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马 湖 的 传 说
文/钟延禄
1982年2月至1991年6月,我在白马湖任党委书记(乡长)期间,听到了许多有关白马湖的民间传说。
一. 白马湖面积的传说
白马湖地处鲁西北,属黄泛冲击平原,水的自然流向属西南东北。南依陈公堤与临清市接壤;东起沙河西堤;西临九营村、刘庄村、韩桥村;北至白泊辛庄村、白泊高庄村。四周地势均高,形成了大约南北6000米,东西4000米,面积约3.6万亩的盆地,无有村庄。且湖内海抜比临清市低10余米,临清市的客水是白马湖的主要水源。每逢雨季临清市的水居高临下大量涌入这一盆地,有时积水深达四、五米,面积因雨量大小与临清市客水流入而不定。在20世纪60年代前常年积水,面积大小不一,白马湖的面积,我以为应是大多数年份的积水面积。
我在白马湖工作期间,不少上级来人、外地客人问:白马湖的面积多大?我回答:民间传说,一说6666亩,一说8888亩,还有时说9999亩,人们意取吉祥之数也。白马湖水面的面积只是一种传说,实际上白马湖究竟多大面积,没有固定的数量,那时也无法测量,没有确切的数据,但一般年份实际积水的面积远远大于三个吉祥之数。
二. 白马湖来历的传说
传说一: 源于明初设置军屯军营的缘故
元末明初,鲁西北这一带,战乱不断,这一带的人们无奈,只好离乡背井,造成人烟稀少,一片荒凉。明.嘉靖巜夏津县志》记载:"洪武二十四年,户六百八十七,口四千二百七十九。"这是1391年夏津全县的人口数。
朱元璋为防御被推翻的元朝残余势力的反攻入侵,设置了德州卫,加强驻军。现在凡是叫屯、营的村庄,大部分是原来的军屯军营,也有少数是民屯民营。夏津县的二、三、四、五、六、七、八屯,九营等村庄,属驻军的军屯军营,九营是德州卫的第九军营的驻地,处在湖的西畔。在这漫无边际野草丛生的湖畔,养马操兵,是军马的饲养基地,也称养马场。一日,一士兵发现湖水中有一女子呼救,立既骑白马速去营救,到了女子呼救的地点,人不见了。士兵在水中捞到了女子,但那女子已被淹的奄奄一息,不醒人事。士兵把女子拖到马背上,头朝下,一会儿工夫,肚子里的水吐了出来,渐渐地苏醒了。正准备返回之时,不料,天气骤变,突降云雾,笼罩了整个天空,什么也看不见了。白马驮着士兵和女子腾云驾雾,不知去向何方?相传这女子是白马仙姑,与士兵喜结姻缘。
为纪念这一美丽的传说,人们把这一带称之为"白马湖"
明永乐年间,鲁西北这一带,不但设置军屯军营驻军,还从山西洪洞,河北枣强,山东莱州移民,使这一带人口迅速增加。
传说二: 源于积水如湖形似白马
由于这一盆地常年积水,变成了湖泊,且水面时有变化,有时形状似马。夏天这一盆地水深数米一望无际,白色波浪起起伏伏,如同银色湖光波潾荡漾;春天水位下降,湖畔一片白茫茫的盐碱,在阳光照射下耀眼锃光,几乎成了白色的天地。因此,人们称之为"白马湖"。
传说三:源于湖沼地不纳粮
大清乾隆年间,规定湖沼地不纳粮。当时,人们称这一带盆地为"白坡"、"白泊",意为白色的坡洼地。如:白马湖镇驻地叫"白泊刘庄村",辛庄叫"白泊辛庄",高庄叫"白泊高庄"等。这一带常年积水,盐碱涝洼,颗粒难收,但按照当朝的规定:低洼坡地应纳粮,湖沼地不纳粮。为了避免纳粮缴税,乾隆年间的夏津知县方学成将白泊低洼地改称为"白马湖",从此,不再纳粮。
三. 白马湖的民间传说
传说一:白马湖的马是白龙马
西游记中唐僧西天取经,骑的马是白龙马。人们也称白马湖的白马,是白龙下凡变成的白龙马,所以白马湖也称"龙湖"。纯白色的马很珍稀,在马群中不足万分之一。因此,白马湖的名字,既含有稀奇珍贵之意,也富有神奇瑞祥的寓意。
