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湘潭我的家】
梦里云湖
赵志超
广平烟秀的云湖沃土
“梦失儿时游冶地,今非古渡上河图。”多少年来,云湖总在我梦境中徘徊。那并非只是一座具象的云湖桥,而是一幅由玄色的传说、蓝色的河川、绿色的山峦、红色的热土交织而成的多彩画卷,它氤氲着古朴而繁华的烟火气息,晕染着一片朦胧而璀璨的光影。它是我魂牵梦萦的故乡,是深深刻在骨血里的乡愁。
梦里的云湖,最初是玄色的,隐匿在时光的隧道里,藏着古老而神奇的故事。据清康熙《湘潭县志》记载,明嘉靖年间的云湖,“受乌石四十八泉,灌田四千余亩,四山环绕,潴水不浅,间云气滨蒙”。那时的湖面该是何等壮阔?从灵官庙、北岸至湖江口,一片汪洋泽国,水汽蒸腾,裹挟着云雾,连拂过的风都浸透着湿润。然而,到了明天启年间,一场奇异的梦境搅乱了这湖澄澈的碧水。一位老叟梦中得白衣翁求助,次日携火枪出门,目睹青、白二牛激烈相斗,连忙举枪拟击青牛,却不慎误中白牛。刹那间风雷大作,暴雨倾盆,青虬鼓浪溃堤而出,湖水干涸,曾经的汪洋湖泊转瞬化作平旷的田野,只留下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云湖河,四百年来,在静静诉说着昔日神奇的故事。
“今......竹树犹茂,云湖故陂,仿佛可寻。引派东流,左得白龙冲水,即青龙所决之湫也。”晚清著名学者王闿运在清光绪《湘潭县志》中如此写道。湖水干涸后,有耕者在垅中锄得龙骨,烧制研末,沐以香汤,据说可治百病,后有人在白龙冲建庙以祀,名曰白龙寺。清乾隆举人张九键题诗曰:“五湖涉尽泛云湖,云湖风景五湖无。五湖壮处波涛恶,云湖云过情舒敷。”想来这位湘潭诗人必定是见识过云湖未干涸时的盛景,才能将古云湖的温婉与绮丽,描绘得胜过五湖的波澜壮阔。
随着梦境的延展,玄色渐渐褪去,云湖被染成了蓝色,那是水的颜色。云湖河又名韶河,发源于韶山滴水洞和杨林罗仙寨,悠悠流经云源、如意、银田寺、水鱼潭、灵官庙,再经云湖桥、湖江口,缓缓汇入涟水,全长八十多华里。从前,这里可行木帆,想必曾有“欸乃”的橹声,在水面上悠悠荡漾,一圈圈扩散开来。
美丽的云湖桥
在云湖老街附近,那座明成化八年由盛虎倡建的古桥,最初是三拱结构,清康熙、同治年间重修后变成了四孔。桥下曾经镶嵌着一面唐式铜镜,上面雕刻着人物故事以及“喜生贵子”的精美纹饰,如今这面铜镜已收藏在县文物局,徒留桥身横跨云湖河上,见证着岁月的变迁。桥南的焚字炉早已不见踪迹,桥北的老街依旧留存,青石板铺就的小巷里,每天回响着行人笃定的足音。乾元宫的袅袅香火虽已不再旺盛,却依然铭记着这里曾是湘潭、湘乡、宁乡三地的交通要冲。昔日南来北往的商贩、挑着重担的脚夫、往南岳朝圣的香客,都会在桥边停下脚步,歇一歇,喝上一碗清茶,再踏上征程继续前行。
更为湛蓝的,是群英河,它从前是一条弯弯曲曲、绵延约二十华里的小溪,上游叫石牛坝,下游叫沙子坝,溪水潺潺流淌,波光潋滟,越过下游的闸口,穿过南北塘边的善心桥,注入涟水。1965年7月动工兴建的韶山灌区,仅用十个月的时间就建成了总干渠和北干渠,并顺利通水灌溉,创造了水利建设史上的奇迹,被誉为“韶山银河”。如今,它依然像一条巨龙横亘于湘中大地,“楠竹长虹”“云湖天河”“石牛横渡”等渡槽凌空飞架,清澈的渠水流过云湖桥,灌溉着湘中七县市的广袤农田,将“旱涝保收”深深融入每一寸土地。“春满田园翠笼涯,连天烟霭似云霞”“水亮三分桥影倒,泥香一缕柳枝斜”(王中术诗句)。那长长的渠道、清清的渠水,年年滋润着两岸的物华,曾令多少文人墨客陶醉。
诗人萧敦宇咏叹过“南北塘边水,云湖一带山”,我梦里的南北塘、云湖水总是倒映着夕阳的余晖;“夕阳吞羽影,绮梦醉江澜”,就连那突突作响的马达声,也成了我梦乡中温柔的天籁,渐渐盖过了旧日的橹声,却丝毫不减云湖的韵味。
