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九一八”
当我们身着军装、在战位上守护万家灯火时,当我们攥紧钢枪、在训练场上挥洒汗水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94多年前的中国,曾有一群人握着枪,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家乡被侵略者践踏?今天,我们就循着历史的足迹,重新走进那个改变中国命运的夜晚,从“九一八事变”里,读懂我们肩上的责任。
一、什么是“九一八事变”?这不是课本里的冰冷文字,是刻在民族骨血里的“痛”!
1931年9月18号夜里10点多,沈阳城外柳条湖,一声巨响把夜空炸破——日本关东军故意炸了南满铁路的一段铁轨,转头就污蔑是咱们东北军“破坏铁路、袭击日军”。 紧接着,早就埋伏好的日军,端着枪冲向东北军北大营。当时营里的士兵,有的刚从梦里爬起来,有的手刚摸到枪,就接到了一道死命令:“不许抵抗、不许动,枪都不能开!”短短3个小时,北大营丢了;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比3个日本还大的土地,全成了鬼子的地盘。3000万东北老乡,一夜之间成了亡国奴。这就是“九一八事变”,是咱们民族永远不能忘的“国耻日”。
二、“九一八”不是突发,是日本吞华野心的“明牌”——从《田中奏折》说起。
同志们可能会问:日本为啥盯着东北不放?其实他们的野心早写在了纸上。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给天皇写了份《田中奏折》,里面明明白白写着:“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这不是空话——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就从俄国手里占了中国东北的铁路、矿山;到了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冲得日本快扛不住了,他们更把东北当成“吞华第一步”:抢东北的煤、铁、粮食,再以东北为跳板,一步步吞掉整个中国。所以“九一八”不是意外,是日本把《田中奏折》里的野心,变成了真刀真枪的侵略。
三、从甲午到“九一八”:屈辱的路,责在“攘外必先安内”。
咱们顺着时间线捋:1894年甲午战争,咱们输了,丢了台湾;之后几十年,日本在东北得寸进尺,占港口、抢资源,把东北当成“自己的后花园”。到了1931年,东北军有120万人,装备不算差,而进攻的日军才1万多人。可为啥会一败涂地?根子在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他把主力都用来打内战、“围剿”红军,对鬼子的侵略一再退让,甚至给东北军司令张学良下死命令:“无论日军怎么寻衅,都不许抵抗,避免冲突。”就这样,东北军将士握着枪,却不能护家乡;老乡们哭着求保护,却只能看着鬼子烧房子、抢粮食。从甲午丢台湾,到“九一八”丢东北,再到后来日军一路南下——正是这“对内狠、对外软”的只顾私己,不顾国家和民众的反动腐败政权,把国家逼到了悬崖边。
四、抗战不是8年,是14年!这是对英雄的尊重。
以前咱们常说“8年抗战”,但现在历史教材明确是“14年抗战”——这个改变,是为了还原真相:中国的抗战,从1931年“九一八”就开始了,不是1937年“七七事变”才起步。
当东北军奉命撤退时,东北的老百姓没退:工人放下锤子拿起枪,农民放下锄头扛上刀,学生走出课堂奔战场,自发组织起“义勇军”。从1931年到1945年,14年里,无数人把命丢在了东北的雪地里。用真实的14年算,是对抗日英雄最好的纪念。
五、东北军撤了,共产党没撤!抗联的雪地里,埋着最硬的骨头。
东北军走了,谁来守东北?是中国共产党。1932年起,党派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这些同志,钻进东北的林海雪原,把零散的义勇军整合成“东北抗日联军”。
战友们想想:零下40度的冬天,雪没到膝盖,抗联战士没有棉衣,没有粮食,饿了就啃树皮、嚼棉絮,渴了就抓把雪咽下去;鬼子用飞机炸、大炮轰,还放火烧山,想把他们困死在林子里。可杨靖宇将军牺牲时,日军从他胃里掏出的只有树皮、棉絮和草根,没有一点点粮食痕迹;赵尚志丢了一只胳膊,还带着队伍打游击,直到最后牺牲。
他们为啥这么硬?因为他们知道,身后是3000万老乡,是整个中国。中国共产党从来不会在民族危亡时撤退——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担当。
六、西安事变:从“内战”到“联手”,中共扛起民族大义。
