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责任担当践使命,以热血忠诚写春秋
(上篇)
——记老公安干警刘燕翘的平凡人生
作者/彭余中
在公安队伍的星河里,总有一些身影历经岁月冲刷仍熠熠生辉。刘燕翘同志,这位年过八旬、党龄65载的老干警,用三十余载从警生涯,在刑侦一线的硝烟里、涉外保障的细致中、基层治理的烟火间,写下了“忠诚”二字最动人的注脚。他的故事,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传奇色彩,却宛如春雨般细腻而温柔,悄然滋润着每一寸土地。他的身影,默默无闻地在人们心中镌刻下“优秀”的模样,让我们深刻领悟到“一生只为一事来,一心只为护民安”的真正含义。
初心如炬:从政法学子到刑侦尖兵
1961年的夏天,蝉鸣伴着炽热的阳光,洒满江西政法学院的校园。这一年,刘燕翘从该校政保系顺利毕业,怀揣着对公安事业的无限憧憬与炽热向往,正式踏入了政法队伍。彼时的他,正值青春年华,眼里闪烁着对正义的执着光芒,心中燃烧着守护平安的满腔热血。在学院的几年时光里,他系统学习了政法理论知识,不仅锤炼出敏锐的洞察力与严谨的工作作风,更在心中深深埋下了“为人民服务”的种子。谁也未曾想到,这份初入职场的赤诚初心,竟成了他此后数十年如一日、从未动摇的坚定坚守。
那年夏季,一项重要的任务落在了江西政法系统——中央在庐山召开工作会议,核心议题是处理人民公社“一平二调”问题,会议的安全警卫工作由江西省统筹负责。凭借在校期间的优异表现与扎实的专业素养,刘燕翘被选中抽调到庐山脚下,负责星子通往庐山路口的外卫工作。此次警卫任务分工明确,内卫工作由大余县公安局副局长郭红生等经验丰富的同志负责,外卫工作则以部队力量为主体,刘燕翘与其他抽调人员紧密配合,共同筑牢会议安全的第一道防线。那段时间,他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无论是烈日炎炎的白天,还是夜色渐浓的傍晚,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仔细排查过往人员与车辆,不敢有丝毫懈怠,生怕因自己的一点疏忽影响会议安全。会议结束后,毛主席与部分公安保卫人员合影留念,虽然刘燕翘因负责外卫工作未能参与其中,但他始终将这张承载着特殊意义的照片珍藏起来。在他看来,这张照片不仅记录了那段难忘的经历,更时刻提醒着自己身为政法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
会议警卫任务结束后,刘燕翘作为江西政法学院抽调到省委工作团的成员,被分配到大余县,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工作。他先后在黄龙公社叶敦大队、左拔公社塔下队驻点,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在田间地头,他倾听农民的心声,了解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困难;在村民家中,他耐心询问生活需求,记录下群众对公社工作的意见与建议。这段基层调研经历,让他真切感受到了群众的疾苦,也让他“为民服务”的初心更加坚定。他深知,政法工作的根基在人民,只有真正走进群众、了解群众,才能更好地守护群众的利益。
1967年,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与专业深耕,刘燕翘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与突出的业务成绩,经江西省公安厅批准,被正式评定为刑事技术工程师。在那个侦查条件有限、没有先进设备辅助的年代,他凭借着一把小小的放大镜、一支普通的笔录笔,以及自己多年练就的“火眼金睛”,在每一个案件现场的蛛丝马迹中寻找真相,与无声的证据“对话”。无论是案发现场遗留的一枚模糊指纹、一片微小的纤维,还是一份看似普通的文件,他都会反复研究、细致分析,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指向真相的细节。“证据不会说话,但我们得替它‘发声’,这是对受害者负责,更是对‘正义’二字负责。”刘燕翘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而这份对真相的执着追求、对正义的坚定捍卫,也让他在充满挑战的刑侦战场上,逐渐成长为一名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尖兵”,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最初的誓言。
