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血染红的烽火爱情
陈业冰
2019年6月18日,笔者第五次拜访了97岁的红色报人——原《大众日报》社副社长方正老先生,不仅更详细了解了抗战时期《泰山时报》的曲折发展历程,还了解了他和夫人王庆芬一段烽火硝烟里的爱情故事。
1922年6月,方正出生在兖州城里,父亲在盐务局工作,母亲是中医。1937年冬,他从济宁中西中学毕业。1939年春,在姑姑家表哥的影响引导下,从老家到泰北参加抗日工作,被组织安排在泰山区地委宣传部做宣传文秘工作。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离家后不久,母亲托二姨给方正介绍了个对象,是兖州城三里井人,名叫王庆芬,小学文化。9月份,表哥从兖州捎来父亲的亲笔信,信上说:“你参加抗日工作没有错,但我就你一个儿子,男大当婚,亲事我替你做主了。成亲的日子是农历十月初十,望你能按时回来成亲。”方正明白父亲的意思是怕他战死沙场断了香火,认为父亲这样做也合乎情理,就请了七天假回兖州。表哥也请假陪他回去。
一路上风餐露宿,整整走了三天,到家时已是十月初十傍晚。一家人早等急了,良辰吉日不能错过,当晚两人就拜堂成亲入了洞房。可方正那时候还是个17岁的大孩子,庆芬只有15岁。二人就在炕沿上傻坐了一夜,他连她的红盖头也没取下来。早晨,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他隐约看到她羞答答低着头,像不经意地瞟了他几眼。他感觉她模样还不错,只是没有仔细看清她的全貌。这时表哥来催他启程,说晚了就赶不到了,部队纪律严明,七天假是不能超期的。尽管爹娘很不情愿也只好作别。
1941年秋,方正被派到《泰山时报》当战地记者,跟随编辑部和泰山地委从泰北辗转到了莱北地区。
1942年夏天,编辑部设在莱北雪野区的小楼村。编辑部宫达非主任从泰北出发回来,告诉方正一个让他吃惊的消息,说他的妻子王庆芬在他刚离开泰北不久就找来了,要同他一起参加抗日。当地党组织考虑到编辑部跟地委无固定驻地,一个女孩子去了也不好安排,只好暂时安排她在马踏区做妇救会工作。没想到她工作非常出色,时间不长就成了区妇救会会长,发动群众做军鞋,破除封建迷信,站岗放哨,组织群众坚壁清野反扫荡。
得知这些,方正非常激动,这使他重新认识了妻子王庆芬。他连夜写了一首表达爱慕之情的诗,托战时邮局送报的同志捎去:“春风捎去一片云彩,
那是我对你深深的爱。
天边飘来一片云彩,
我知道那是你对我的情怀。
为了我你远离家园,
为了抗战你洗涤尘埃。
我爱你——共同的理想和追求。
我爱你——夫唱妇随谱写的精彩。
抗日的战火中你照顾好自己,
艰苦的岁月里你舒展开心怀。
待到我们相见的时侯,
我要对你真诚地表白。
等到小鬼子败亡之日,
我定为你献上灿烂的花海。”
自此之后,二人便书信往来,相互鼓励,共同进步,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恋爱。
1942年秋,《泰山时报》印刷厂住在茶业区上王庄村范金明家,报社编辑部人员则跟随地委随机移动。10月17日清晨,泰山地委、专署、军分区以及教导队共计600余人,在向东去淄川转移途径吉山村时,被5000日伪军包围,300余人壮烈牺牲,编辑部6名骨干为国捐躯。方正等5名幸存人员,在地委宣传部长高启云带领下转移到上王庄村的印刷厂。10月18日,吉山战斗发生后的第二天,房东范金明为同志们杀羊接风压惊。在排队领取羊肉、羊汤时,方正发现在他前面有一位穿着破烂男装的女同志,方正便问:“女同志,你是哪个单位的?以前怎么没见过你呢?”她说:“俺从泰北来,来找一个人,可他可能已经牺牲了。”说着说着抽泣起来。方正一听口音像是兖州人,声音像是在哪儿听过,急忙问:“你找谁啊?”“找俺丈夫。”“你丈夫是谁?”“俺丈夫叫方正。”“我就是方正啊!”她抬起头仔细打量方正,随即一脸惊喜,“你真是方正,你还活着!我可找到你了。”她猛地扑在方正的怀里呜呜地大哭起来。
回到范家的住处,王庆芬把这次来的经过详详细细地说给方正听。
原来,1942年10月初,日伪军对泰北地区进行拉网式“扫荡”。当地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大部分同志躲进了大山里。在慌忙撤退时,为了引开一队伪军的追击,王庆芬开枪向敌人射击,然后一个人向东北方跑去。敌人随之追来,仗着对当地地形熟悉,她在树木的掩护下爬上一个小山梁,把仅有的一枚手榴弹扔向敌人,趁机翻山而去,一口气跑出几十里地,直到天黑了下来。她想到莱北找方正,知道方正在莱北茶业区一带,可又不知道具体位置,只好顺着泰山山脉向东走。第二天傍晚,在香山区一座大山前遇到一户人家,她向前借宿。那大伯是个热心人,让大娘做饭给她吃。第二天天不亮她便动身启程,为了安全,大伯把儿子的一身旧衣服让她换上,又让她把脸上涂抹些草木灰。
