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讲科学
原创作者:陈振民
现在大家都在谈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事,这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自信和自强,对于加强广大干部群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有助益。在这个过程中,以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是一个很应该注意的问题。
传统文化是历史上笔传、物传和口传的文化成果,其中有许多是真善美的东西,但不可否认也有一些假恶丑货色。这就需要我们用科学眼光予以辨析,用科学态度予以扬弃。善美与恶丑属价值范畴,已经有很多学者谈过如何正确对待它们的问题,此处不再饶舌。真与假则属事实范畴,在这方面却少有人涉及。我这里只就事实范畴谈谈浅见。
我的总的主张是:要杜绝以假作真。也就是对一些传说,我们就只能说它是传说,绝对不应当做历史事实去讲;对有些史书记载,我们应下一番辨伪功夫,以去伪存真,不应以讹传讹;同时也不能对史书记载粗略一绕,未曾吃透,就以偏概全地发议论。特别是学界的名家们更应注意这些。而我发现,偏偏有的名家把传说当信史,把错记当实事,把自已的误解当书上的真经。
例如在伟大经典《周易》的产生和发展问题上,有的学者向人公开宣传的还是那一套“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旧说,继续唱着伏羲画卦,文王演卦,孔子作“十翼”(即《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十篇)的老调子。而这个旧说老调,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被郭沫若推翻了。他的《<周易)之制作时代》一文,以文字学、文献学、考古学、历史学和中国思想发展过程的丰富知识,论述了《周易》非伏羲、文王所作,“十翼”亦非孔子所写。多年来讨论《周易》的文章简直如汗牛充栋,但郭氏在这方面的论点和论据至今未被否定。不破不立,驳不倒人家的,自己的怎能立起来!
在明显的坚实的异议面前,一味自说自话却不具备排他性,是不符合逻辑学原则的。何况有些学者在以上问题上与郭的见解已趋于一致。所以这种见解在易学界已渐渐成为较多人的共识。市场上流行的好些易学书籍在这方面的说法就是证明。
试想,伏羲这个传说人物所处的时代是什么时代?旧石器末期至新石器时代。他被颂扬的教民结网,渔猎畜牧,就是这个时代的事,距今起码在一万多年以上甚至更长的时间。他可说是原始人的原始人。他能有什么文化?有什么哲理思想能发明出乾、坤、震、巽等八卦来?那个时候的他,即使是比较聪明的原始先民的代表,头脑里会有天与地、阴与阳互相对立的概念吗?须知,我国考古发现的最早、最简单的阴阳对立图案距今是7000年,远远晚于伏羲时代。更何况那个时候根本没有文字符号及其载体,他画出的八卦卦形如何能越过万年左右而传至周文王,而且传得完整无缺?
试想,周文王是不是一位有高度文化的智者?据《诗经·绵》的反映,他的祖父一代还过着“穴居野处”的原始生活①,到他自己虽称什么文王,而据《尚书·无逸》和《楚辞·天问》记载,却实际上还在“看牛牧马,种田打谷”,是“一位半开化民族的酋长”②,这样的人能有什么深邃的知识?能在八卦基础上重演出否、泰、丰、涣等六十四卦吗?何况那些卦的爻辞中竟记载了春秋时晋国的政事,他有这个先见之明吗?那些政事可是在他之后五百来年才出现的事啊③!
