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诸城民俗专家台见新先生的《荞麦之乡——郇家村》,深情地勾勒出一个山东村庄的历史脉络与文化记忆。郇,读“huán”。从郇姓立村到多姓共居,从革命参与者的身影到民间戏班的声腔流转——郇家村虽小,却承载着移民、农耕、戏曲、革命、教育等多重历史层次。它不仅是“荞麦之乡”,更是一处微缩的乡土中国。请您欣赏!】

台见新
从诸城市百尺河镇驻地沿平日路北行,至仲家村岭北半坡处往东不到三里之地,就是郇家村。该村南是仁和岭,西南是仲家村岭,后是五龙河南岸平地,东与西盆渠相邻,新沂铁路自东北向西南从村西经过,全村200余户人家,750多口人。
相传,明洪武三年,郇姓移民迁来立村,后来郇姓又迁到别处,解放初期,村东南(旧学校)还有郇家茔,其中,在村东有一座郇氏少女茔,传说,该女子刚强忠烈,深受后人敬仰,每逢清明时节,路过的人就会给她添土、烧纸。
据《管氏族谱》记载:“管始祖文正公,云南人,明初迁来郇家村”。又据《王氏族谱》记载,嘉庆年间王姓有一支由王家大村迁来。另据《台氏族谱》记载:清代中期,台姓兄弟二人由台家大村迁来,人口繁衍,因此,就有了台家南大门、北大门之称。后来,杨姓、张姓等又陆续迁来,虽然现在村里没有了郇姓,因为郇姓立村,所以村名就一直保留了下来。
解放前郇家村一直属佃户庄子,村里主要特产是荞麦,每当荞麦花开时,村前岭上雪白一片,十分明艳,成为当地的一道亮丽风景,因此,该村被誉为“荞麦之乡”。

清末民初,该村的台月西,字,正斋,曾担任过岳沟乡乡长长,后来升任民国第七区副区长,1912年辛亥革命,为推翻清廷统治,革命军攻打诸城时,台月西与王心葵、钟孝先等人作为内应,诸城独立参与者,近代革命功臣。
清末民初,郇家村有一位堂号“老槐树底”艺名“喜鹊”的王姓之人,成立了“郇家村戏班”,此人精于戏曲,吹打弹唱无所不能,专唱包头(女生),有人曾戏虐称,“肘鼓戏一百二,他能会到一百二十一!”该剧团主要成员有梁尹任姓人,专唱老生,大捎坡绰号“打狗子”专演武生。此外还有本村马氏二兄弟,老大马文斗掌控司鼓,弟弟马文升既是演员,又是伴奏者,兄弟俩不仅精于吹打弹唱,而且能歌善舞,为戏班中的台柱子。
该剧团曾经在胶东半岛巡回演出,而且专门到大户人家演唱。在胶州的铺集镇黔陬村,每次都要一连演唱半月有余。该戏班戏路广,演艺精,“白龙山药会”期间就专门到白龙山上演唱。主要演唱节目有:《狮子楼》《赵美蓉观灯》《铡美案》《闯帐》《南唐》《三劝》(小姑贤)以及《四大京》《八大记》等一百多部。后来,马氏兄弟俩到青岛大剧院演唱,成为佼佼者。

解放后,该戏班又以曲阮廷为主,继续演唱,主要演员有:张树美、杨振兰等。20世纪60年代,不准唱才子佳人之戏,大唱革命现代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等,仍有曲阮廷牵头,主要演员有:杨振臻、邱庆海、张耀花等。
这里盛产石头,为青黄色,是用来建设盖房的好材料,七十年代,百尺河人民公社曾经在村西组织人员开采石头多年。
2001年修建新沂铁路,在村西设立一处小型火车站,负责加水、加油,进行前路养护维修等。
该村十分重视教育,解放后成立了郇家村小学,为村里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台世斌,军人,后转济南市在农村工作部工作,厅级干部。台夕市,大学毕业,博士生导师,现任潍坊学院科学技术学院院长。迟焕武热衷乒乓球事业,不仅自己喜欢打球,而且在诸城岔道口张择端公园成立了乒乓球俱乐部,并且培养了儿子,曾经参加山东省少年乒乓球比赛获得第一名。现在受聘上海某乒乓球俱乐部担任教练。
2022年1月3日

台见新,男,字政舜,号龙溪居士,笔名入云龙,生于1960年6月,诸城市百尺河镇人。著名民俗学者、非遗项目诸城“东路大鼓”代表性传承人之一。
2006 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各种报刊发表文章40多篇。台见新主要从事东路大鼓研究和东路大鼓词的民间文学创作。2012 年在 “中国文学网上” 发表了《台五传奇》和《苏学士品名白龙寺》网络文学。2014 年 10 月在山东省政协主办的《联合日报》上发表了《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东路大鼓》,同年在北京《民间文学》杂志第八期上发表了《窦光鼐名扬江南》。2015 年在北京《民间文学》杂志第一期上发表了《龙家兄弟》,在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演艺工作委员会等单位举办的 “中华颂” 第六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活动中,创作的 “东路大鼓” 鼓词《拜大年》荣获铜奖。2020 年 5 月在上海《故事会》发表了《看走眼》。此外,2012 年 9 月在诸城市宣传部、诸城文艺界联合会举办的 “热爱诸城,宣传诸城” 征文活动中,《苏学士品茗白龙寺》获民间文学类一等奖。台见新还查阅族谱、县志、乡志等史料,找当地老人探访,拍摄古建筑与村情村貌,致力村志编纂,成果丰硕。



(“都市头条·乡村记忆”主编日月星辰,男,生于1962年8月,高密市阚家镇人,曾在诸城市任职,退休干部。现居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志》副总编辑、六汪镇文学艺术联合会顾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