破案攻坚:以韧劲守护一方安宁
从警三十余载,刘燕翘的身影始终活跃在打击犯罪、守护平安的第一线。他累计破获政治案件与刑事案件四十余起,每一起案件的侦破,都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与罪恶的较量,更是他用坚守与担当,为辖区群众筑起安全屏障的生动注脚。
1964至1965年,一场关乎社会稳定的“通天”重大政治案件牵动人心,刘燕翘因业务能力突出,被紧急抽调至赣州地委专案工作队担任调查组组长。接到任务的那一刻,他深知责任重大,立刻全身心投入工作,统筹负责赣州赣江路、马婆岭等核心区域及赣县三个公社的调查取证工作。彼时条件艰苦,没有便捷的交通工具,更没有先进的侦查设备,他只能依靠双脚丈量土地,用双眼捕捉线索。白天,赣南的烈日炙烤着大地,他顶着高温穿梭在街巷与田间,逐户走访群众、摸排可疑情况,汗水浸透了警服,却从未停下脚步;夜晚,昏暗的煤油灯成了他最亲密的伙伴,他伏案梳理堆积如山的材料,将零散的信息串联成线,反复推敲每一个疑点,常常忙到深夜。
一次,为核实一份关键证词,他得知证人居住在偏远山村,山路崎岖难行且不通车辆。没有丝毫犹豫,他扛起背包便出发,翻山越岭徒步几十里。抵达山村时,他的鞋子早已沾满泥泞,裤脚挂满草屑,额头上还渗着未干的汗珠,双脚也因长时间行走磨出了水泡。但他顾不上休息,顾不上擦拭身上的疲惫,立刻找到证人,耐心细致地询问每一个细节,反复核对证词中的时间、地点、人物,直至确认所有信息准确无误,才松了一口气。当“通天”案件成功告破,辖区恢复往日的安宁与祥和,看到群众脸上重新绽放的笑容,刘燕翘心中的成就感与满足感油然而生,他只是轻声说了句:“值了。”这简单的两个字,承载了他对公安事业的无限忠诚,也道出了一名人民警察的初心与使命。
除了在破案攻坚中展现出的坚韧与果敢,1965年,刘燕翘还在另一个赛场绽放出别样风采。当时,大余县为参加赣州地区第二届篮球运动会选拔队员,热爱篮球且身体素质出众的他,凭借出色的球技与团队协调能力,当选男队队长。这支队伍由大余县及当地四个矿区的篮球爱好者组成,队员们来自不同岗位,磨合时间有限。作为队长,刘燕翘主动承担起组织训练的责任,利用业余时间带领队员们练体能、练战术,耐心指导每一个技术动作,鼓励大家相互配合、凝聚合力。在他的带领下,这支临时组建的队伍展现出极强的战斗力,在18个市县参赛队的激烈角逐中一路过关斩将,最终斩获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载誉回县后,县领导邢部长特意与男女队员们一同合影留念,镜头定格下了那段挥洒汗水、热血沸腾的青春记忆,也成为刘燕翘人生中一段难忘的珍贵经历。
心系职工:群众利益关切无小事
在江西赣东北的贵溪化肥厂,有一段关于守护群众利益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传颂,它生动地诠释了“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深刻内涵。
1990 年 10 月,刘燕翘从江西赣南漂塘钨矿调到了贵溪化肥厂,开启了全新的工作篇章。刚到厂里,刘燕翘便持组织部门的介绍信到保卫科报到,随后便投身到了保卫工作中。
在保卫科的日子里,刘燕翘发现职工群众对自行车被盗问题议论纷纷。厂里职工不到几个月就连续被盗三、四百部自行车,新车买了又被盗,防不胜防。这不仅影响了职工上班的情绪,也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那时技校毕业生刚进厂,工资较低,车子被偷又要买新车,连吃饭都成问题,一时盗车问题成了职工群众议论的热点,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刘燕翘深知,只有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于是,他开始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他综合分析了自行车被盗的动机、目的、时间、地点以及自行车的新旧程度,提出了侦破自行车被盗的方案和防范措施。一方面,他建议厂部加强防范措施,加强门卫力量,雇人集中挂牌看守自行车,自行车上加防盗锁,在易发案的地段踩点守候,晚上加强巡逻。另一方面,他将自行车被盗的重点地段和重点人员放在单身楼和技校生,同时对赌博严重的宿舍进行抓赌,对那些经常聚赌的人进行经济分析,从中发现可疑线索。
