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灾厄记年》第八卷:关东疫云
第二十二章 雪原上的黑死病
1910年秋,一种恐怖的瘟疫悄然从中俄边境的旱獭(土拨鼠)捕猎营地爆发。这些捕猎者追逐其昂贵的皮毛,却在处理染病旱獭时,感染了鼠疫杆菌。随着劳工们沿铁路南返,这场致命的瘟疫被带入了人口稠密的东北平原。
时值清末,东北地区移民众多,居住拥挤,卫生条件极差。肺鼠疫——一种可通过飞沫在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播的烈性传染病——找到了滋生的温床。疫情初起于满洲里,很快沿中东铁路蔓延至哈尔滨、长春、奉天(沈阳)等地。患者出现高热、咳嗽、咯血等症状,皮肤因缺氧呈紫黑色,往往发病后两三日即死亡,死亡率近乎100%。一时间,东北大地被恐怖的阴云笼罩,人人自危。
第二十三章 伍连德的使命
疫情如火,清政府却无现代防疫体系可言。外务部右丞施肇基力主聘请专家主持防疫。最终,重任落在了时年31岁的马来华侨医生伍连德肩上。他毕业于剑桥大学医学院,时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
1910年12月,伍连德冒着生命危险抵达疫情中心哈尔滨。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民众对瘟疫的无知与恐惧、当地官员的迟疑与不合作、医疗资源的极度匮乏,以及日俄两国以东满铁路和南满铁路为由,企图插手防疫事务,攫取利益的复杂政治局面。
伍连德以惊人的魄力和科学精神,迅速采取了多项破天荒的措施:
1. 确认病源与传播方式:他顶住压力,冒着巨大风险进行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例人体病理解剖,确认了肺鼠疫及其飞沫传播途径,否定了当时主流认为的鼠-蚤-人传播模式。
2. 严格的隔离与检疫:他力主设立隔离营、疑似病院和鼠疫患者医院,对疑似者和接触者进行隔离观察。严格控制铁路、公路交通,对旅客进行检疫。
3. 推行口罩:他设计并推广了一种用两层纱布夹一块吸水药棉的简易口罩(“伍氏口罩”),强制要求医护人员、警察、乃至居民佩戴,极大降低了感染率。
4. 焚烧尸体:面对大量无人敢处理的尸体这一最大传染源,他顶住了“入土为安”的传统伦理压力,说服清政府,首次大规模焚烧疫毙者尸体,彻底切断传播链。
第二十四章:众志成城与生命的价值
防疫不仅是医学斗争,更是社会动员。成千上万的警察、士兵、学生和志愿者被动员起来,执行隔离、消毒、运输和维持秩序的任务。他们同样冒着生命危险,许多人倒在了岗位上。疫情最严重时,哈尔滨等地几乎瘫痪,街道空无一人,唯有运尸车的轱辘声不时打破死寂。在这场现代科学与古老瘟疫的正面交锋中,每个个体的服从与牺牲,都被赋予了拯救家园的意义。伍连德的措施,首次在中国大规模实践了“生命至上”、“科学防疫”的现代公共健康理念。
第二十五章:止息与反思
在伍连德的科学领导和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疫情在1911年4月终于被彻底扑灭。这场历时近半年、席卷东三省、造成超过六万人死亡的巨大灾难,最终得以控制。
1911年4月,清政府在奉天召开了“万国鼠疫研究会”,11国专家出席,伍连德任主席。这是中国近代史上首次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标志着中国现代医学防疫的开端,伍连德也因此誉满全球。
然而,胜利的代价是沉重的。六万多个生命消逝,无数家庭破碎。疫情也暴露了清末中国社会积贫积弱、公共卫生体系几乎空白的残酷现实。但它同时播下了种子:东北防疫总处的建立,成为中国第一个常设防疫机构;现代公共卫生观念开始艰难地植入中国社会。伍连德和他的同事们,在黑暗的疫云中,点燃了科学和理性的火把,为后来者照亮了道路。
---
(第八卷 终)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投身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并于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其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在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合举办的“春笋杯”文学评奖中获奖。
早期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代表作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影畔》《磁场》《江山咏怀十首》《尘寰感怀十四韵》《浮生不词》《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来,先后出版《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及《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其长篇小说创作涵盖《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尘缘债海录》《闭聪录》《三界因果录》《般若红尘录》《佛心石》《松树沟的教书人》《向阳而生》《静水深流》《尘缘未央》《风水宝鉴》《逆行者》《黄土深处的回响》《经纬沧桑》《青蝉志异》《荒冢野史》《青峦血》《乡土之上》《素心笺》《逆流而上》《残霜刃》《山医》《翠峦烟雨录》《血秧》《地脉藏龙》《北辰星墟录》《九星龙脉诀》《三合缘》《无相剑诀》《青峰狐缘》《云台山寺传奇》《青娥听法录》《九渊重光录》《明光剑影录》《与自己的休战书》《看开的快乐》《青山锋芒》《无处安放的青春》《归园蜜语》《听雨居》《山中人》《山与海的对话》《乡村的饭香》《稻草》《轻描淡写》《香魂蝶魄录》《云岭茶香》《山岚深处的约定》《青山依旧锁情深》《青山遮不住》《云雾深处的誓言》《山茶谣》《青山几万重》《溪山烟雨录》《黄土魂》《锈钉记》《荒山泪》《残影碑》《沧海横流》《山鬼》《千秋山河鉴》《无锋之怒》《天命箴言录》《破相思》《碧落红尘》《无待神帝》《明月孤刀》《灵台照影录》《荒原之恋》《雾隐相思佩》《孤灯断剑录》《龙脉诡谭》《云梦相思骨》《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痣命天机》《千峰辞》《幽冥山缘录》《明月孤鸿》《龙渊剑影》《荒岭残灯录》《天衍道行》《灵渊觉行》《悟光神域》《天命裁缝铺》《剑匣里的心跳》《玉碎京华》《九转星穹诀》《心相山海》《星陨幽冥录》《九霄龙吟传》《天咒秘玄录》《璇玑血》《玉阙恩仇录》《一句顶半生》系列二十六部,以及《济公逍遥遊》系列三十部。长篇小说总创作量达三百余部,作品总数一万余篇,目前大部分仍在整理陆续发表中。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