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薛家父女守经典献爱心
(薛文婷向全国道德模范赵广军赠送饼食)(图文:梁卫国 晏惠玲)
月满中秋,情暖人间。9月22日上午,距离中秋佳节仅剩十多日,广州市海珠区赵广军生命热线协会工作室内早已暖意融融——一场“一人一月饼,益起过中秋”的敬老助残爱心活动正在这里温情上演。广州市级非遗项目小凤饼制作技艺传承人薛文婷师傅,代表海珠区名珠糕点加工场,将满满一箱包装精致的月饼与小凤饼递到全国道德模范赵广军手中,金黄的饼食裹着百年匠心,也裹着薛家父女对孤寡老人、残疾人的深切关怀。

(薛家父女在工作中交流经验)
活动现场,志愿者们忙着清点物资,街坊群众围在一旁不时点头称赞。赵广军接过沉甸甸的赠品,双手紧握薛文婷的手,语气满是感激:“薛师傅,太感谢你们了!这些月饼和小凤饼,每一块都是心意,我们一定会亲手送到孤寡老人和残疾人朋友手里,让他们在中秋也能尝到这份香甜,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说着,他郑重递上《感谢函》,红色的函件在阳光下格外醒目,既是对薛家父女善举的肯定,更让现场的暖意又浓了几分。
薛家与“饼”的缘分,要从1745年创立的成珠楼说起。作为广州可考的最早饼家之一,成珠楼的小凤饼与五仁月饼曾是老广记忆里的“中秋味道”。2000年成珠楼关闭门店时,是薛锐明师傅守住了这份珍贵的技艺——这位自1978年入行的特二级点心师,如今依旧日日守在加工场,文化 自信对传统的敬畏。女儿薛文婷大学毕业后,毅然回到父亲身边,不仅考取高级中点师,更接过非遗传承的接力棒,成为广州市非遗“小凤饼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薛锐明师傅)
父女俩的坚守,从不是墨守成规。他们在延续古法工艺的基础上,顺着时代的脉络调整配方:减少糖分让口感更清爽,优化包装让传统饼点更符合现代审美;还主动拓展电商与新媒体渠道,让曾经藏在老巷里的百年味道,通过快递走进了全国各地的家庭。
(小凤饼)这次送来的陈皮红豆沙月饼与小凤饼,更是传统与匠心的完美融合——陈皮红豆沙月饼里,红豆的细腻沙甜与陈皮的清香相互渗透,解腻又健脾,每一口都是自然的馈赠;小凤饼则依旧保持着外酥内香的经典口感,咬下时满是芝麻、花生的醇厚,是老广刻在骨子里的熟悉滋味。
更让人动容的是,薛家父女始终把“公益”二字刻在心上。除了这次捐赠,他们还积极参与赵广军生命热线的YY非遗传承直播,让更多人看见小凤饼背后的文化故事;深入鹤鸣五巷小学建立小凤饼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手把手指导学生揉面、塑形,把匠心的种子播撒进孩子心里;在名珠糕点加工场设立小凤饼公开辅导课,亲子家庭报名格外踊跃,不少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第一次体验到传统点心制作的乐趣。他们用行动证明,非遗不仅要“守得住”,更要“活起来”,而这份“活”,还能化作温暖他人的力量。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薛家父女用百年匠心守住了老广的中秋味道,更用点滴善举温暖了这座城市的角落。从薛锐明师傅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到薛文婷师傅接过传承与公益的双份责任,他们传递的不仅是小凤饼的技艺,更是一份“老手艺”里的大爱心。
如今,中秋的月光即将洒满街巷,那些承载着薛家父女心意的月饼与小凤饼,会带着温暖走进孤寡老人的家中,送到残疾人朋友的手上。这份爱心传递,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若更多人能像薛家父女这般,用自己的所长为社会添一份暖,用小小的善举聚成大大的力量,定能让和谐共生的氛围遍布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个中秋,都满是团圆与温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