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春: 秋到和尚房

和尚房,是个山村。它坐落于淄川与博山搭界处,张博公路西约20里的群山环抱中。一个仅有300人口的小山村,典型的中国式古老村落。家家房屋用石头建造在悬崖石坡上。
展开和尚房的历史书卷,《般阳孙氏长支家谱》载:“明朝洪武四年,献、默祖来淄邑西南隅岜山庄,遂居焉。九世稔,居和尚房。”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淄川县志》载:“孙公稔,字丰侯,因数奇,遂无进取意,乃弃旧第,卜居西山之麓……”据此,当立村于清朝以前。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载有:“柿岩,在县西20里,一名鹿岭,俗呼和尚坊。”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淄川县志》也载村名为“和尚房”。“坊”与“房”系谐音字,后演变为“和尚房”。 和尚房是博山知名人士孙干的故里。1984年镇、区将该村定为自然风景区,有古建筑“石楼”尚存。

如今,山村和尚房,有的院落已破烂不堪,少有人居。但崎岖的青石板路和那大小不一、高低不平的石板台阶;十几米高全是石头垒砌的房屋和那贴着墙壁流淌的小桥流水,显得山村更加古朴典雅、别具特色。山村引来的接踵而至的游人,不仅领略这独具特色的古村落美景,更是在天高云淡、秋高气爽的大自然季节中,欣赏深秋艳丽多姿的漫山红叶。
今逢周日,我们驱车前往。山路上游人如织,一处处斑斓多姿的景点,让游客们目不暇接、倍感折服,不时传来啧啧的赞叹声。人们对着山村景色,对着潇洒飘逸的红叶抢先拍照留念,忙碌不已。
在一宽敞的街道旁,有一处考究的院落,沿街的墙壁上镶嵌着一块巨型青石凿成的圆孔石雕。据说是一京城官宦人家,家门前有上马石、下马石,主人出行时,威风凛凛。这圆孔石雕是拴马的石桩。细细观赏这一古老的院落,仍折射出当年这官宦人家的富庶风光。在一悬崖上的住房院落,这家的人们正在生火煮饭或在蒸干粮。老人正在劈柴,身旁整齐地垛着劈好的柴垛。一老婆婆蹲在两个叫“型掇炉”旁,不时向炉里添柴。火焰冲出炉膛,青烟袅袅地升上天空,好一派山村炊烟的美景。我们从一高堰墙走过,一村民坐在大门前,一只黄毛小狗偎依在他的身边。这位村民正在向游人讲述山村的往事。我也侧耳细听,并与他打起了招呼,因而略知了一些和尚房山村的现状……

山村,秋日的和尚房,留在了难忘美好的记忆中。此时,深秋的景色渲染了山村,渲染了大地。漫山遍野的红叶掩盖了秋日的阳光,茂密的红叶遮挡了山村高空飘来的片片白云,艳丽的红叶映红了前来观光赏景的游人的笑脸。红叶,像站立在山岗上亭亭玉立的羞涩的窈窕少女,情窦欲开,更加婀娜多姿。
村头一块阴刻“和尚房”的硕大石碑旁有一家酒馆,我们乘兴向这家酒馆走去。酒馆大门口簇拥着出出进进的游人,一股佳肴的香气扑鼻而来,我们加快脚步走进酒馆。
美丽的秋色,迷人的山村,惬意的和尚房,又是火红的年代!

作者简介:刘永春,男 ,出生于1954年8月,籍贯山东淄博市淄川区龙泉镇圈子村,1975年12月参加工作,大专文化程度,中共党员,原山东淄川陶瓷厂党委宣传科科长,政工师职称,从事党的宣传工作30余年,先后在新闻单位等发表各类稿件3000余篇。系淄川作家协会会员,淄博市作家协会会员,博山新时代文学艺术家协会会员,淄博市诗词学会会员。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