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抒情散文)
文/葛增立
九月的深圳,阳光依然热烈。在市博物馆门前,一群身着蓝白校服的中学生正列队等候入场。今天是
9月18日,学校特意组织参观"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特展。
展厅内,李明被一幅巨型照片吸引:断壁残垣的南满铁路旁,日本军官正趾高气扬地指点着什么。解说员的声音低沉而清晰:"94年前的今天,日本关东军自行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却反诬是中国军队所为,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东北军驻地北大营……",解说员提高了声调接着说"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同时也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王晓梅在一个展柜前驻足,里面陈列着一封泛黄的家书。"宁儿,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这是赵一曼烈士在就义前写给儿子的绝笔信。晓梅的眼眶湿润了,她想象不出,是怎样坚定的信念,让一位母亲在生死关头如此从容决绝。
展厅中央,一座雕塑令人震撼:一位战士手握爆破筒,正欲与敌人同归于尽。讲解员讲述着杨靖宇将军的事迹:"他在冰天雪地中与敌周旋数月,牺牲后,敌人发现他的胃里只有树皮、棉絮和枯草......"
同学们静静地听着,这些在课本上读过无数次的故事,此刻变得如此真切动人。张刚注视着一幅战役地图,上面标注着平型关、台儿庄、百团大战等熟悉的地名。他突然明白,这些地名都是用先烈们的鲜血染红的。
在多媒体展厅,纪录片正在播放抗战老兵的访谈。一位百岁老人颤巍巍地说:"我们不怕死,就怕后人忘了我们为什么而死。"这句话重重地敲在每个同学的心上。
走出博物馆,深圳的天空湛蓝如洗,高楼大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同学们却都沉默着,还沉浸在历史的震撼中。指导老师的话语意味深长:"同学们,今天的和平安宁,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让悲剧不再重演。"
回校的车上,李明望着窗外繁华的街景,忽然说:"我要报考国防科技大学。"张刚点点头:"我要学好科学技术,让祖国更强大。"王晓梅在日记本上写道:"我们不是生在和平的年代,只是生在和平的国家。这份和平,需要我们来守护。"
九月的风吹过特区,捎来历史的回响。94年过去了,柳条湖的铁路早已修复,但历史的伤痕永远提醒着我们:强国必须强军,能战方能止战。新时代的青年,当以实际行动告慰先烈:这盛世,如您所愿;这和平,由我们守护。让我们牢记历史,不忘使命,用实际行动捍卫来之不易的和平,共同建设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