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丝惊鸿
——记著名秦腔演员郑金莲
文/蔺莉
四十载光阴流转,西安西关剧场的掌声似仍在耳畔回响。那是80年代的一场《娄昭君》,当魏明帝饮下毒酒,生命在挣扎中走向尽头时,郑金莲饰演的角色骤然将长发直立摔出,青丝如墨、旋舞成花,那惊艳的“一盆花”摔梢子,瞬间让台下观众沸腾惊呼。这一声喝彩,穿越了四十年的岁月,至今仍被秦腔爱好者屡屡提及,成了秦腔舞台上一段难以复刻的传奇。
谁能想到,这惊鸿一瞥的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打磨,是“头上硬功夫”的极致淬炼,尤其是梢子功里“甩转乾坤”的千锤百炼。郑金莲曾回忆早年练小生梢子功的经历,满是当年练戏时的鲜活细节:那梢子长发坠在网子外头,看着飘逸,练起来却全是实打实的硬功夫,单是“甩”这一个动作,就藏着好几种门道,练得人头晕眼花,却也磨出了后来台上的灵动。
最开始练的是“左右甩”。得先稳稳站定,脖颈不能动,全凭肩背带劲,让梢子往左脸贴,再往右脸靠,一下一下,得甩得匀、贴得实。可刚练时,要么劲小了梢子甩不到位,要么劲大了整个人跟着晃,甩得急了,梢子没贴到脸,反倒会扫得自己眼睛发花。老师提醒:“肩沉住!劲别散!” 她咬着牙稳住身形,一遍遍地找感觉,直到梢子能顺着心意,稳稳贴过左右脸颊,才算过关。
过了左右甩,便是“平转甩”。这会不仅要甩梢子,还得配合身体平转,眼睛更要定住,不能跟着梢子晃。她记得第一次,刚转了半圈,梢子就缠在了肩上,头发乱糟糟的,自己也晕得站不稳。先练平转,让脚步稳了、眼神定了,再慢慢加梢子的动作——转时肩背轻轻发力,梢子跟着身体的弧度划圆,无数次努力练习,用心体会,梢子才顺顺当当甩一圈,连头发丝都跟着起了好看的弧。后来,哪怕转上好几圈,梢子也不缠、不歪,眼睛始终亮堂堂地定着,像钉在台上似的。

较难的是“圈圈甩”和“八字甩”。“圈圈甩”要让梢子在空中划完整的圆,甩起来时头发像绕着脑袋转,落下去时还得顺顺当当贴回肩背,不能毛躁。她练时总掌握不好力道,要么圈划得扁,要么落下来时头发缠成一团。后来干脆对着镜子练,看梢子的轨迹,调肩背的劲,甩得高了就收点劲,划得扁了就再送点力,慢慢竟也练得梢子能在空中转出匀匀的圈,落下来时还带着点轻轻的“飘”,好看得很。“八字甩”则要让梢子在身前甩成“八”字,左右划弧时得对称,力度还得一致,她常对着墙练,看头发扫过墙面的痕迹,一点点抠细节,直到梢子能稳稳甩出标准的“八”字,才松了口气。
最特别的是“背后弧形甩”。这得背着身,让梢子从背后往两侧甩,划出弯弯的弧。看不见梢子的轨迹,全凭感觉和肩背的控制力,刚练时总甩得歪歪扭扭,要么甩到腰上,要么甩不到位。肩背转动的角度,很难把握,全身都得有巧劲,到底怎样才能把梢子摔好?真正说不清 也道不明,象中国写意画一样,言有尽而意无穷。
戏曲演员的包头,本就是一门严谨的技艺,更是支撑梢子功的根基:第一层提眉带稳根基,第二层网子固形,第三层水纱则是关键——那质地极佳的水纱布,需沾湿了细细裹缠,待它在头上慢慢变干,便会非常紧实,任是长发翻飞、翎子跳跃,或是帽翅翻转,都不会掉落偏移,象“紧箍咒”。如此紧包,不难受吗?这恐怕只有演员自己知道。《周仁回府》是场大戏,思想斗争激烈,又有撕心裂肺的痛苦,多处摔梢子,观众饱了眼福哭得稀里哗啦。家兄曾说金莲多次在幕后间歇时"挺尸"般动也不动地休息。任由配演队伍从身边怱葱绕过。幕后流泪不是剧情感染,是头疼!“一盆花”的摔梢子,是在极其扎实的包头功底与“甩转乾坤”的梢子功之上,融入了对角色的深刻理解:当生命走向终结,所有的不甘与挣扎,都化作青丝的狂舞,每一次摔发、每一次拍墓,都是情感的极致宣泄,也让“摔梢子”这门硬功夫,有了灵魂的温度。她常说,这梢子功看着是甩头发,实则练的是全身的协调性,是眼神的定力,更是对力道的精准把控。当年那些甩得头发打结、晕得站不稳的日子,看似好笑,却藏着戏曲人“台上一分钟”的底气。
