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日,为积极响应《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实施方案(2021—2025)》要求,广东省文旅厅聚焦培育复合型非遗人才,提升传统音乐类非遗保护、传承与传播水平,在华南农业大学开启2025年广东省传统音乐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培训班。此次培训如及时雨,为非遗传承搭建起交流与传承的坚实桥梁。
名家开讲,多维剖析非物质文化遗产
培训班首日,中国晚报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文化学会会长、广东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周建平博士,带来题为《守正创新: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非遗工作》的精彩讲座,成为本次培训的耀眼开篇。现场近百名学员全神贯注,沉浸在知识的海洋。
周建平博士的讲座从理论、历史、实践三个维度展开,全方位剖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他深度解读守正创新理念、习近平文化思想与非遗工作的内在联系,结合大量田间调查资料与鲜活案例,对比中外非遗保护与传承发展情况。同时,紧密结合广东非遗现状、成就及面临的问题,为学员精准指明守正创新的实践路径,让学员们仿佛置身于非遗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场景之中。
学员感悟,明晰守正创新要义
讲座结束后,学员们反响热烈,纷纷分享深刻感悟。
学员汤娟感慨:“今日聆听周建平老师的讲座,对‘守正创新’有了更透彻的理解。这四字箴言是非遗保护工作的明灯。‘守正’是根基,保护非遗要坚守其本真性,即核心技艺、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尊重历史,坚守非遗之‘魂’,避免其在时代中变质。‘创新’是活水,要让非遗‘活’在当下,需结合现代生活、审美和技术,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运用新媒体传播、开发文创产品、与旅游产业融合等,吸引年轻人参与传承。‘守正’与‘创新’缺一不可,只守正不创新,非遗会萎缩;只创新不守正,会丧失根本。我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将努力践行这一思想,为非遗粤剧传承贡献力量。”
学员周俊薇分享道:“周老师的讲座立意高远、内容翔实,让我们深受启发。他从习近平总书记关心非遗保护的足迹导入,将我们带入有历史纵深和时代温度的情境。讲座中,他运用大量案例,梳理非遗发展脉络,诠释‘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他的讲解既有理论高度,又紧密联系实际,让我们体会到非遗的文化凝聚力与生命力。此次学习让我对非遗传承与创新有了新思考,增强了传承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了以家国、民族为根基的大局意识,也为传承人指明了方向,即要在守正前提下,探寻与当代生活、现代审美和科技进步结合的路径,激发非遗内在活力。这是一场高质量、富有感染力的讲座,对提升传承人理论素养和格局视野意义重大。”
传承心声,展望多元融合未来
讲座现场,古琴艺术(岭南派)传承人崔广睿表达心声:“周会长,我是岭南古琴传承人崔广睿,您的讲课深入我心,希望能多向您请教。我作为广州本土人,希望岭南地区能有代表性作品,像《只此青绿》《哪吒》一样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我正在结识音乐人和艺术人才,希望碰撞出多元文化融合的艺术作品。还望您多指导。”现场OO后学员也兴奋表示:“周老师的课特别好,学到很多!”
此次周建平博士的首场讲座,为广东省传统音乐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培训班拉开精彩序幕,带来全新思路和方向。相信后续培训中,学员们将汲取更多知识,为广东省非遗传承与发展注入新活力,让传统音乐类非遗在新时代绽放光彩。(通讯员 何金德)



周建平(左六)与互动学员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