?”
其其格看着他眼中真诚的担忧,心中五味杂陈。这个明军士兵,竟在为她考虑。她摇了摇头,神情凄然:“天下之大,何处是我容身之所?”
洞内陷入沉默。外面,山风呼啸,仿佛预示着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
第四章 占卜定玄机
李文忠决定就在石虎寺旧址设坛,举行超度法事。随行的高僧们开始清扫大殿,布置坛场。匠人们则根据李文忠的指示,测量大殿净台下的尺寸,设计佛龛布局。
消息很快在山下传开。百姓们议论纷纷,有好奇的,有期待的,也有不满的。几个幸存的蒙古族老人,则躲在远处,偷偷观望,眼神复杂。
法事前夕,李文忠按照刘基临行前的嘱咐,决定举行一场占卜仪式,请示当地山神(即民间传说中的“齐天大圣”),以获得神灵对封神之事的“准许”,从而名正言顺,安抚民心。
夜幕降临,石虎寺大殿内烛火通明。香案上摆放着祭品,李文忠焚香净手,神情肃穆。随行僧侣诵经声低沉悠远,在空山中回荡。附近胆大的村民和暗中观察的蒙古老人,都屏息凝神,注视着寺内的动静。
李文忠手持卦筒,心中默祷:“……今奉天子诏,超度元明阵亡将士,敕封扩廓帖木儿等十二将为护法佛,以安亡魂,以靖地方。伏乞齐天大圣显灵,示下吉凶……”
说罢,他将卦筒轻轻摇动,三枚铜钱应声落在案上。
——竟是罕见的“圣卦”(一阴一阳一胜,象征神灵应允)!
围观人群中发出一阵低低的惊呼。连李文忠也暗自惊讶,没想到如此顺利。他趁热打铁,继续请示塑像形制:“若以齐天大圣之形,塑十二将金身,可否?”
铜钱再次落下,又是“圣卦”!
僧侣诵经声更加响亮,仿佛真有神灵感应。暗中观望的蒙古老人中,有人开始低声啜泣,他们似乎看到了逝去英雄被接纳和尊重的希望。
然而,就在仪式接近尾声时,一阵怪风突然卷入大殿,吹得烛火剧烈摇晃,几乎熄灭!众人皆惊。风声中,似乎夹杂着金铁交鸣和战马嘶鸣之声,若有若无,令人毛骨悚然。
李文忠强自镇定,朗声道:“魂魄归来,各有依归!敕封既定,当享香火,护佑一方,勿再扰攘!”
说来也怪,他话音一落,那怪风便渐渐平息,烛火也恢复了正常。
这场精心策划又略带惊悚的占卜,迅速传遍了四方。官方将其解读为山神(齐天大圣)显灵,准许封神,并接纳了十二元将之魂皈依。民间则添油加醋,传得神乎其神,说当夜有人看见十二个金甲神将的影子落入寺中等等。
消息也传到了其其格和陈石头藏身的山洞。
“齐天大圣……斗战胜佛……”其其格喃喃自语,心情激荡。明朝皇帝竟然要封爹爹和叔伯们为佛?这是侮辱,还是……一种承认?她思绪混乱。
陈石头则想得更深:“陛下此举,意在安抚,更是为了彻底收服西北人心。格桑,或许……这是一个契机。”
“契机?”其其格不解。
“一个让往事尘埃落定,让生者得以安宁的契机。”陈石头看着她,“仇恨只会带来更多的流血。如果将军们能被供奉,受后人香火,他们的忠勇得以传颂,或许比无声无息地湮灭在荒山中,要好得多。”
其其格沉默了。她想起父亲一生骄傲,若死后真能成为受人敬仰的护法神,而非孤魂野鬼,他是否愿意?她不知道。但内心深处,她对“复仇”的执念,似乎因这突如其来的消息,而产生了一丝动摇。
而此刻,李文忠已铺开宣纸,开始起草给皇帝的奏章,并详细规划十二尊“齐天大圣,斗战胜佛”塑像的塑造事宜。他深知,真正的挑战,现在才刚刚开始。如何将这历史与传说、政治与信仰熔于一炉,塑造出既能体现朝廷意志,又能被各族百姓接受的独特神祇形象,需要极大的智慧。铁木山的传奇,正缓缓拉开它波澜壮阔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