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灾厄记年》第六卷:巽他海峡的怒吼
第十六章 天堂之岛的苏醒
在爪哇与苏门答腊之间的巽他海峡,喀拉喀托火山岛如同一个沉睡的巨人,静卧于碧波之上。岛上植被郁郁葱葱,看似宁静祥和。然而,在地壳之下,巨大的能量正悄然积聚。
1883年5月20日,巨人的第一次鼾声响起。蒸汽和火山灰开始从火山锥喷出,发出了遥远的轰鸣。附近的船只报告看到了奇异的景象,空气中弥漫起硫磺的味道。当地的荷兰殖民官员和土著居民都注意到了这些征兆,但并未引起足够的警惕,认为这或许只是一次寻常的地质活动。
然而,这正是末日狂欢的序曲。
第十七章 八月二十七日:世界末日般的爆炸
经过了数月断断续续的躁动,灾难在8月27日达到了顶峰。
当地时间上午10点02分,喀拉喀托火山发生了人类有史以来记录最响亮、最猛烈的爆炸。其威力相当于约20万吨TNT炸药,是广岛原子弹爆炸威力的13000多倍。
巨大的爆炸声不仅在数十公里内震聋了人们的耳朵,它产生的声波环绕地球整整四圈,在数千公里外的澳大利亚、印度洋岛屿甚至毛里求斯都能清晰听到,如同远方重炮的轰鸣。爆炸将火山岛的三分之二彻底炸飞,巨大的烟柱冲入平流层,高度达80公里。
随之而来的,是毁灭性的海啸。高达40多米的巨墙般的水墙以极高的速度冲向四周的海岸线,无情地吞噬了巽他海峡沿岸的数百个村镇。船只被抛上陆地,房屋被夷为平地,超过3.6万人(主要死于海啸)顷刻丧生。海水倒灌,尸横遍野,景象宛如地狱。
第十八章 全球的涟漪与电报线里的新闻
喀拉喀托火山的爆发,其影响远不止于当地。由于此时全球电报网络已经初步建成,消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遍了世界。
爆炸发生几小时内,巴达维亚(今雅加达)的电报局就收到了第一份灾难报告。随后,消息通过海底电缆传至新加坡、科伦坡,再传至欧洲和美洲。全球的报纸都在头版头条报道了这一惊天灾难,人们第一次近乎“实时”地感受到了一场遥远国度的自然浩劫的冲击力。
火山喷发出的巨量火山灰和气溶胶进入了平流层,随着大气环流蔓延至全球。这些微粒遮挡了阳光,在此后数年间导致了全球性的降温。世界各地的天空出现了异常绚烂、如同燃烧般的日落和朝霞,其景象之壮美与灾难之残酷形成了诡异对比,甚至激发了艺术家(如挪威画家蒙克《呐喊》中的天空可能受此影响)的创作灵感。
科学家们则抓住了这次机会。他们通过全球气压计记录下了爆炸产生的空气冲击波,通过潮汐仪监测到了海洋的异常波动(海啸波甚至传播到了英吉利海峡),通过分析全球的日落现象来研究高层大气的物理特性。喀拉喀托成为了现代火山学、气象学和地球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案例。
第十九章:最后的电报
在火山最终大爆发前,位于附近塞贝西岛(Sebesi)上的一个电报站,曾发出最后一份求救电报,描述了天空被 ash(火山灰)覆盖、石块如雨点般落下的恐怖景象。随后,通讯彻底中断,该岛也被海啸吞噬。这份最后的电文,成为了人类面对自然终极力量时,科技所能传递的最后一丝微弱而绝望的呼喊,充满了悲壮的意味。
第二十章:尘埃落定之后
爆发结束后,喀拉喀托岛大部分消失在海平面之下,只剩下一个巨大的破火山口。海岸线上满目疮痍,幸存者 traumatized(深受创伤),在废墟中寻找亲人的遗骸。荷兰殖民政府展开了救援和重建,但灾难的阴影久久不散。
然而,生命展现了惊人的韧性。几年后,科学家惊讶地发现,在已经完全被火山灰覆盖、毫无生机的残存岛屿上,出现了第一株植物的嫩芽。此后数十年,生态系统逐渐恢复,新的火山锥(Anak Krakatau,“喀拉喀托之子”)也开始从海中生长出来。毁灭与重生,在这片海域上演着永恒的循环。
第二十一章:人类的尺度
喀拉喀托火山爆发深刻地触动了人类的心灵。它让人们意识到,在星球尺度的地质力量面前,人类的文明和科技显得如此渺小和短暂。它既展示了现代科技在传递信息和科学研究上的力量,也暴露了其在预测和防止此类灾难方面的无力。
这场灾难催生了对火山和海啸的早期监测研究,也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出现在文学、艺术和大众想象中,永恒地提醒着人们自然那令人敬畏的、创造与毁灭并存的双重本性。
---
(第六卷 终)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投身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并于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其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在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合举办的“春笋杯”文学评奖中获奖。
早期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代表作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影畔》《磁场》《江山咏怀十首》《尘寰感怀十四韵》《浮生不词》《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来,先后出版《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及《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其长篇小说创作涵盖《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尘缘债海录》《闭聪录》《三界因果录》《般若红尘录》《佛心石》《松树沟的教书人》《向阳而生》《静水深流》《尘缘未央》《风水宝鉴》《逆行者》《黄土深处的回响》《经纬沧桑》《青蝉志异》《荒冢野史》《青峦血》《乡土之上》《素心笺》《逆流而上》《残霜刃》《山医》《翠峦烟雨录》《血秧》《地脉藏龙》《北辰星墟录》《九星龙脉诀》《三合缘》《无相剑诀》《青峰狐缘》《云台山寺传奇》《青娥听法录》《九渊重光录》《明光剑影录》《与自己的休战书》《看开的快乐》《青山锋芒》《无处安放的青春》《归园蜜语》《听雨居》《山中人》《山与海的对话》《乡村的饭香》《稻草》《轻描淡写》《香魂蝶魄录》《云岭茶香》《山岚深处的约定》《青山依旧锁情深》《青山遮不住》《云雾深处的誓言》《山茶谣》《青山几万重》《溪山烟雨录》《黄土魂》《锈钉记》《荒山泪》《残影碑》《沧海横流》《山鬼》《千秋山河鉴》《无锋之怒》《天命箴言录》《破相思》《碧落红尘》《无待神帝》《明月孤刀》《灵台照影录》《荒原之恋》《雾隐相思佩》《孤灯断剑录》《龙脉诡谭》《云梦相思骨》《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痣命天机》《千峰辞》《幽冥山缘录》《明月孤鸿》《龙渊剑影》《荒岭残灯录》《天衍道行》《灵渊觉行》《悟光神域》《天命裁缝铺》《剑匣里的心跳》《玉碎京华》《九转星穹诀》《心相山海》《星陨幽冥录》《九霄龙吟传》《天咒秘玄录》《璇玑血》《玉阙恩仇录》《一句顶半生》系列二十六部,以及《济公逍遥遊》系列三十部。长篇小说总创作量达三百余部,作品总数一万余篇,目前大部分仍在整理陆续发表中。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