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是中国文人灵魂栖息的圣地
——《李建纲书画集》序
◎著名作家、评论家 黄自华

【李建纲,著名作家,其代表作有《打倒贾威》《三个李》等,原湖北省作协副主席,《长江丛刊》创始人,现年九十,依然撰文,写字,作画,】
一
书画,是中国文人墨客灵魂的栖息圣地,写字绘画是他们自我疗伤最优雅、也是最无奈的生存方式。西方画家用自己的绘画艺术,去抚平天下受伤者的灵魂。中国书画家尤其是文人书画家,则更多的是关注自我,关注自己的心灵世界。他们在现实中找不到心灵的抚慰和灵魂的安顿之地。他们是从险恶的现实中,落荒逃离的知识分子。逃离现实,是为了走进虚幻的理想世界,以书画为伴,他们希望由此获得一种超脱尘世的生命与精神的慰藉感与安全感。明代末年政局多变,官僚文人命途多舛。大量士人栖滞山林。即使出世,其内心也充满着矛盾与痛苦。在这种不愿做官,同时又无法安心研究学问的情况下,一部分人便以写字画画排遣时光,借以宣泄胸中郁郁不平之气。动荡的政局为林驱雀,将一批才华横溢的文人,驱赶到了书画领地。加之时受王阳明“心学”影响,主张“独抒性灵,不拘客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的创作原则。
于是,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书法革新运动应运而生。天池山人徐渭首开其风,黄道周、倪元璐、张瑞图、王铎、傅山紧随其后,一时风起云涌,波澜壮阔。
作为当代作家,李建纲的文学作品,风骨卓立,细细吟咏总有一股宁折勿曲,宁丑勿妍的心志支撑其间。同样,作为书画家的李建纲也字如其人,画如其人,气清格迥,自有一种磊落的意趣。
李建纲的书画作品是他文学创作的延伸和补充。充分展示了一个思想独立、愤世嫉俗的知识分子,对自己生存其中的世俗社会丧失信心,现实中的累累不快,孤独而疼痛的灵魂,唯有投入写字绘画自由挥洒的肆意之中,才能寻找到那份纯净、那份渴望、那份恬淡、那份繁华去尽的安宁。
面对一个充斥假象的世界,李建纲书画艺术努力建构的是一种真实感,这种真实感来自他的思维与世界之间形成的各种内在关系,他将这些关系图示化、形象化,并以此为基础延展生存的力量,延展他终生致力于维护和捍卫自我尊严的边界。在书画实践中李建纲所追求的是“道法自然”的内在永恒,是庄子陶然于斯的精神逍遥。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书画海洋中,李建纲不断吸取精华,胸中似有千山万壑,随着手腕笔墨倾泻挥洒;时而笔走龙蛇,时而焦浓见笔,时而泼墨渲染,可谓笔墨淋漓,挥洒自如。
二
李建纲以一手雍容大度、气韵高古、劲气内敛、别具一格的书法名扬省内外文化圈。他的书法以行草见长,真、楷、行、草、隶等体均造诣颇深。由于李建纲学问渊博,加之数十年的临池之功,故在书法创作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字如其人,行端气正,他的每一件书法作品,都用笔干净爽利、结字变化多端、点画精确到位,极有文人意趣的独特书风。李建纲的行草艺术最有特点,尤其是作为题款与国画小品相配的作品,极为和谐自然,可谓交相辉映,珠联璧合。而他单独的行草创作,亦见情见性,洒脱自然。李建纲的行草,似不经心,而法度、功力却寓于字里行间。其用笔之瘦硬劲利,均从《汉熹平石经》而来。在结构上,李建纲大多有意拉长,避颜、何之宽博,而有时则横向取势,左右伸展,但均能和谐相融。出之法度,得之自然,大小错落,随心所欲,既灵动多姿,又安稳持重,既完美地表现了传统书艺之美,又充分展露了个人的艺术风采,可以称道是融传统与现代为一身的书艺佳作。
李建纲的书法渊源有自,古意盎然。更为可贵的是,他学古而不泥古。尽管他遍临古人法帖,但他并不执着于某家某帖,照单全收式的摹习,而是采取不断往复、循序积累的方式,摄取法帖中的养分。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而后君子”。李建纲强调作书要熟中有生,光中有毛,巧中有拙,润中有燥,圆中有方,疏中有密。他的小楷不仅体现了厚重、古拙的追求,同时也实践了他自己一种清隽、稳重的审美思考,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其作品绝不浮华,而是润中自然出涩势,故内蕴丰富,极有骨力,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书卷气息,值得人们细细玩味。
李建纲的书法艺术创作,不仅注重字内之功,而且关注字外修炼,强调学书既要勤于临池,深悟古法;又要眼界放宽,多方取法,方能跳出古人窠臼,创出自我。他用笔沉实、使转洒脱,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结字奇巧、收放自如,因字赋形、错落有致。他的书法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若把李建纲的书法作品,跟其他人的作品混在一起,也能一眼看出哪幅是李建纲写的。原因是李建纲善于用笔,他的绝大部分作品,笔画清秀,清秀中又有自然流露,如诗之跳跃,如画之虚虚实实,不拘泥,不板滞,潇洒大气,具有诗与画的艺术效果。
