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风,刚掠过塞外德乡的田埂,便载着我回乡祭祖的心意——行囊里还裹着对先人的惦念,车轮碾过熟悉的乡路时,目光早早就盼着与那片藏着乡愁的山水重逢,一路往五台山的方向漫去。车窗外的景致渐渐换了模样,城市楼宇的棱角被远山的轮廓柔化,柏油路的喧嚣也被山间的寂静稀释——当车轮碾过五台山麓的第一截盘山路时,风,先一步递来了山的请柬。
那风是不同的。不再是街巷里裹着尾气与扬尘的燥热,而是滤过千亩松涛、拾过万颗柏子的清冽,像刚从深山古泉里浸过,顺着蜿蜒的山路溜过来,轻轻叩打车窗。风里藏着松针的细语,裹着柏子的淡香,偶尔还飘来一瓣若有若无的金莲花气息——恍惚间,竟像是谁从佛前供桌上取下那朵沾着晨露的花,隔着车窗,悄悄递到了我鼻尖。
抬眼望山,青是主调,却被时光调出了千万种层次。山脚下的杨树叶还凝着浅绿,像少年未褪的青涩;半山腰的古松却把根扎进岩缝,擎着一汪深绿,是岁月沉淀的沉稳。垂柳已悄悄染了秋意,枝条末梢泛着浅黄,风一吹,便把秋的信笺摇落在石阶上。最惹眼的是几株早醒的枫树,不知是偷蘸了佛前的胭脂,还是被秋阳吻过枝头,竟在浓淡相间的绿意里,跳出几抹鲜活的红,像画卷上不慎滴落的朱砂,却又恰到好处地衬得满山景致愈发灵动。山的姿态也格外温和,没有奇峰削壁的凌厉,反倒像一尊尊侧卧的弥勒,线条圆润,连起伏的山脊都带着接纳万物的从容。云雾是山的常客,有时缠在山腰,把黛色的山尖托在半空,恍若仙境里遗落的岛屿;有时又散作轻纱,漫过石阶,让人踩上去时,脚掌竟生出踩云的错觉,连呼吸都不自觉放轻,怕惊扰了这山间的寂静——仿佛一声重咳,都能震散眼前的缥缈。
循着若有若无的钟声往山深处走,朱红的墙便撞入眼帘。那红不是浓得发艳的亮色,是被百年香火熏过、被岁月风雨浸过的温润,像老僧人袈裟上的颜色,带着时光的沉淀。墙头上爬着几株瓦松,根须嵌在砖缝里,却把绿得倔强的枝叶探出来,与红墙相映,倒生出几分禅意。庙宇就藏在这样的红墙与绿树间,飞檐翘角上挂着的铜铃,被风轻轻推着,“叮——当——”“叮——当——”,声响不疾不徐,像僧人在耳畔念一句无声的佛号,又像山在与过往的香客低语。推开虚掩的木门时,檀香先一步漫了过来,混着案上供花的清甜,瞬间裹住周身——原本因赶路而浮躁的心,竟在这香气里慢慢沉了下来,像被温水浸过的棉絮,柔软而平静。殿内的佛像端坐,目光慈悲,哪怕只是静静站在阶下,不说话,也觉得满身的疲惫都被这佛泽轻轻托住,顺着呼吸一点点消散在袅袅的香火里。
走在山间的小路上,遇见的人也带着山的平和。挑着水桶的僧人,脚步轻缓,桶沿的水珠顺着木扁担滴落,在青石板上晕开小小的湿痕;背着行囊的香客,手里捻着佛珠,目光专注,仿佛前路不是石阶,而是通往心安的方向。没有喧嚣的交谈,最多是擦肩而过时,一句轻声的“阿弥陀佛”,带着山间的清风与善意,从耳畔掠过。路边的石凳上,偶尔坐着晒太阳的老人,花白的头发被阳光染成金褐色,手里的佛珠转得缓慢,眼神平静地望着远处的山与云——那目光里没有波澜,仿佛世间的一切纷扰,都被这五台山的风挡在了山外,只剩下眼前的清风、暖阳,还有心中的安宁。
我知道,在家乡的大山脚下,也藏着这样一处安宁——龙泉寺。寺里供奉着儒释道三圣,佛教的泽恩、道教的济世、儒教的开智,像三股温暖的溪流,滋养着家乡的土地与人民。这座小小的寺院,早已融入了五台山的大势之中,与山间的风同呼吸,与千年的人文共命运;它不仅是家乡人祈福的去处,更是一片安放心灵的净土。
傍晚时分,夕阳把最后的光洒在山上。原本青绿的山,被染成了金红色,连山间的云雾都披上了一层暖光,像被佛前的灯辉照过。钟声再次响起,比白日里更显悠长,在山谷间轻轻回荡,一圈圈漫开,又被远处的山接住,送回来时,竟带着几分悠远的禅意。这时我才懂,五台山的好风光,从来不止是青的山、绿的水、红的墙,更是那份浸在佛泽里、融在道济中、藏在儒教里的平和与宁静——它像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拂去人心头的尘埃,又像一汪澄澈的泉,慢慢洗净旅途的疲惫,让人在这山水间,寻得一份久违的从容与自在。
循着山间小径再走一里多,便到了山垴上。列祖列宗的坟茔静卧在松柏间,我轻轻跪下,摆上供品与鲜花,点燃三柱黄香。香烟袅袅升起,混着山间的清风,飘向远方;口中念着吉祥如意的祈愿时,心里竟一阵敞亮——仿佛先人的目光,正透过这袅袅香火,望着山下的故土,望着如今的安宁。
祭奠完毕起身,抬眼望去,整个县城尽收眼底。在山间盈盈的紫气里,鳞次栉比的房屋、蜿蜒的河流、穿梭的车流,竟像一幅流动的海市蜃楼,美得不真切。群山环抱中,滤泗河清澈如练,温柔地绕着县城流淌;高速路如玉带佩在山腰,车流不扰山间寂静,连缀起城乡的烟火;高铁如银龙腾空而来,铁龙不破云端诗意,载着希望与机遇,穿梭在青山之间。耳畔,松林的涛声依旧,是岁月不变的低语;眼前,大田的丰收依然,是故土蓬勃的生机。
风再次吹过,带着松针的清冽,也带着时代的暖意。我忽然明白,这山间的平和,从来不是隔绝尘世的寂静——而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相辉映:佛泽的慈悲、道济的宽厚、儒教的智慧,滋养着这片土地的根;而飞驰的高铁、畅通的高速、丰收的田野,正续写着这片土地的新章。这山,这水,这传承千年的文化,这蓬勃生长的文明,正共同谱写着一曲属于新时代的壮丽凯歌——每一个音符里,都藏着故土的安宁,藏着人民的幸福,藏着祖国的蓬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