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老照片的记忆——张寒晖—《松花江上》—“斧头剧团”—我的母亲
文/何晓朗
这张照片拍摄于1936年秋末,是张寒晖(1902~1946,河北定县人,著名的作曲家、戏剧家、人民艺术家),在当年西安二中任教期间,创作了抗战时期在中华大地颇具影响的歌曲《松花江上》,并成立了宣传鼓舞抗战的“斧头剧团”。
这张照片就是当时“斧头剧团”部分成员的合影。照片中第一排左三为张寒晖,左一是我的母亲罗枫(当年16岁,用名为罗秀云,是西安女师的民先队队长)。
《松花江上》这首歌曲在1936年创作后迅速传遍全国,成为东北流亡群体的精神象征。西安事变期间,流亡学生和东北军官兵通过演唱这首歌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与抗日决心。
歌曲旋律低沉婉转,节奏缓慢沉重,通过音乐传递出流亡者的悲怆与抗争精神。其现实主义风格与民族史诗气质,成为抗战时期精神激励的重要载体。
《松花江上》不仅在西安事变期间成为街头巷尾的宣传符号,还通过东北军军营传播至全国。这种自发性传播与民族情感的高度契合,使其成为抗战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歌曲之一。 这首歌中反复吟唱918、918,是回顾918事变最好的歌曲,使人肝肠寸断。
今日又到918,怀念那段历史,怀念抗战前辈,怀念我的母亲。我们更要不忘历史,牢记国耻!
作者简介
何晓朗,中共党员,大学毕业后先后在科研单位和石油系统工作,1979年进入省外事旅游部门工作,直至退休。
为陕西的外事旅游事业,勤勤恳恳,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喜爱历史文学和党史研究,时有作品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