1937年“七七事变”,日军全面侵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可蒋介石还是死抱着“先打红军、再抗日”,这让东北军将领张学良、西北军将领杨虎城再也忍不了了——他们手下的兵,大多是东北子弟,谁不想回家打鬼子?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了蒋介石,逼着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这就是“西安事变”。当时很多人说“杀了蒋介石”,但中共却从民族大义出发,派周恩来同志去西安调解:杀了蒋介石,内战会更乱,鬼子会坐收渔利;放了他,才能促成联合抗日。最终,蒋介石被迫承诺“停止内战、联共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这一步,是中共跳出“党派利益”,为整个国家着想的大局观——没有这一步,后面的全国抗战很难凝聚起来。
七、七七事变后:全国抗战的烽火,烧出中国人的骨气。
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士兵失踪”进攻卢沟桥,“七七事变”爆发——这一次,中国没有再退。从北平到上海,从华北到华南,全国上下拧成一股绳: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硬扛,台儿庄战役里,将士们用身体挡坦克,尸堆成了“城墙”;咱们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开辟根据地。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老百姓也没闲着,送粮食、抬担架、当向导,有的全家都上了战场。河北的“狼牙山五壮士”,为了掩护老乡和大部队,把鬼子引上绝路,最后跳崖。
那时候没有先进武器,没有充足补给,但所有人都只有一个念头:把鬼子赶出去!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骨气——只要国家没亡,就永远不认输。
八、历史不会说谎:中共是抗战的“主心骨”。
很多人问:抗战那么难,是谁撑到了最后?答案是中国共产党。为啥这么说?首先,党是最早喊出“抗日”的——“九一八”后第二天,党就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联合抗日”,而当时国民党还在打内战;其次,党领导的武装始终在最苦的地方抵抗——敌后根据地被鬼子反复“扫荡”,但八路军、新四军越打越多,从几万人发展到百万大军;最后,党提出的“持久战”战略,给全国人指了方向——当时很多人觉得“速胜不可能、亡国不甘心”,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告诉大家“抗战分三个阶段,最后胜利一定是中国的”,就像给大家吃了颗“定心丸”。
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是抗战的“旁观者”,是实实在在的组织者、领导者和中坚力量。
九、铭记“九一八”,咱战友该扛什么?
同志们,聊了半小时历史,不是让咱们记恨,是让咱们记“责任”——当年先辈用鲜血换了今天的安宁,咱们该怎么守住?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不同年代的青年肩负着不同的历史任务。革命战争年代的青年投身救亡图存;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青年致力于国家建设;改革开放时期的青年推动经济腾飞;新时代的青年则聚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军人,强军有我,卫国有我,护民有我。
第一,听党指挥,是刻在骨子里的忠诚。当年抗联在雪地里能坚持,靠的是听党话;今天咱们备战、执勤,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党让咱们守在哪,咱们就钉在哪;党让咱们冲上去,咱们就绝不后退——这是从抗战传下来的“根”,不能丢。
第二,敢打必胜,是藏在钢枪里的底气。当年抗联没棉衣、没粮食,却能跟鬼子拼;今天咱们有先进装备、有过硬训练,更要练出“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本事。不管是战备值守,还是抗洪抢险,只要人民需要,咱们就得顶上去,不能让先辈们觉得“后人没出息”。
第三,守护人民,是扛在肩上的初心。当年抗战是为了“不让老乡当亡国奴”,今天咱们演训是为了“不让老乡受伤害”。每次站在咱们的战位上,看着我们的执勤目标,咱们心里都该清楚:这就是咱们的使命。
同志们,“九一八”的警报声,每年都会拉响,但它不是简单的“提醒”,而是“嘱托”。先辈们把“守护国家”的接力棒交到了我们手里,我们就要握紧、跑好,用忠诚和担当,让这片土地再也没有战火,让老百姓永远能安心生活——这,就是我们人民子弟兵的使命,也是对历史最好的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