再往梦境的深处探寻,云湖便晕染成了绿色,那是境内山峦的底色。葛家大山连绵起伏,青翠挺拔的梓树和国外松肆意生长,蓬勃的生机仿佛要溢出白石坳这片林海。20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立的林科所和金鸡岭林场,更为这片绿色增添了几分厚重。山里头不仅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还藏着无尽的野趣和美味。周边的寒婆山、烟山、高露山、楠竹山、茶铺岭,还有涟水河畔的云峰、澹台岭,这些名字质朴而亲切,每一座山都有着独特的秀丽景致,都藏着动人的故事。站在高高的山梁上,极目远眺,山下土地平旷,田苗秀蔚,云湖河宛如一条灵动的蓝绸带,蜿蜒穿过田间、绕过屋舍,由西向东飘然而去。微风拂过,稻穗沙沙作响,空气中弥漫着稻香,那是故乡独有的味道,让人不禁想起晚清诗人谭澍青的竹枝词:“果然沧海变桑田,万顷云湖粳稻连。野老时来寻蜕骨,闲将龙战说当年。”
云湖区域图
在这浓郁的绿影之中,时常渗透出一抹古色,那是岁月沉淀的痕迹。云峰庵的暮鼓晨钟,还在山间悠悠飘荡,诉说着禅意;灵官庙的袅袅香烟,还萦绕在琉璃檐角,寄托着人们的祈愿;退步井的井水,想必依旧清冽甘甜,滋养着一方土地;清风亭的石凳上,仿佛还留存着过往歇脚者的温度,见证着时光的流转。而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云湖老街。萧敦宇先生曾写道:“自从欸乃别云湖,寥廓空郊埠市无。”可在我的梦里,云湖老街永远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波尘井里重楼起,稼穑桃源五柳娱”,金黄的菊花开得比美酒还要明艳动人,老农们悠然地坐在东篱之下,谈论着诗书,也讲述着往昔的点点滴滴,那些故事如同陈酿的美酒,越品越有滋味。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古往今来,云湖这片钟灵毓秀的山水,孕育了无数杰出的人才。
宋代名臣谭世勣,字彦成,晚年定居云湖桥。宋徽宗崇宁年间高中进士,出任郴州教授,后调任秘书省正字。当时宰相蔡京权倾朝野,其子蔡攸主管秘书省,同僚们大多阿谀奉承、极力讨好,谭世勣却独守本心,整日端坐于值宿之处,专注校勘书籍,从不趋炎附势。在任六年,因不愿依附蔡京,仕途坎坷,始终未得升迁,但其坚守自我、不随波逐流的高尚品格,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峰屹立不倒,成为云湖人的精神偶像。
明永乐年间,郭铎字云湖,号继仲,由江右庐陵麻冈迁居湘潭云湖,是为云湖郭氏始祖。在这片“山中水,水中山”的地方,郭氏族人耕读传家,开枝散叶,传承“汾阳嫡脉”家风五百年,深受湖湘文化滋养。至清代中叶,郭氏先辈郭崇佑,自银田迁至湘潭雨湖,扩展了郭家人的眼界与交往空间,与当朝名士豪俊李星沅(督抚)、左宗棠(军机大臣)、何绍基(书法大家)、王闿运(国学大师)等往来密切,并有姻亲关系,影响深远。郭氏一门“人尚气节,家好读书”,涌现了以郭步韫、郭润玉、郭漱玉等为代表的郭氏闺秀诗人群体,而名冠湖南。
清乾隆名士王会沙,号退圃,妙手仁心,闻名乡里,凭借精湛医术,为患者解除病痛;又建祠宇、修家谱,弘扬家风,独任其艰。王闿运在《湘潭县志》中记载:“退圃饶巧思,尤善行水,田园池井,并激水迸流,家作赢亭,盛夏飞瀑;刻作人犬,应机趋吠;优游闲适,老寿而终。”其医术文心,口口相传,成为云湖桥人一段温馨的记忆,激励着后人既悬壶济世,亦传承文脉。
晚清时期,云湖桥石牛塘走出了一位湘军猛将王明山,曾任福建陆路提督,授建威将军。他身姿矫健,作战时勇猛异常,冲锋陷阵,犹如猛虎下山,令敌人闻风丧胆,素有“雪狮子”美誉。石牛塘至今仍留存着一代武将的英气。他的赫赫战功,不仅为国家安宁立下功劳,也为云湖桥增添了荣光。
一代鸿儒王闿运
一代鸿儒王闿运,字壬秋,号湘绮,原名开运,意谓“天开文运”,恰如潇湘烟雨里长出的文心脊梁。晚岁辞却世事纷扰,归隐云湖桥石井铺山塘湾,择山坳筑湘绮楼,并治一印“家住云湖桥畔”以寄趣。土墙青瓦,辉映着山塘中的山光云影;曲径通幽,来访者“文要下轿,武要下马”;竹窗下曲沼荷风,案几堆列经卷。湘绮老人以楼为巢、讲学为业,纵横捭阖,授徒从无拘囿。时人谓其“于学无所不窥”,治经注《尚书》《春秋》自成一家,为文承汉魏风骨,论史评兴亡如观掌纹;更以教育为薪火,奉行“有教无类”,门下多湖湘翘楚。艺术大师齐白石早年为木匠,亦曾受其点拨,成为“王门三匠”之一。湘绮楼的晨读暮论,终化作潇湘文脉里的清辉,让这位国学大师的名字,与云湖河的流水、山塘湾的草木,一同刻进了湖湘的人文记忆。