经过明察暗访,刘燕翘终于有了新的发现。有知情者反映:有人有偷车嫌疑,其房间里就有好几部自行车。这条线索的发现,成了突破自行车被盗系列案的突破口。他趁房间无人之机从窗户往里看,果然有好几部自行车,有的还卸开了,有些自行车零部件丢在地上。刘燕翘分析,此人偷自行车的可能性极大。待其下班后,刘燕翘和其他同志一起光临了该宿舍,打他一个措手不及,将其及几部自行车带到保卫科进行讯问和查对。此人开始闭口沉默,不讲一句话。刘燕翘说:“物证都在,你不交待也不行,你磨时间可以,你一天不交待,我们就等一天,三天不交待就等你三天,直到你交待为止,给你打持久战,看谁经磨。”最后还是从打消顾虑入手,进行政治、政策教育。此人终于开始交待了他与他人偷自行车的全部经过及赃车的去处。
根据此人的交待,刘燕翘他们开始取赃,在贵化生活区旁边的水库内捞起了几部自行车,同时开车到外县乐平等地取赃。此人还交待了其他偷车人,为此他们扩大了战果。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连续不断的工作,最后收缴了 70 余部赃车。案子破了,为了扩大影响,保卫科在消防队球场上召开了“退赃、认领”大会,并请贵化电视台摄像,进行宣传。一时丢车的失主纷纷赶到球场认领,有的人家领回去几部车,看到自己失而复得的车,满心欢喜。
这次战役虽然只是初战告捷,但极大地鼓舞了保卫科的士气,同时为职工群众挽回了不应有的损失,受到了职工群众的好评。刘燕翘用他高超的破案技术和智慧,生动地诠释了“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深刻内涵。
传帮带教:倾囊相授照亮后辈路
刘燕翘的优秀从不只停留在“善战”的过往,更闪耀在“善传”的坚守里。1987至1988年间,赣州地区公安保卫干部队伍急需实战经验的注入,刘燕翘受邀担任培训班主讲人,连续两期课程,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毕生沉淀的刑侦智慧倾囊相授,围绕“刑事案件侦破方法”与“刑侦工作策略与谋略”两大核心,为学员们搭建起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
课堂上的刘燕翘,从拒绝刻板的照本宣科。他深知公安工作的生命力在于实战,每一堂课都以真实案件为切入点,将枯燥的理论转化为鲜活的教学素材。讲到指纹鉴定时,他会细致还原自己曾如何在杂乱的案发现场,从一枚模糊的指纹入手,反复比对、层层排查,最终锁定嫌疑人的全过程,让学员们直观感受物证背后的逻辑链;谈及复杂人际关系中的案件突破,他会结合具体案例,拆解如何从证人的只言片语、当事人的情绪变化中捕捉线索,教会学员在错综复杂的信息中梳理关键;聊到高压环境下的研判能力,他分享自己曾面对紧急案情时的决策思路,强调“冷静不是天生,而是在无数次实战中练出的定力”。
有学员至今清晰记得,在讲解盗窃案侦破技巧的课堂上,刘燕翘小心翼翼地拿出一本泛黄的工作笔记。翻开页面,密密麻麻的字迹记录着不同案件的细节——案发时间、现场环境、嫌疑人特征,甚至还有每一次侦查后的思考与复盘,连侦破失败后的反思都详尽写下。“这笔记里的每一笔,都是我走过来的路。”他指着笔记对学员们说,“公安工作没有捷径,唯有细致、再细致,坚持、再坚持。”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恳切,如明灯般驱散了学员们对从警之路的迷茫。
课程中,刘燕翘总是耐心解答学员们的疑问。有学员提出“面对零线索案件该如何入手”,他结合自己的经历,从基础排查的方法讲到心态调整的技巧,手把手指导思路;有学员困惑“如何平衡侦查效率与证据严谨性”,他用过往案例中的经验教训,强调“快不等于急,每一步都要经得起检验”。他的课堂没有距离感,更像是前辈与后辈的经验分享,让学员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吸收知识。
两期课程结束后,学员们纷纷给出高度评价:“刘老师的课全是‘干货’,学完就能用!”有人将课堂上学到的指纹排查方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成功协助破获盗窃案;有人借鉴他讲解的刑侦策略,在复杂案件中快速找到突破口。刘燕翘用自己的热忱与坚守,不仅传授了专业技能,更传承了公安队伍“传帮带”的优良传统。他让“忠诚、担当、严谨”的精神在后辈心中扎根,用“善传”的力量,为公安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照亮了一代又一代公安干警的从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