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生而为树
王田田
在日照,我被那些丰神俊朗的树惊艳了。
谁能想到,咸涩的海浪拍打的地方,竟矗立着一座森林?
步入日照海滨国家森林公园,仿佛闯入了一处通往绿野仙踪的秘道,脚下是松软的叠落着层层枯叶的沙土地,覆裹着亿万条沉默的根须,头顶是海鸟掠过的轨迹,在羽毛般层叠的枝叶间缭绕。而这一棵棵、一列列、一排排的树,笔直挺拔,以一种浸染着海韵的葱茏,和不动声色的凛然,利剑般刺向湛蓝的天穹,有如千军万马,列阵以待。那伟岸的英姿,雄浑的气势,一下子震撼到了我。
记忆的闸门豁然开启。
第一次见到这树,是在一座北方的军营。踏进营门,我就注意到了它,那是一小片浓绿的林子,就在操场边上,三四排,几十株,每一株都生得笔直、高大。从未见过如此利落孤峭的树,并且这一株与那一株,几乎一模一样。我知道了它的名字,叫水杉。
每天集合训练,我都能看到它,站军姿看着它,走队列看着它,唱军歌看着它……无论寒暑阴晴,水杉始终笔直地站在那里,自成风景。在那些泥水里打滚刀枪上磋磨的日子,水杉天天与我们站在一起,无忧无惧,不悲不喜……直到有一天,当我们脊背挺拔、胸戴红花站在军旗下庄严敬礼、洒泪告别的时候,我看到列阵送别的战友背后高高的水杉,那深深的不舍,留在了当兵之初的刻骨记忆里。
环境的伟力,是天地间无形的刻刀,于无声处重塑精魂,创造出脱胎换骨的奇迹。人如此,树也如此。
眼前这片绿意葳蕤草木丰茂的水杉林,也有一个脱胎换骨的蝶变。
始建于1960年的大沙洼林场,曾是盐碱沙化的“不毛之地”。当时流传着一句话,大沙洼有三宝:飞沙、海雾和小咬。就是在这1.2万亩盐碱荒滩上,大沙洼第一代垦荒人扛起锄头铁锨,顶着严寒酷暑,开启了改天换地的攻坚之旅。
“父亲那时候是真难啊,寸草不生,沙来了,麦子地全都盖住了。不知栽了多少树,栽了死,死了再栽。杏树不活,就栽枣树,枣树不活,再栽松树。栽树最好的时节就是现在,下雨的时候,地都不用浇了。别人下雨往家跑,林场工人往外跑。三个多月不回家是常态,秋天来了伏季打药,七个月回不了家。职工领导一起干,哪里分得开?台风来了,出门一步也走不动,可不干不行啊,不干什么困难也解决不了……”作为“林二代”的张德银老人讲起在大沙洼林场任第三任场长的父亲张先进,忆及当年林场人那股冲天的豪气,让人忍不住唏嘘感叹。
恶劣的环境逼走了一批人,也让留下来的长了志气。无论是第一代林场人发明“台田造林法”,在盐碱地筑台排涝、种草固沙,解决了树木难以成活的难题,还是第二代林场人驯养灰喜鹊赶走松毛虫,打造生物防治的成功范例,抑或是第三代林场人探索出“人工水杉+花灌草立体模式”与“人工黑松+麻栎复层林疏伐模式”,打造林下经济提升景观与防火能力,形成混交林结构增强抗病虫害能力,所有别出机杼的变革创新,都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薪火相传。谁又能否认,是逆境逼出来的智慧,让大沙洼林场人在与风沙灾害的抗争与觉醒中,参透了生态文明的密码?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自20世纪60年代,黑松、刺槐等耐盐碱树种落户大沙洼林场后,1976年,林场职工又从江苏南京引种36棵水杉树苗,水杉从此在这里安下了家,且繁育成如今占地1200亩的“江北最大水杉林”。
站在那棵高达35米、胸径85厘米的水杉树下,看着它身上剥落的、带着沧桑纹理的树皮,仰望着层层叠叠、向着天空螺旋生长的翠羽,想起泰戈尔的动人诗句,“树是大地向倾听的苍穹无止境的倾诉”。半个世纪的四季轮回里,究竟埋藏着多少旖旎传奇的故事,和不为人知的苦楚?
困境,从来不是生命的故障代码。风暴来临时,人有人的活法,树有树的智慧。而每棵树,都有自己迎风的姿态。
黑松愿意放低身段,与风缠斗,宁肯将身体蜷曲成龙蛇状,也要顶住盐风海雾,成为海岸沙土地第一批守护者;刺槐懂得避其锋芒,将自己的根脉浅扎广铺,却也活得肆意坦荡;水杉则最为倔强,它宁折不弯,姿势只有一个,就是笔直向上,朝向天空的方向,朝向阳光的方向。
假如生而为树,我会活成哪种姿态?呼吸着海风的微咸和杉木略带清苦的芬芳,感受着无边的寂静,听得到心脏的轰响。
谁不想活成水杉的样子呢?不屈就,不逢迎,宁折不弯,心无旁骛。可我,早已不是那个身披铠甲的少年,当白发爬上发梢,可还有策马扬鞭不惧霜雪的心怀?
一滴雨,砰地砸落头顶,抬头仰望,蓦然看到水杉林边那一棵榆树。不知是人为栽种,还是飞鸟衔籽,它竟悄然扎根在高大的水杉林里。从未见过长得如此挺拔高耸的榆树,只因它长在了水杉的近旁,为了争夺那一米阳光,便使出洪荒之力向上生长,长得近乎成了水杉的模样?又或者,因了“近朱者赤”的缘故,它便有了向上拔节的一腔孤勇?
海阔林密处,水绿山青时。每一棵树,都拥有活出自己的权利。坚毅如日照海滨的黑松刺槐水杉,在迎风战沙的半个世纪里,将自己活成了钢铁战士;孤勇如水杉林边这一棵榆树,面对一份跨越时空的契约,又何惧之有?
“我想,我就这样站着
站着就是资格
衣袖白了
精灵在手臂上闪着不明的光
许多年里
我一直正面迎着风雪”
风中隐约传来诗人王小妮的《我看见大风雪》,雨滴从榆树上落下来,我听懂了树的言语。
不躺下,不躺平,站着,笔直地站着,站着就是资格。
该文发表在2025年9月20日《大众日报》丰收副刊
作者简介
王田田,山东莱州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第二十二届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曾任原济南军区政治部前卫报社第二编辑室副主编、副刊编辑,现为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副秘书长。曾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散文、报告文学作品多次在全国报纸副刊年赛及全国文化记者采风征文比赛中获奖。本文为2025第七届中国(日照)散文季投稿作品。
都市头条
京都书画网
顾问/盛洪义
编审/徐学胜
主编/王树芳
艺术顾问简介:
盛洪义,著名书画篆刻家、作家。山东画院高级画师,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省高等教育人才研究会书画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艺术设计学院教授,济南市第十、十一、十二届政协委员。出版专著数部,被济南市档案馆列入著名人物档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