而这份功夫的习得,从不是孤军奋战。秦腔舞台上,多少演员曾为“翻跟头帽子总掉”而苦恼,就像戏曲笑话中那位初习艺者,师娘一句“请师父吃洋肉泡”的暗示里,藏着艺人间的温情,而师父一句“咬住牙、太阳穴鼓起”的点拨,更道破了技巧的真谛——所谓“头上硬功夫”,既需水纱裹得紧实的“笨功夫”,更需找准发力点的“巧心思”,正如练梢子功时,老师“肩沉住!劲别散!”的指引,总能让演员在迷茫中找到方向。艺校的老师们,便是这样的引路人:他们不只是传授包头的步骤、摔梢子的招式、帽翅功的变幻,更在日复一日的教学中,将那些“只可意会”的诀窍,化作一句句平实的叮嘱;把舞台上“忽而单翅、忽而双翅,忽儿滚翅,转瞬又能稳稳停住”的精妙,拆解成无数次重复的练习,也将梢子功里“左右甩”“平转甩”"八字甩"的要领,融入每一次手把手的指导。
郑金莲的“一盆花”,是她自己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更是艺校老师们心血的结晶。正是有了老师们手把手教包头的耐心,有了他们将“咬住牙、鼓太阳穴“肩带颈、颈带梢”这类诀窍倾囊相授的真诚,有了他们对“头上硬功夫”每一个细节的严苛要求,才让一代代秦腔演员得以站上舞台,将梢子功、帽翅功演绎得炉火纯青。就像周仁“踏三锤”摔梢子惊艳三秦,魏明帝“一盆花”震撼西京,这些舞台传奇的背后,都站着那些默默耕耘的艺校老师,他们是技艺的传承者,是薪火的传递者,用自己的坚守,让秦腔的“头上硬功夫”代代相传,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始终焕发着生命力。
四十年过去,郑金莲的“一盆花”早已成了秦腔史上的一段佳话,那些“甩、转、划、落”的梢子功细节,仍在戏迷口中流传,而那些在艺校里默默耕耘的老师们,亦如暗夜中的灯盏,照亮了后辈的艺路。青丝舞处是匠心,薪火传时见深情,正是有了像郑金莲这样执着于技艺的演员,有了那些无私奉献的艺校老师,秦腔这门古老的艺术,才能在岁月的长河中,始终惊艳如初,生生不息。

蔺莉,女,集贤人。周至县第十五届、十六届政协委员,周至县第二届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执行副会长,周至县第一届新联会副会长,周至县美协副主席。西安市美术家协会理事,西安市女画家艺委会委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花鸟研究会副秘书长。
2013年9月25日《社会保障》报有专版介绍,题目为“浴火重生金凤凰”。2018年2月,被授予为西安“最美家庭”荣誉称号。2020年9月,被西安市美术家协会评为先进个人。2023年,作品《中国人的饭碗》入展由西安市政协举办的书画展。2022年9月,作品《青山沐雨》入选由中央统战部组织的“艺心向党”自由职业艺术家喜迎党的二十大主题作品展,作品于2022年9月29日至2022年11月29日在上海市奉贤博物馆展出,并在中华数字艺术馆云展。2023年12月,《中国人的饭碗》为市政协书画院馆藏作品。2024年初作品《莲说》入选自由职业人士全国书画展。2024年9月作品《十二月忆长安》入选中共西安市统战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暨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全市政协和统战系统书画展。2024年8月《虽微致远同光和尘》获省委统战部优秀奖2024年底受市委统战部表彰并获优秀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