书法家应该有广博的国学知识,应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回溯过往,中国古代的文人学者,大都是通才。他们往往既是著名的书法家,又是伟大的文学家。他们既能运用视觉艺术表情达意,也能将思想诉诸文字。文化素养,是区别书法家与写手、字匠的重要特质。读书对于书法家来说非常重要,真正在行业内受到肯定、在艺术史上留下地位的书法家,肯定是学识渊博之人。
和当代其他的书家一样,李建纲谁也没有超越,他超越的是自己。事实上,不管我们的字写得多么逼似古人,笔墨所呈现的终究还是我们自己。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书法也像诗一样没有“达诂”。每一个书法个体,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性情、气质、境界去读解书法传统,写出自己的情绪感受和人生况味。书法是一次虚拟的旅行,是一种充满了创造可能性的“审美生活”。所以,当代书法不应盲目嫁接或移植,而要以古为新,让书法这株千年老树葳蕤生光,春机无限。
三
李建纲尝试着在自己的绘画中,寄托和表现出个人乃至一代人艰辛凝重的心路历程,展现现代社会的焦灼、飘忽和扭曲的精神特征。他仿佛在用自己的全部绘画,回应和释放他所经历的将近百年生活的重量。就像米兰·昆德拉所说的,“我们注定是扎根于前半生的一代人,即使后半生可能仍然充满了强烈和令人感动的经历。”从李建纲的绘画作品里,我们看到他在不倦地感悟、探掘和发现大自然的丰富与神秘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感悟、探掘和发现自己,那是将漫长的岁月里,生活和命运所沉积在他生命与精神里的痛苦岩层和沉重矿藏,像历尽了久远年代的风化而形成的地质断层般的山势肌理。李建纲用心、用力地画着自己心目中无言的日月和的无尽的花虫鸟兽。
李建纲关注生命与自然,他的绘画作品常以生命、自然为主题,通过描绘山水、花鸟、人物等形象,表达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对自然的赞美。西风瘦马、寒江古渡,空山烟雨、枯树昏鸦,青峰峻岭、雪照孤舟,李建纲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向往与渴求,全部寄托在了自己的艺术作品之中,并希望凝成永恒。李建纲在自己的画面上,汪洋恣肆的表现自己、满足自己。然而,这种刻意追寻的寂落,有时也常常透露出了几分难以排遣的无奈、孤独与淡淡的忧伤。
李建纲对主体人物形象的刻画是极具观念性的。形象的符号化、概念化是李建纲绘画的另一大特点,这与他的形而上思考分不开,他关注人性在现实中的力量,关注从思维的角度进入形象言说,关注生命本质,关注生存理念,与今天人们关注即时快乐不同,它注重对永恒事物的理解。在想象力的作用下,李建纲意识到他绘画的事实不是事实本身,而是一种精神和意念的隐喻,是一种从形象中脱颖而出的力量,并将感觉引向清晰、自在的层面。他试图将画面中的人物上升到一个思想的高度,能够使观众意识到那形象是作为哲学的“人”而存在的,它可供思考的普遍性,必将促使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展开想象。
阅读李建纲的绘画作品,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心灵上的触动。在大多属于斗尺寸幅的书画小品中,李建纲的幽默,蕴含着深刻的讽刺意味。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的揭示,批判了不良风气和丑恶行为,引发读者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在绘画实践中,李建纲一只笔触伸向传统,一只笔触感悟内心,他善于运用线条和色彩来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提笔便有花鸟的万千姿态与自然风情。这得益于李建纲在文学创作中,长期积累的对人性和大自然的深刻理解和洞察力。另外,李建纲的画,不事奇巧,没有粉饰,以简为尚,其作品的简约之美质朴、纯粹,从而也强化了作品恬淡平和的意境表达,既有传统的写意精神,又具现代的形式美感。
2025年9月16日
黄自华,作家,文学评论家,现年八十五。
曾担任《炎黄文学》执行主编。
出版有《批判的快感与尴尬》《荒漠之舞》《边缘喧哗》《自虐与狂欢》等10部文学评论专著。
出版《中国式狂欢》《饕餮之殇》等9部中国亚文化研究著作。
还出版《青山蝶变》《篱笆那边有酸甜的草莓》等长篇纪实文学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