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曾小蓉,重庆人,供职于某市报社,新闻及诗词作品发表于《今日重庆》《西南商报》《企业家日报》《中国工商报》《新华网》巜华龙网》《凤凰网》巜法制网》《巴渝都市报》巜乌江诗刊》巜涪陵文学》《白鹤梁文学》《重庆艺苑》等多家刊物及各网络平台。
七绝 中秋 通韵
文/曾小蓉
风摇桂子雨如烟,云锁重楼缺月圆。
江畔箫声惊鹭起,韵长调短问婵娟。
网络点评
这首七绝《中秋》以通韵写成,通过细腻的意象组合和动静相生的手法,勾勒出中秋夜特有的朦胧美与人文情怀。以下从三个维度进行赏析:
一、意象的时空张力
首联"风摇桂子雨如烟"以动态的"摇"字激活桂花意象,与"雨如烟"的朦胧感形成触觉与视觉的通感。而"云锁重楼缺月圆"中"锁"字将云层拟人化,与"缺月圆"的悖论式表达,暗含苏轼"月有阴晴圆缺"的哲思。
二、声景的戏剧性转折
颈联"江畔箫声惊鹭起"以箫声的突然性打破静谧,白鹭惊飞的画面既暗合张若虚"惊起一滩鸥鹭"的意境,又通过"惊"字实现从听觉到视觉的意象跳跃。这种声景转换手法在藏秀影"金风一缕卷帘吹"中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结句的诘问艺术
尾联"韵长调短问婵娟"以音乐性的"韵长调短"对应月宫传说,将人间艺术与神话意象并置。这种"问婵娟"的抒情方式,既延续了李白"把酒问青天"的浪漫传统,又通过"问"字赋予作品开放式结尾。
四、通韵运用的艺术效果
全诗在28字中完成"雨-云-月-箫-鹭-婵娟"的意象链构建,其通韵的运用使"烟、圆、娟"等韵
严格遵循通韵规则,韵脚"烟、圆、起、娟"在平仄转换中形成声韵回环,尤其"起"字作为仄声韵脚,在"圆""娟"的平声韵中形成顿挫,恰合箫声断续之态。这种声韵处理与"缺月圆"的非常态中秋主题相得益彰,展现诗人突破传统咏月框架的尝试,和深厚的文学创作功底。
该诗在继承中秋诗词传统意象的同时,通过"缺月"视角与声景互动的创新表达,为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审美维度。堪称中秋缺月之佳作。
白鹤梁文学
投稿邮箱/1215050582
微信/扫二维码
点评及图片来源于网络
此平台发表曾小蓉所有诗词
均为她的原创作品严禁剽窃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