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井长巷里的生存美学
——我看张力峰散文《大学南路的市井烟火》
董邦耀
读罢9月5日《陕西交通》第四版张力峰先生的散文《大学南路的市井烟火》,不禁感慨万千。同在陕西省公路局的院子里,我在B座上班,他在家属楼生活;同一条大学南路,我们都在这里吃饭、理发;同为写作爱好者,他却能以如此敏锐的感知捕捉市井日常中的温度与细节,而我,却常常与之擦肩而过、浑然不觉……
读他的散文恍若跟随一位深谙世情的向导,漫步于西安城南那条烟火氤氲的街道。这篇散文以大学南路为经纬,以市井百态为彩线,织就了一幅充满温度的生活锦缎。作者不仅用文字记录了一条街道的变迁,更用心灵触摸了寻常百姓的生存哲学,使我们在袅袅炊烟与书香墨韵中,窥见了中国人特有的生存智慧与生命美学。
文章最动人处在于其对“市井哲学”的深度开掘。作者以文学家的敏锐眼光,从谋食谋业的日常图景中,提炼出“坚韧、变通、坚守、共存与慧心”这五种市井智慧。臭豆腐夫妇的“坚韧”令人动容——一口油锅,三口整理箱,竟供出个大学生来。那油锅里翻滚的金黄豆腐块,何尝不是普通人面对生活煎熬时依然保持尊严的象征?而煎饼摊主从“横眉冷对”到“相互推荐”的转变,则完美诠释了“变通”与“共存”的智慧。老岳那句“都是混口饭吃,斗什么气”,道出了市井生存的本质:竞争未必是你死我活,也可以是各擅胜场,共荣共生。
张力峰笔下的市井人物,个个血肉丰满,呼之欲出。那个右手缺了两指的煎饼摊主韩守庆,坦然笑谈“事故”而非“故事”;沉默寡言的臭豆腐老陈,坚持“臭豆腐就得在街边吃”的经营哲学;还有那些剃头老师傅,在飞速变化的时代里依然保持着“自己的节拍”。这些普通人身上闪耀着一种朴素的尊严——他们接受生活的残缺,却不屈服于生活的重压;他们为生计奔波,却不忘守护内心的准则。作者通过这些人物告诉我们:生存的艺术,不在于获取多少,而在于在局限中活出怎样的境界。
文章结构看似闲散,实则匠心独运。以空间为纬,从大学南路到边东街;以时间为经,从90年代到今天;以人物为点,以变迁为面,经纬交织,点面结合,构成了一幅立体的市井长卷。特别是“胖嫂盖浇饭”从盛极一时到成为记忆的叙述,不仅记录了城市改造的必然,更写出了时代变迁中那些值得珍藏的人文记忆。这种书写,是对即将消失的市井文化的一种文学抢救。
更难得的是,作者在市井烟火中嗅到了文化书香。从“雨生书店”到新华书店,从《南方周末》到《小说月报》,从“学林雅苑”到“黄金屋”,文化气息如暗香浮动,与市井烟火交织成一曲独特的城市交响。这种交融暗示着我们:市井不仅是谋生之所,也是养心之地;寻常百姓不仅追求物质温饱,也渴望精神滋养。
张力峰的语言质朴而有味,如同老火慢炖的浓汤,表面平静,内里深厚。写臭豆腐“初闻避之不及,再闻却勾人食欲”,写麻将桌前的众生相“牌品如人品”,这些语言既有市井的鲜活,又有文学的凝练。特别是结尾处“食物之妙,原不在珍馐,而在情味”的感悟,堪称文眼,道出了全文的精髓——市井烟火的最高境界,不是技术的精湛,而是人情的温暖。
《大学南路的市井烟火》的价值,不仅在于它记录了一条街道的变迁,更在于它从市井生活中提炼出了一套中国人的生存美学。这种美学不在于宏大的理论建构,而在于日常生活的实践智慧;不在于精英阶层的高谈阔论,而在于普通百姓的默默践行。在物质主义盛行的今天,这种扎根泥土、关注生活的写作,尤其显得珍贵。
读完此文,蓦然想起《清明上河图》——张力峰的文字世界,何尝不是一幅当代的《清明上河图》?只不过这幅长卷不是在博物馆里,而是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里。它提醒着我们:最深刻的哲学,就藏在最平凡的市井中;最高贵的精神,就寓于最普通的人生。大学南路的市井烟火,终将随着城市发展而不断变化,但其中蕴含的生存智慧与生命美学,却会长存于西安人的文化基因中,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不得不说的是,本文在版式设计上别出心裁、独具匠心,可见排版编辑投入了大量心血。开篇即以一段导言引入:“城墙根下,炊烟升起,食物和书墨之香交织着弥漫开来,飘过街巷,诉说寻常百姓的生存哲学。”语言凝练而富有意境,迅速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其次,文章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既增强了新闻散文的真实感与可读性,也让内容更加生动鲜明,令人印象深刻。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图片之间穿插了本文的警句与文眼:“人生在世,不过谋食谋业,然其中所含之坚韧、变通、坚守、共存与慧心,实为生存之大道理。”这些话不仅深化了主题,消解了版面容易带来的沉闷,也使整个版面节奏舒展、气息通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

作者简介:
董邦耀,笔名骊山、高言,原为陕西省高速公路建设集团公司工会副主席、陕西省交通运输厅史志办主任,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文学创作研究会顾问、陕西省交通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1977年以来,文学作品和征文等获奖百余次,出版报告文学集《长安飞虹》(陕西人民出版社)、《大道星光》(太白文艺出版社),个人文集《浅海掬浪》上下卷(中国文联出版社)、散文报告文学集《大道撷英》(太白文艺出版社)和散文集《浪花如雪》(沈阳出版社),主编出版报告文学集、画册《龙脉天路》、《情铸生命线》等,2006年入选《陕西文化名人大辞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