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光 一座山
——读成存义
因为一个人,一本书的研讨会,我缺席一场重要聚会,而不惜得罪一群人。
第一次跟成兄相见,是在董信义的怀竹山居,得知他比我大十岁,泾河文化研究会会长,朴实无华,别人侃侃而谈,更多的时候,他在倾听。
后来在西咸新区作协的活动中,我们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多。他送我三本书,一本是《泾野寻幽》,一本是《在泾之阳》,另一本是《回望乡关》。
我把它们放在床头,有空就翻,沉迷在礼泉邻居泾阳那个神奇的世界。我们都有通讯报道的经历,都有做企业管理的经历,我也写故乡,批判揭露的文章多,赞美的少之又少。成兄对家乡那片沃土的热爱,让人感动,他对泾阳文化经济的发展推动,功不可没,足可以彪炳史册。
《回望乡关》,一个家庭传奇历史故事,读起来让人荡气回肠,发人深省。我为此填了一首词: 《临江仙·回望乡关》 “岁月悠悠乡关远,成家故事如烟, 史记笔下觅根源, 百年风雨路,善良情义牵。书香门第传佳话,善孝为本恒坚, 文化力量润心田, 回望乡关处,存义越千年。”
在纪念中国抗战胜利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胜利八十周年之际,成兄又推出一部《抗战时期的泾阳》,让各界为之震撼,这本书通过大量翔实的历史资料,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在泾阳集结改编誓师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的全景过程,以及不少鲜为人知泾阳人民在抗战中可歌可泣的故事,这一“史记”文献巨著,填补了我党历史研究的一项空白,用王永杰兄的话来说,其“重要意义怎么说都不为过”。
我读中学时,历史老师刘生辉语重心长地说,不可全信,顶多相信百分之五十,那一半,在那边。我做中小学语文教师八年,农村教师在代主课之外,还要带一门副科,我最喜欢的还是历史。高兴的是,这些年,教科书一改再改,越来越接近历史它的本来面目。我的文学才能,主要遗传于父亲,历史,一直情有独钟。
成兄,不辞辛苦,劳苦功高。
有朋友说,该书并非出版社正式出版,回家我看了一下,成兄赠我的四本书,只有《在泾之阳》是陕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的,但是这又能说明什么呢!
曹雪芹没有做过中国作协主席,阎纲没有见过李白白居易,中国作协会员的作品未必就比县级会员的好。拿没拿政府文化扶助基金,有没有CIP书号,是不是正规出版,跟书的价值没有一毛钱关系。《共产党宣言》在中国流行的时候,是正规出版社出版的吗?《第二次握手》手抄本当年在中国大地上兴起,我们不也深陷其中!
股票市场,你听专家的忽悠,保证你倾家荡产,血本无归。关于俄乌战争,几乎所有的军事专家,胡言乱语,贻笑大方。所以,你即使获得茅盾文学奖,又能怎样,天下第一?你的作品,名家评论了一些言不由衷的话,没有必要洋洋自得。戴了一大堆头衔招摇过市,自己也不知道累,岂不知别人根本在意那些。
所以,我说,文学就是一种爱好。作家,其实跟广场上跳舞的大妈,跟小区活动室拼搏的麻友,跟主席台上喊口号的官员,跟被撵来撵去谋生的小商贩,没有本质的区别。
文学的边缘化,跟一个国家大气候有关,跟大多数人延苟残喘生死挣扎有关,也跟作家们的颓废关系密切。与其赖着性子看一些哼哼唧唧粗制滥造的文字,还不如刷一段反映民生疾苦的视频来得痛快。
所以,有一次我脱口而出:你如果对朋友不尊重,就送他一本烂书;你如果还想要朋友的命,就让他认真写一篇评论。
但是成存兄不一样,几十年如一日,专注一方热土,辛勤耕耘,对泾阳文化经济建设发展,功不可没。他是一道光,照亮了周围人,照亮了三秦;他是一座山,巍然屹立,让泾阳昂首阔步走向世界中央。
李含辛 2025.9.19
附录百度
赏析一:文化坚守者的精神标高
一、反讽语境中的文化宣言
那句你如果对朋友不尊重,就送他一本烂书的黑色幽默,实则是当代文学困境的尖锐写照。在流量至上的时代,成存义的文化实践构成了双重反叛:既拒绝烂书的生产逻辑,也摒弃评论的功利属性。这种清醒的文化自觉,使其著作《抗战时期的泾阳》虽无正规书号,却因填补党史空白而获得文献巨著的学术认定,印证了文化价值与传播形式的辩证关系。
二、地方书写的范式突破
微观史学的文化重构