传说二:湖内奇现"海市蜃楼"
20世纪60年代初,连年大雨成灾,湖内水泱。
1964年夏,白马湖的水位空前高涨,一望无际,一片汪洋。夏秋之交的一个早晨,奇现“海市蜃楼",一座座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幻境清晰可见,象一座城市降落在湖中,时现"白马奔腾"的奇景。据称许多人目睹此蜃景,这可能是一个真实的科幻美景,更是当时贫穷落后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传说三:关于半壁店、珍珠琪的传说
据史记载,乾隆皇帝第一次沿运河南巡,是乾隆十六年(1751年),"二月七日行至清河县张家庄,就是一处尖营(注:临时搭建、休整的地方称尖营)。又行18里到达徐家渡大营(注:南巡固定休息的地方称大营),乾隆一行在此过夜"。
[图片]
(考:徐家渡即今三店渡口)
乾隆来到徐家渡,见天色尚早,便微服私访,了解民情。走到运河大堤下,见一醒目招牌,竖写着"徐记店铺",乾隆便走了进去。店主赶快鞠躬相迎,店主见客人气宇轩昂,文溫雅儒,自知不是一般凡人百姓。即吩咐家人高规格接待,并做了几个"地方特色名吃"款待客人。其中做法最简单的"葱花清汤面琪",滑润清口,味道鲜美,乾隆用后赞不绝口。因"面琪"色如玉,薄如纸,形似珍珠,乾隆帝随即赐名叫"珍珠琪"。事隔近三百年,夏津"珍珠琪"这一地方名吃一直畅销不衰。
乾隆饭后,走进庭院散步,见院落宽敞、方正、整洁,但院墙全都是半截矮墙,只有半壁之高,问其缘由?店主答道:现在国泰民安,无盗可防,何需高筑?乾隆大喜,随赐店铺为"半壁店"。
事后,得知乾隆皇帝亲赐"半壁店",运河徐家渡东岸堤下的商铺迅速发展,火爆起来。徐家渡成了运河上的重要码头,运河船只络绎不绝,南来北往的客人,在"半壁店"购货吃住的越来越多,形成了沿运河东堤一条长长的商业街。
时隔69年(1820年),《夏津县志 》记载:清.嘉庆"庚辰
二十五年,运河由半壁店决,村冲为三截,知县任士谦塞决。"
由此,便形成了现在的白马湖镇的南店、北店、东店三个自然村。
四.名人轶事
1.崔光:(450年一523年),北魏大臣,史学家,本名崔孝伯,字长仁。清河郡鄃县,今山东省夏津县白马湖镇崔庄村。
崔光宽和仁善,博学多才。少年贫穷,嗜书好学,"昼耕夜诵",白天耕种,夜晚读书,靠为人撰写书稿,赚取润笔之资赡养父母。
太和六年(482年),受孝文帝恩宠,32岁出任中书博士,转著作郎,撰写国史。迁给事黄门侍郎(主要负责侍从皇帝左右,皇帝的高级秘书及近身参谋)。
太和十七年(493年),崔光43岁协助孝文帝元宏迁都洛阳,被赐黄门侍郎、太子少傅(太子的老师、相当于现代副国级)、后又迁侍中(常陪侍皇帝左右,事实上的宰相)。
499年宣武帝元恪即位, 拜侍中(任命为侍中,相当于宰相)兼修国史。
515年孝明帝元诩即位,又加拜车骑大将军(正一品下,三司上)
522年加封太保(辅佐天子的最高级官员,正一品上)。
523年因病去世,时年73岁。孝明帝追赠太傅(即皇帝的老师)、尚书令(尚书省长官,即宰相)。
崔光辅佐三位皇帝(孝文帝、宣武帝、孝明帝),官职实为"三朝宰相",是名符其实的"三朝元老"。
从夏津县白马湖镇走出的这位寒门弟子,为官清正,以勤学和才干位极人臣,著史书52卷,谥号"文宣"。
