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方来 男 汉族 中共党员 山东嘉祥县人 1955年10月出生 山东科技大学退休干部。望岳雅集公益诗词学校三期高研班毕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诗词楹联艺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兼《岱下文苑》编辑部编审。《泰山文集》编审。文学作品涉及于诗词歌赋、楹联及杂文,其作品散见于《山东科大报》《泰山晚报》《暮雪诗刊》《对联天地》《岱宗诗社》《岱下文苑》《泰山文集》《运河联声》《西和诗社》等诗刊及公众号平台,并有部分作品获奖。
《华表赋》
联云:
乾坤俯仰峙千秋,承露盘高,遥引仙禽归帝阙;
风雨沧桑擎一柱,铭功石老,长留螭首向人间。
巍巍玉柱,立极中天。承星汉之浩气,沐日月之精玄。石骨擎云,铭千秋之治乱;龙鳞映日,鉴万代之忠奸。昔者尧设谤木,纳谏如流;舜树旌幡,闻贤若渴。一木一石,皆成礼乐之器;每凿每刻,俱载华夏之章。
观其形也,直若青松临崖,盘基九壤;矫如白鹤冲霄,翘首八荒。承露接云,俯察黎庶之苦;望风盘举,仰承天地之霜。石犼昂首,声震九霄骇浪;云板横空,纹镌四海惊涛。或遇晴空,则与虹霓共彩;若逢雨霁,则同岱岳争高。
赏其义也,非惟雕栏玉砌之工,实乃国魂民魄之征。昔闻屈子行吟,血荐轩辕之土;今见英魂长眠,心昭赤县之天。华表无声,却诉兴衰之变;丰碑有识,长怀忧乐之先。十里长街,曾淌英雄之血;万重阶石,犹记百姓之艰。
至若春和景明,游人如织。抚石柱而思古,望阙楼而兴叹。童稚绕柱嬉戏,不知岁月深浅;老者倚阶长嗟,尽道沧海桑田。华表静立,看尽王旗变幻;丹心永存,终守赤子之言。
嗟乎!一柱虽微,可撑天地正气;万年虽远,不改金石初心。愿华表常立,警昏聩而醒愚智;冀清风永驻,涤浊世而朗乾坤。今作此赋,非慕雕龙文采,但求华夏儿女,莫失莫忘,来瞻来仰!
诗曰:
汉白玉身擎日月,飞龙盘柱啸云川。
千秋风雨沧桑梦,依旧巍峨耸碧天。
狄方来老师的《华表赋》以雄浑典雅的赋体语言,重塑华表作为华夏文明精神象征的巍峨形象。全文贯通古今,融器物之美、历史之重与精神之核于一体,展现出入木三分的文化诠释力。从以下几个层面简要评析:
1.结构匠心:时空双轴交织
上阕对联以“乾坤俯仰”“风雨沧桑”定调,将华表置于天地与历史双重维度。
中段分述“形”“义”二层:其形“直若青松”“矫如白鹤”,其义“非惟雕栏玉砌,实乃国魂民魄”。结尾升华至民族精神守望,“一柱虽微,可撑天地正气”的宣言如黄钟大吕。
2.意象熔铸:石柱中的文明史诗,作者赋予华表以多重象征意义:历史之眼,民心载体,精神图腾。
3.语言之美:
骈散之间的有机结合。 骈句工丽如“石骨擎云,铭千秋之治乱;龙鳞映日,鉴万代之忠奸”,对仗精密而气韵磅礴。散句点睛如“童稚绕柱嬉戏,不知岁月深浅”,以生活化场景缓冲典重,张弛有度。动词运用极具张力,“擎”“啸”“镌”“骇”等字如刻刀雕出石柱的凛然之气。此赋动人之处还在于让冰冷的石柱获得温热的脉搏。当游人仰视华表时,所见不仅是汉白玉的物理高度,更是文明承露盘接取的星汉浩气。作者以笔为刀,镌刻出一座文字华表——它立在纸页上,却通向历史深处,提醒每一个华夏儿女:何为擎天而立的精神脊梁。
狄方来老师这首《华表赋》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文章以对联开篇,既点明华表的时空维度与象征意义,又奠定庄重基调。主体部分采用“形—义—景—情”的递进结构,从华表的外在形态、文化内涵、现实场景到精神寄托层层推进,逻辑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 意象丰富,寄寓深远:文中大量运用传统文化意象,如“青松”“白鹤”“石犼”“云板”等,既勾勒出华表挺拔肃穆的外形,又通过“承星汉”“沐日月”“铭治乱”“鉴忠奸”等表述,将其与历史兴衰、家国情怀相勾连。引入尧舜设谤木、屈子行吟等典故,赋予华表以纳谏、爱国等精神内核,使具象载体升华为民族精神的象征。语言典雅,韵律铿锵:赋体骈散结合,多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如“直若青松临崖,盘基九壤;矫如白鹤冲霄,翘首八荒”),兼具诗歌的韵律美与散文的流畅感。动词选用精准生动(“擎”“镌”“骇”“争”),形容词色彩鲜明(“巍巍”“浩浩”“赤县”“丹心”),增强了画面张力与情感感染力。 古今交融,立意升华:结尾由古及今,通过“童稚嬉戏”与“老者长嗟”的场景对比,展现华表作为历史见证者的永恒性;以“撑天地正气”“守金石初心”呼吁传承民族精神,将个体情感升华为对家国命运的关怀,使作品兼具历史厚重感与现实意义。
赏析人:方言 焦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