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铃诗评:
在飘摇与追寻中,打捞记忆里的灼灼春光
——读雪非诗《飘》
这首《飘》以“飘”为核心意象,将人生的漂泊感与对往昔的追忆编织成细腻的情感织锦,字句间满是缱绻的怅惘与温柔的执着。
1. 意象连贯,情感层层递进
开篇以“春风拂动”与“花自飘零”、“秋风萧瑟”与“残叶悲号”形成对比,用四季的更迭暗喻人生的无常,“一个人随风飘摇”“孤独的河流”更是将“飘”的迷茫感具象化,让读者瞬间代入那种无依无靠的心境。
而到了诗的后半段,情感从迷茫转向追寻——“人面桃花何处,我还在寻找”“唯记忆永存,留下你万般美好”,过往的“伊人”“桃花灼灼”成为漂泊中唯一的锚点,此前的“飘”不再是无措,反而成了为追寻美好记忆而持续的跋涉,情感从怅然转为坚定,层次十分清晰。
2. 语言凝练,兼具诗意与画面感
诗中用词精准且富有画面感,“一瀑青丝垂素”“一抹花影”“三杯两盏,醉了黎明春晓”,寥寥数语便勾勒出清雅的往昔场景;“仙游桥上初见,是处涌春潮”更是将初见时的心动,化作“春潮”般汹涌的画面,让记忆里的美好变得鲜活可触。同时,“何曾见”“怎随便”等反问的运用,既强化了对往昔的怀念,也暗含对时光易逝的惋惜,情感表达更显真挚。
整首诗以“飘”起笔,以“寻”收束,在漂泊的怅惘与记忆的温暖中找到平衡,读来既有淡淡的伤感,又有对美好过往的珍视,余味悠长。
附:
飘
文/雪非(河南)
为什么一次次春风拂动心潮
又为什么让花自飘零,仓皇而逃
为什么秋风萧瑟,秋雨绵绵
又为什么最后是一地残叶,风中悲号
为什么总是一个人随风飘摇
像一片云居无定所,漫无目标
为什么这一条孤独的河流而又寂寥的河流
总在梦里挥之不去,缠缠绕绕
何曾见伊人来处,一瀑青丝垂素
袅袅婷婷,撩动诗情万缕
何曾见游园惊梦,一抹花影
三杯两盏,醉了黎明春晓
人面桃花何处,我还在寻找
那一段岁月已刻在每时每刻,每分每秒
风过花香,余音绕梦
唯记忆永存,留下你万般美好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陌上少年,怎随便把好景空抛
姹紫嫣红,你是最美的一朵
那一日曾是桃花灼灼,风烟袅袅
江山如有待,此意醉翁解
仙游桥上初见,是处涌春潮
2025-09-18于西湖茗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