云湖是一片红色的热土。革命战争年代,庞人铨、卢冬生等革命英烈从云湖走出,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用生命诠释了对家乡、对祖国最深沉的爱。
庞人铨,这位湖南劳工会的领袖、才华横溢的戏剧家,挺身而出,为了工人阶级的权益,为了心中的理想信念,奔走呼号、不懈斗争。他与黄爱共同组织湖南劳工会,领导工人罢工,试图打破旧世界的黑暗与压迫。他创作的《人道之贼》《金钱万恶》等新剧,以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种种不公与丑恶,在工人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1922年1月17日,他与黄爱被湖南军阀赵恒惕残忍杀害,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5岁。他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英雄赞歌,成为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的一座丰碑。
卢冬生烈士
同样在革命烽火中,“牧童将军”卢冬生,从云湖踏上革命征程。他出身贫寒,却怀揣着坚定的革命理想,从一个放牛娃成长为一名英勇的红军将领。他历经无数艰难险阻,参加了南昌起义,曾参与创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命运却对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1945年,他在苏联学习回国后,不幸倒在苏军违纪士兵的枪口下,血洒松花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他的英年早逝令人唏嘘,但他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成为云湖桥人的骄傲,激励着家乡儿女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而拼搏不息。
在新的历史时期,云湖这片热土依旧人才辈出。共和国少将罗亚拉,曾担任原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政委,在军队教育和国防事业中默默奉献,并致力于研究伟人毛泽东的政治智慧,积极弘扬红色文化;著名作家方之,用手中的笔描绘世间百态,书写人间真情,其代表作《内奸》等,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的变迁与人性的光辉;数学家伍卓辟,在数学的海洋里遨游和探索,以微分方程为主要研究方向,特别在定性理论和奇异摄动理论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曾担任吉林大学校长;生物化工专家谭天伟,致力于生化领域的研究,为科技进步贡献力量,先后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化学会会士,并担任北京化工大学校长;经济学家陈东琪,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分析,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员、教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等职,现任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还有驾驶飞船上九天的英雄航天员汤洪波和琢育英才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郭洪波,“两洪波”均是从云湖桥走出的佼佼者。
