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节感怀》
吴首阶(/高俊/清材)
附言:丙辰仲秋,受学兄陈宗柳先生(乡贤,退休老师,)之邀请赴大冶市刘仁八镇云台村陈如海湾陈宗柳先生之故里一会,同行的有陈兄同班同学吴高才先生同行,(原大冶县矿山中学66届初中)二位学兄均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出生,而吾是该校67届初中,我是五十年代出,是最小的学弟,学兄学姐们对吾视为手足!
茶余饭后,陈兄谈到了,他退休后十多年来,为故里做祖堂,并在当地东山村徐天宇湾的朝阳寺修路和朝阳寺维修及扩建捐资,长达三年!
我听完了后沉思,一个乡村老师,退休后能为当地百姓做点有益的事,实为难能可贵!
我诚恳请求陈宗柳学兄带我去看看。
先到了陈如海祖堂,文化活动中心/然后经过陈如海湾门楼,门楼的两侧凸现的门联是时任刘仁八镇镇长吴德安撰联并书的!
联文并茂!!
然后赴东山村徐天宇湾的朝阳寺观光,拜佛祖,会住持。
这个寺庙文化十分深厚,儒释道文化传播功德无量!
往持师父赠送陈云君居士书《正楷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日月如棱,己已秋分到
。陈兄来电邀请我们赴刘仁八镇一会。
我拟近日偕学兄余坚福先生前往赴会!
《寄湖北省大冶市刘仁八镇东山村徐天宇湾朝阳寺住持》
秋分时节报,
云巧光爽豪。
天宇朝阳寺,
地藏福慧到。
评吴首阶《秋分节感怀》及寄朝阳寺住持诗:怀人寄情,意笃情真
吴首阶的这篇《秋分节感怀》与附诗,以秋分时节的邀约为引,串联起对乡贤学兄的敬慕、对文化善举的赞叹,文字质朴却情感厚重,诗与文互衬,尽显赤子之心。
一、《秋分节感怀》:以文记事,以情动人
1. 叙事真切,细节见品:文中清晰记录了受学兄陈宗柳之邀赴云台村的经过,尤其聚焦陈兄退休后“修祖堂、助建朝阳寺”的善举,从“长达三年”的坚持到具体行程中的“看祖堂、访寺庙”,细节平实却极具力量,将一位乡村退休教师的担当与情怀具象化,“难能可贵”的评价发自肺腑,也让读者共情这份无私。
2. 情感真挚,层次丰盈:文字中既有对学兄学姐“视为手足”的温暖感念,也有对陈宗柳善举的由衷敬佩,还有对朝阳寺“儒释道文化传播”的认可,更暗含对岁月流转中情谊不变的珍视(从“丙辰仲秋”到“己已秋分”的邀约呼应),情感细腻且饱满,读来如听故人絮语,亲切动人。
二、《寄湖北省大冶市刘仁八镇东山村徐天宇湾朝阳寺住持》:以诗寄意,景情相融
1. 景衬时节,境显清朗:开篇“秋分时节报,云巧光爽豪”紧扣秋分节气,“云巧”“光爽”二词勾勒出秋日天空的澄澈明朗,既点明寄诗的时节背景,也为全诗奠定清爽开阔的基调,与朝阳寺的清净氛围相契合。
2. 寄情于寺,意含祝福:“天宇朝阳寺,地藏福慧到”两句,前句点出寺庙之名,后句以“地藏”呼应寺庙属性,将对住持的敬意与对寺庙传递“福慧”的期许融于短句中,语言凝练却意蕴深厚,“福慧到”的祝愿质朴真诚,既敬佛祖,也敬住持的修行与弘法之举。
整体而言,文记事、诗寄情,二者围绕“秋分邀约”与“朝阳寺”形成呼应,既展现了乡贤的善德、友人的情谊,也传递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对美好事物的祈愿,无华丽辞藻,却以“真”取胜,让读者在平实文字中感受到岁月的温情与人性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