白马湖镇崔庄村北、崔楼村南有崔光墓地,俗称崔家坟,墓碑碑文有详记。清.嘉庆25年,1820年运河半璧店决口,与之相邻的崔光墓地被洪水冲,墓地墓碑被淤积泯没。
2.崔鸿:(478年一525年)字彦鸾,崔光之弟崔敬友之子,北魏大臣,史学家。清河郡鄃县,今山东省夏津县白马湖镇崔庄村。
崔鸿少好读书,博综经史。曾历任兵部郎中(相当现代国防部司局级官员),司徒左长史(官级为三品),奉命参修国史、迁前将军(正三品)。525年任给事黄门侍郎(负责侍从皇帝左右之官,对国家政务起到重要参谋及监督作用)。
崔鸿秉性耿介,为人正直,遇事直陈,主张为官求才,不拘一格,深受同僚的钦服。
崔鸿聪明好学,从少就有著述。从景和元年(500年)开始,崔鸿在工作之暇就开始着手搜集十六国旧史及有关资料。正始元年(504年)开始着手编著《十六国春秋》,时至正始三年(506年,初稿完成,共95卷。但为了撰写最后5卷"蜀录",四处寻找记载蜀国历史的"蜀书",久求不得,直到522年才补齐,《十六国春秋》才算完成。
崔鸿编撰的《十六国春秋》,共计102卷。恐书中内容有悖朝廷之处,崔鸿在世时未有公开传布,崔鸿死后,其子崔子元缮写了一部,于永安年间(528年)奏献朝廷,藏于史馆。
崔鸿编撰的《十六国春秋》,是研究十六国的重要文献,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书。
525年,崔鸿48岁卒于任上,朝廷追赠镇东将军(即:军事统帅),度支尚书(即:掌管国家财计大权的官员)。
崔光、崔鸿深受后人尊重仰慕,在夏津县城特以崔氏命名了一条"崔公街";在会盟公园尊立了崔光、崔鸿的石雕像。人们将永远铭记为官清正,博学多才的两位杰出的白马湖人。
3.许宗海:(1861年一1941年)字潮升,号岱东,享年80岁,夏津县白马湖镇韩桥村人。
许宗海自幼聪明好学,18岁考中秀才。清.光绪26年(1900年)庚子科岁贡(注:从享受国家津贴的高级秀才中选拔的优胜者,到国子监读书的人称岁贡,名额一县每2年选1人。国子监即当时的最高学府)。
许宗海多年从事教育事业,1911年任县任县劝学员长(民国时期地方教育行政重要负责人),创办劝学所及多所官办小学。并在本县、武城多校任教,学生遍及四方,桃李满门。
1933年8月,应县长谢锡文之邀请,负责编著夏津县志,任总纂。他时年72岁,抱病上任。他认真负责,统筹谋划,求真求实,文笔严谨,终于三易其稿而成书,于1934年11月付梓印刷,给后人留下一部宝贵的历史文献。
许宗海擅长书法、诗赋。楷书、行草造诣颇深,有不少墨迹留传于世。
许宗海一生俭朴,治学严谨,深受学生敬重。1942年许宗海病逝一周年,其学生百余人到墓地悼念,出资立碑,记述他教书育人的业绩,碑额刻有四个隶书大字:"一方泰斗",表达对老先生"学术深湛,德高望重"的赞扬。
白马湖,千百年来,沉淀了许许多多的民间美丽的传说。这些传说使世世代代的白马湖人多了一份遐想,多了一份源自传说的自豪。
传说的真正魅力,或许,不是传说是否曾经"真实发生",而是它能跨越千百年的时光,依旧铭刻在人们的心底,在民间源源不断的流传,承载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想望,不断地续写着新的篇章。
白马湖传说感怀
白马湖畔故事多,
神奇喜乐又曲折。
白马仙姑结姻缘,
海市蜃楼罩湖泊。
崔光崔鸿垂青史,
乾隆南巡留传说。
莫道此间仙迹隐,
岁月似梦犹如歌。
20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