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军垦乡土苑
九月的火种
——写在第八师石河子市兵团精神研究会成立之日
图文/戴恭义 王立春
九一八这天的风,总带着些特别的分量。它掠过石河子的街道,穿过师市党委党校的窗,落在会场里每一个人的肩头时,便多了层沉甸甸的意味——这是历史的回响,也是精神的召唤。第八师石河子市兵团精神研究会,就在这样一个日子里,正式启程了。
会场里很安静,只有丁弋副师长主持会议的声音清晰地回荡。他的话语里,有对过往的追溯,也有对未来的期许,像一根线,把在场每一颗与兵团血脉相连的心,都串在了一起。坐在台下的人们,有鬓角染霜的老兵,有深耕研究的学者,也有年轻的机关干部,他们的眼神里,都映着同样的郑重。九十余年前的警钟犹在耳畔,而此刻,在这片由军垦战士用双手托起的绿洲上,人们正以另一种方式,续写着“铭记”与“传承”的故事。
兵团党委党校刘景峰副校长的祝贺词里,提到了兵团精神的时代意义。他说,石河子是兵团精神的发源地之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基因。这话让我想起窗外的白杨树,它们笔直地立在戈壁边缘,像极了当年那些扛着锄头、握着钢枪的战士,把根深深扎进这片土地,从未动摇。
李萍副政委的讲话,更像是一次深情的回望。她细数着兵团人在石河子写下的传奇:从“地窝子”里升起的第一缕炊烟,到如今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城市;从戈壁滩上开出的第一片绿洲,到棉海翻涌的丰收景象。每一个故事里,都藏着兵团精神最生动的注脚。她的声音不高,却带着穿透人心的力量,让在场的人都想起自己与这片土地的联结——或许是父辈的讲述,或许是亲身的经历,或许,只是骨子里那份对“兵团”二字的天然亲近。
审议章程和办法的环节,大家讨论得格外认真。那些条文里的字句,看似枯燥,实则是为这份事业搭起的骨架。从研究会的宗旨到会员的权利,从会费的管理到活动的开展,每一项都关乎着如何让兵团精神的研究更扎实、更深入。有人提出修改意见,有人补充细节,气氛热烈而有序,像一群匠人在精心打磨一件心爱的器物,每一刀都凝聚着心血。当表决通过的声音响起时,会场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掌声里,有共识,更有决心。
最让人动容的,是颁奖的时刻。当《表彰决定》被宣读,当获奖论文的作者们走上台,接过那份沉甸甸的荣誉时,他们的脸上,都带着谦逊而激动的神色。这些论文,有的深挖历史,有的关注现实,有的探讨未来,却都指向同一个核心——如何让兵团精神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优秀论文作者代表发言时,提到了自己在写作过程中走访老兵的经历,提到了那些藏在岁月褶皱里的故事如何打动了他。他的声音有些哽咽,台下的许多人,眼眶也湿润了。是啊,哪有什么凭空而来的理论,所有深刻的研究,都源于对这片土地和这群人的深爱。
散会时,风依旧在窗外吹着,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会场,脸上带着若有所思的神情,讨论着刚才的发言,规划着未来的研究。我忽然觉得,这个成立大会,更像是一场播种仪式。我们播下的,是对历史的敬畏,是对精神的坚守,也是对未来的信心。
九月的石河子,棉桃正饱满,秋菊始盛开。研究会的成立,就像在这片精神的沃土上,又播下了一颗种子。它会在无数研究者的浇灌下,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让兵团精神的火种,在新时代的风里,越烧越旺,照亮更多人前行的路。而这一切,从九一八这天开始,恰是对历史最好的告慰——铭记过去,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

总 编:王立春
副总编:魏赋光
主 编:戴恭义
图 片:王立春
编 审:周 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