试想,孔夫子素来号称“述而不作”,也就是只传述,不创作。他那著名的《论语》也只是弟子们对他言论的记录,并不是他的写作,却怎么又能写出“十翼”那种堂哉皇哉,洋洋大观的作品呢?而且“十翼”中有多处“子曰”这“子”向来被认为是孔子,那么孔子能在“十翼”中自尊为“子”吗?加之“子不语怪力乱神”也是孔子一向的美誉,而“十翼”中却有很多地方在讲鬼神,这又岂非矛盾?还有,把“十翼”的文字风格与《论语》中孔子的言论风格比较一下,“十翼”中大量的排比句子和“是故”“是故”的频繁运用,以及“什么者,什么也”、“什么什么,什么也”的层出叠见的句式,合乎孔子的语言特色吗?它和战国至秦汉之时产生的《中庸》、《大学》的语法语气倒是十分相似的。
这些道理,实际上都很浅显明白,有一般古代知识基础和历史唯物主义水平的,都知道所谓伏羲画卦、文王演卦、孔子作“十翼”都是不可能的。历来流传的这些说法,无非是古人为说明《周易》“经”与“传”的远古性和权威性而杜撰出来的,不过是一种圣贤史观的反映。郭沫若更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写的《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一文中,就以幽默口吻对《周易》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的那种神话与圣话进行过调侃。而且其后也再无人能与之辩论。不料如今,在我们一些名家的笔下,竟然又正儿八经地出了“宇宙万物阴阳两属性的发现,是伏羲氏的伟大智慧”④,并“由之创建了八卦的符号系统”⑤;“周文王精研易理是相当可信的”⑥;“‘十翼’是孔子所作”⑦,孔子“是易学的正式创始者⑧”等等定语。我认为,尊重和宣扬古贤是应该的,但脱离实际地把他们说得太不着边际了,就令人难以首肯。
当然,名家们的这些说法,据说也是按“典籍”比如《系辞》、《史记》说的。但我们知道,《系辞》中谈伏羲氏观象作卦的文字,郭沫若早就根据确实资料指出它为汉代人的假托。《史记》中关于“文王拘而演《周易》”,郭沫若也把它驳过了,说它所据不确,且与《周易》本身记载有矛盾。关于孔子与“十翼”的关系,《史记》所载也不过就是这么一句:“孔子晚而喜《易——序、象、象、说卦、文言》,读《易》韦三绝。”这也只说的是孔子喜爱阅读他们而已,并非说孔子作了“十翼”,而且句中未提系辞和杂卦(这或许是司马迁的省略)。其实,郭沫若也已经从思想体系上分析出“十翼”并非产生于一时,多属后世秦代一些当年荀子的楚国门徒所作。其中多处“子曰”中的“子”,系指荀子。他的分析理据充分,很令人信服,也从未有谁进行过反驳。据此,结合上述关于“十翼”的语言特点与战国至秦汉时的《中庸》、《大学》很类似的情况分析,孔子之时根本就不会有“十翼”的出现。故《史记》所谓“孔子晚而喜《易——序、彖、象、说卦、文言》,读《易》韦三绝”的真实性也就不能不令人怀疑。
郭沫若当年就根据别的资料说,孔子晚年读《易》只是后人造出的传说⑨。所以当今一些学者放言实宜慎之,要做到言必有据,据必可靠。如果按不可靠的根据说话,所说之话自然也不可靠。再加上对典籍不求甚解,大而化之地予以错误领会而发言,就更成问题了。在这种情况下,纵然自己的判断说得斩钉截铁,到头来终归难免有误。
所以,在《周易》的产生与发展问题上,所谓伏羲,所谓文王,所谓孔子,都是与它不沾边的。现代易学界已普遍认为《周易》经传不是他们几个人的作品,而是在整个周代,以至秦汉之际漫长的社会变革实践中,由多人在多时根据多种生活经验加工编纂而成的。正如有的易学家所说,是“人更多手,时历多世”。我想,这才是合乎实际的科学结论。
总之,不论是古人传下来的传说,还是各种典籍记载,或是地上地下的文物,不是有说就对,有记就对,或有物就对。必须结合其它种种资料特别是郭老时常强调的文献的时代性、社会性和思想体系性予以详审细核,以定真伪。尤其是著名专家学者的文章和发言往往影响较大,更应讲究科学性,以避免对读者形成误导。这是我们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应特别重视的一点。
2014年8月16日
注:
①②③见郭沫若《<周易>之制作时代》
④马宝善语,见其《易道宇宙观——中华古老的象数逻辑》
⑤⑥⑦⑧李学勤语,见其《经学的冠冕是易学》
⑨郭沫若《<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补注二。
⑩黄寿祺,张善文语,见其《周易译注前言》
(原载《后土文化》2014年第4期,总第48期)
编辑:张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