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少强/文
上海诗人赵明华的诗集《去丈量祖国》与《只想见到你》,犹如两枚棱镜,分别折射出其诗歌创作的双重维度:前者以家国情怀为经纬,将个体生命融入时代洪流;后者以都市情感为底色,在细腻的私语中探寻人性的微光。两部作品共同构建了一个兼具宏大叙事与微观洞察的诗意宇宙,展现了诗人对时代、自然与人性关系的深刻思考。

赵明华诗集《只想见到你》《去丈量祖国》
一、《去丈量祖国》:以脚步为笔,书写时代的山河史诗
在《去丈量祖国》中,赵明华以“行走”为线索,将地理空间的跨越与精神境界的升华紧密交织。诗集开篇便以“大国边疆”实践活动为背景,通过《边境线上的青春对话》等篇章,将戍边官兵的牺牲奉献与青年学子的家国情怀熔铸成诗。例如,诗中写道:“用脚步丈量雪线的高度,每一步都踏响忠诚的鼓点”,以具象的“雪线”隐喻戍边人的精神海拔,而“忠诚的鼓点”则将个体生命与国家命运共振的节奏具象化。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使宏大的家国主题摆脱了空洞的口号化表达,转而通过个体体验的细节传递情感力量。
诗集中的另一组作品,如《在希望的田野上》《歌唱祖国》等,则以农业改革、工业振兴为背景,展现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诗人巧妙运用“田野”“工厂”等意象,将时代巨变转化为可感知的诗意画面。例如,《歌唱祖国》中“胜利歌声多么响亮,从今走向繁荣富强”的咏叹,既是对历史进程的礼赞,亦暗含对个体命运与集体记忆的深刻关联。这种“在场性”的书写,使诗歌成为时代精神的容器,而非简单的历史注脚。

诗人赵明华
二、《只想见到你》:以都市为镜,映照情感的千面镜像
与《去丈量祖国》的壮阔不同,《只想见到你》将镜头聚焦于都市情感的褶皱处。诗集以“百合”题材为切入点,通过《只想见到你》等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女性之间隐秘而炽烈的情感。例如,诗中“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其中一人一个电话,另一个人便马上出现在约定的地方”的描写,将青梅竹马的默契转化为时间与空间的双重承诺,而“转学”与“争吵”等情节的介入,则使情感关系在张力中显影出人性的复杂。这种“去戏剧化”的叙事,避免了情感表达的滥情化,转而通过日常细节的累积构建情感的真实性。
诗集中的另一组作品,如《林徽因经典诗文》的注解部分,则展现了诗人对都市知识女性精神世界的洞察。通过解析林徽因“谁爱这不息的变幻”等诗句,赵明华不仅还原了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更以现代视角重新审视了女性在时代洪流中的生存策略。例如,他指出林徽因的诗歌“以美的文字刻画人生,也以人间美的诗句传递佛法”,这种将艺术与宗教、个体与宇宙相联结的思维方式,恰与当代都市人寻求精神突围的诉求形成跨时空对话。

诗人赵明华
三、双重诗意的融合:从“丈量”到“遇见”的哲学升华
赵明华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一条“从外到内”的认知线索。《去丈量祖国》中的“丈量”,既是地理空间的探索,亦是精神境界的攀登;而《只想见到你》中的“遇见”,则从人际关系的相遇延伸至自我认知的觉醒。例如,在《纳兰词典评》的注释中,诗人通过解析纳兰性德“人生若只如初见”的词句,将爱情中的遗憾升华为对生命本质的叩问——这种“以情入理”的思维路径,恰与《去丈量祖国》中“从边疆到内心”的书写逻辑形成互文。
更值得关注的是,赵明华的诗歌始终保持着一种“在场的疏离感”。无论是戍边官兵的“忠诚鼓点”,还是都市女性的“隐秘情感”,诗人均以旁观者的冷静与参与者的热情交织书写。这种“冷抒情”的风格,使其诗歌既避免了口号化的空洞,又规避了私语化的狭隘,最终在个体经验与时代精神的张力中,构建起一个兼具公共性与私人性的诗意空间。

诗意的双重奏与时代的和声
赵明华的诗集《去丈量祖国》与《只想见到你》,以其独特的双重诗意宇宙,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前者以家国情怀为底色,展现了诗歌的社会担当;后者以都市情感为镜像,揭示了人性的幽微深处。两部作品共同证明:真正的诗歌,既能“丈量”时代的山河,亦能“遇见”心灵的微光。在赵明华的笔下,诗歌不仅是语言的艺术,更是认知世界的尺度——它丈量着地理的边界,也拓展着精神的疆域;它遇见着他人的故事,也完成着自我的救赎。这种“双重丈量”与“双向遇见”,或许正是当代诗歌在碎片化时代中保持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张少强
作者简介:张少强,宁夏西吉县人,现居银川市。全国文学作品著作权保护与开发平台新锐作家库(首批)入库作家、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宁夏作家协会会员、宁夏报告文学学会理事。出版长篇小说《陇山塬》,发行13个国家的书店。编辑志书《宁垦草业志》《腾飞的德胜》等书。文学作品刊于《朔方》《六盘山》《星星诗刊》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