沿着泰莱山脉和泰莱平原接壤的丘陵东行,天黑前,王庆芬被南北走向的大山挡住了。一打听是和庄区地界,茶业区在此正北,要翻过几座大山才能到。她乞讨了四五家,总算吃了个半饱。在一户老人家借宿一夜,天未拂晓便又启程上路。
这一带根本没有路,只有朝着北方扯荆拔棘,翻山越岭。眼看太阳又要西斜,就发现山下树林掩映中隐约可见一个不大的村落,她加快了步伐。突然间,两只狼伸着长舌,半蹲在地上挡住了去路。她迅速从怀里掏出驳壳枪朝天放了一枪,两只狼悻悻离去。她急忙向山下跑去。正跑着,前面树林里突然冒出五六个人来,端着枪围住她齐声喊道:“别动,把枪放下!”她见是民兵模样的人,便把枪扔了过去,跟着来人进了村。
来到村头一个场院屋里,几个人开始轮番审讯。当得知王庆芬的丈夫是方正,领头的李队长惊喜地说:“我认识方正老师,他来俺村采访过民兵锄奸的事,还给各村的民兵队长上过《论持久战》的课。”李队长答应马上去打听方正的下落。后来,王庆芬才知道,李队长是茶业区宅科村的民兵队长李常才。
晚上回来,李常才说:“俺去了一趟上王庄村,印刷厂的人说编辑部跟随地委机关在刘白杨村。明天俺就送你到刘白杨。”
第二天天刚亮,就听见村西枪炮声大作,大约从村西的桑科村到十里处的吉山村,到处听到激烈的枪炮声。
李常才紧急集合民兵打探情况。他率领十几个人到达南坡峪,找到王庆芬时,她正在和民兵疏散隐蔽群众。此时一民兵气喘吁吁地跑来报告说:“泰山军分区司令部和教导队被敌人包围在了吉山峪,到处都是日伪军。区联防队派人来通知各村,要保护好群众,防备敌人烧杀各村。”李常才安排部分民兵将群众转移到南山峡谷的树林中,自己带领十几个人去支援军分区和教导队。王庆芬也拔枪跟随。李常才说:“你还是跟随群众转移吧,事后我带你去找方正老师。”王庆芬边走边说:“放心吧李队长,我大小也参加过几次战斗,不会拖你们的后腿。”
他们刚到桑科村西,发现大批日伪军继续向西压缩,战场逐渐缩小。他们慌忙从敌人背后开枪。敌人好像知道背后开枪的是小股民兵武装,只分出二十几个伪军调头应对,其余大部队继续往西赶。于是十几个民兵与二十几个伪军在桑科村西的河滩上展开激战。不一会儿,民兵的子弹便打光了,李常才只好命令撤向东南峪,伪军穷追而来。爬上一个小山坡,李常才命令副队长带领大部分民兵撤退,自己和另外两个民兵留下来阻击敌人。
王庆芬坚决要求留下来,李常才不同意,王庆芬把枪顶在胸口说:“我也是抗日战士,我意已决,不然我就死给你们看。”李常才只好同意。这时敌人已经爬上山来,密集的子弹射了过来,李常才猛地把王庆芬推倒在地,自己也随之倒了下来。另两名民兵把仅有的两颗手榴弹投向敌人,炸倒了五六个,吓坏了的伪军向山下跑去。
王庆芬看李常才倒在地上没有起来,赶忙上前去扶,却发现鲜血从他后背涌出。她急忙用手按住枪眼。李常才用尽最后的力气说:“没用了,也没帮你见到方老师,要……要靠你自己了,军分区和教导队遭敌包围,凶多吉少……战后去上王庄的印刷厂打听,或许能找到……”说着头一歪,在王庆芬的怀里闭上了眼睛。
王庆芬痛哭失声,她让两名民兵照顾好李队长尸身,自己则顺着南山坡向西而去。借着树木的掩护,她来到了吉山村的南山上,南山北面是战斗最激烈的地方。枪声渐渐停了下来,敌人在每一条山沟里搜索着。吉山村西南的河滩周围横七竖八躺满了八路军和日伪军的尸体,河水被鲜血染红了……敌人还在搜山,王庆芬只好往南翻过山梁躲了起来。等到天快黑时,敌人已经全部撤走。她下山打探情况,向群众打听,终于找到了上王庄的印刷厂。经理部主任燕益明接待了她,了解情况后说:“编辑部跟随地委机关行动,据探大都牺牲了,到底有多少人生还现在还一概不知。我先安排你住下,一切等明天再说。”
燕主任派人带她来到村东一户人家。她一夜没睡,脑海中总是闪现吉山村战场的场面。就这样以泪洗面到天亮,心灰意冷无心出门,直到燕主任派人来叫她吃饭与方正巧遇。
方正和王庆芬去上宅科村时,朝阳的山坡上一座新起的坟茔非常醒目,墓碑上清晰地写着:抗日烈士李常才之墓。王庆芬趴在坟上放声痛哭。以后的几年里,每逢清明他们都会去为李常才扫墓。

陈业冰,男,1963年出生,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茶业口镇船厂村人。中国网络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理事,原济南市签约作家,《雪野》杂志主编。在省级及以上报刊、网站发表报告文学30余篇100余万字,短篇小说15篇,散文50余篇,诗歌50余首。报告文学《赤诚大义房公训》的发表,房公训老人被评为2016年全国道德模范,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