英雄航天员汤洪波
这些云湖骄子,凭借自己卓越的智慧和不懈的努力,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展现着云湖人的智慧与风采,成为家乡的一张张亮丽名片,激励着云湖的学子们努力学习、追求卓越,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促进家乡的发展而努力拼搏。
云湖毓秀韵嵯峨,代有英才萃此多。
湘绮文章光海岳,雪狮勋业耀星河。
将军血染烟霞碧,志士心甘风雨磨。
山水清音吟不尽,弦歌如缕起洪波。
这是我对历代云湖乡贤与英贤豪杰发自内心的赞美!
梦里的云湖,弥漫着甜蜜的芬芳。金黄的水稻在微风中泛起层层稻浪,山塘里的鱼儿活蹦乱跳,农家院落里绿树成荫,鸡犬欢逐,生猪膘肥体壮,院角堆满了花生、红薯和辣椒。脐橙、黄桃、沙糖桔、东魁杨梅等,在不同季节挂满了枝头,那饱满的果实,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乡亲们辛勤劳作的成果,它们的甜蜜融入了寻常百姓的每一个日子,成了乡亲们的“甜蜜事业”,让生活充满了希望与幸福。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云湖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让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道路变得宽阔平坦,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曾经泥泞的小路变成了整洁的水泥路,低矮的土坯房变成了宽敞明亮的小洋楼。但那熟悉的乡音未曾改变,淳朴的乡风依旧温暖人心,这里依然是那个让人倍感心安的故乡,无论走多远,心中的牵挂都永系于此。
2025年3月19月,作者(右三)在云湖桥山塘湾调研。右四为王闿运玄孙王子容,右一为镇党委委员、宣传统战委员王建伟。
每一次从梦里醒来,我脑海中总会浮现出元代诗人唐珙的那句“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梦里的云湖,可不正是如此吗?星光洒落河面,波光粼粼,让人恍惚间分不清是天空倒映在水中,还是水融入了浩瀚的星空。顷刻,又不禁想起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是啊!我是多么渴望撑着一支长篙,再回到云湖的梦境之中,去探寻玄色的神秘传说,去聆听蓝色河水的低语,去触摸绿色山峦的脉络,去寻觅红土地上先贤们的足迹,去感受云湖老街的烟火气息,去品尝农家院落枝头甜蜜的果实,去追寻那沉淀在浮藻间如梦如幻的彩虹似的梦。
“涟水西来气象殊,人文渊薮聚云湖。”这便是我的云湖,是我永远的乡愁,是我心灵深处最温暖的港湾。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它都在那里,静静等待着游子的归来。
2025年9月21日于莲城耘斋
2024年5月12日,作者(左)与湘潭大学原副校长刘建平教授在云湖老街乾元宫前合影。
作者简介:赵志超,湖南湘潭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理事、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湘潭市党史联络组副组长。著有《毛泽东和他的父老乡亲》《毛泽东一家人》《走出丰泽园》《播种芳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