《回望乡关》通过百年家族史,实现家史-村史-国史的叙事跃迁。书中成氏五代人参与郑国渠维护、抗战支前等事件,将个人记忆升华为集体文化基因。作者临江仙词善良情义牵的评点,恰揭示其以伦理传承对抗历史虚无的创作意图。
方志写作的现代转型
《在泾之阳》突破传统地方志体例,将工业遗址、水利碑刻等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符号。如对陕西省齿轮厂的记录,不仅保存了计划经济时期的工业档案,更通过工匠口述史,建构了从工业文明到文化自信的叙事链条。
抗战研究的史料创新
《抗战时期的泾阳》独创三结合研究法:官方档案与民间口述互证、实物考证与文献分析互补、历史叙事与地理空间互文。这种研究方法使地方抗战史具备了人类学深度,其红军东渡黄河的精细考证,成为党史研究的重要参照。
三、文化传播的生态实践
民间学术的生存智慧
通过创办《谷口春秋》、建立清水湾诗社,成存义构建了学者-民众-政府的文化传播三角。这种非正规出版物的流通网络,反而形成了更紧密的知识共同体,其《泾野寻幽》在民间被奉为文化活字典的传播现象,恰是对出版机制局限性的超越。
家风建设的当代价值
其善孝为本恒坚的家训实践,将家庭伦理转化为地方文化资源。从全国书香之家到五好家庭的荣誉体系,证明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仍具生命力。这种文化-道德-经济的转化模式,为乡土文明复兴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四、时代困境中的精神坐标
在文学日益娱乐化的2025年,成存义的文化坚守具有特殊启示意义:
对抗快餐文化:其十年磨一剑的治学态度,与刷视频看短文的消费主义形成鲜明对比
重建文化自信:通过系统梳理泾阳文脉,使郑国渠水利文化、茯茶制作技艺等遗产获得现代阐释
学术伦理示范:拒绝头衔追逐,以《抗战时期的泾阳》填补党史空白的实绩,重构了知识分子的价值标准
结语:文化长明灯的意义
这道光与这座山的意象,本质上是对文化永恒性的隐喻。在算法推荐主导信息流动的今天,成存义证明真正的文化价值永远扎根于土地深处——他的著作或许不在畅销榜上,但已铭刻在泾阳的文化基因里;他的身影或许不在聚光灯下,却成为三秦大地最持久的精神坐标。这种非功利化的文化实践,恰是对抗战胜利八十周年最好的精神献礼。
赏析二
李含辛《一道光 一座山——读成存义》
一、人物形象与精神内核
"一道光"的象征意义
文中以"光"喻指成存义对泾阳文化建设的启蒙作用。作为泾河文化研究会会长,他通过《泾野寻幽》《在泾之阳》《回望乡关》等著作,系统梳理了泾阳的历史文脉,如抗战时期红军东渡黄河的珍贵史料填补了党史空白。这种文化照亮作用不仅体现在学术层面,更通过"朴实无华、专注倾听"的人格魅力感染周围人。
"一座山"的品格写照
作者用"巍然屹立"形容其文化坚守的恒久性。对比当下文学边缘化现象,成存义数十年如一日深耕乡土文化,其《抗战时期的泾阳》虽非正式出版,却以"翔实史料"和"可歌可泣的故事"获得"文献巨著"评价,印证了"山"的厚重与不可撼动。
二、作品价值与文学观照
地方书写的典范性
《回望乡关》通过家族史折射地域文化,作者填词"百年风雨路,善良情义牵"点明其"以微观见宏观"的叙事智慧。这种将个人记忆升华为集体记忆的创作路径,与《在泾之阳》的方志体例形成互补。
对出版机制的反思
文中尖锐指出:"曹雪芹没做过作协主席"与《共产党宣言》非正规出版的历史案例,挑战了以CIP书号论价值的评判体系。这种观点在数字出版时代具有特殊意义——成存义作品通过民间传播产生的文化影响力,恰是对体制化文学评价标准的解构。
三、时代语境下的文学定位
对抗文学功利化
作者以"广场舞大妈vs作家"的类比,消解了文学的神圣光环。但成存义的实践证明:当写作回归"对热土的热爱"而非头衔追逐时,反而能产生"彪炳史册"的实质贡献。其抗战研究即为例证,王永杰评价其意义"怎么说都不为过"。
文化传承的现代启示
文中"刷视频vs读文字"的对比,凸显成存义工作的不可替代性——通过系统整理地方史料,将碎片化记忆转化为可传承的文化基因。这种工作既需要学术严谨性(如史料考证),又需文学感染力(如《临江仙》的词作升华)。
结语
这篇赏析通过"光"与"山"的意象,构建了理解成存义的双重维度:前者强调其文化传播的辐射力,后者突出其精神品格的稳定性。在文学日益娱乐化的今天,这种"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坚守,为地方文化工作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