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异域重逢
李守义在海盗袭击中与儿女失散,独自漂流至希腊克里特岛。凭借语言天赋和经商经验,他受雇于当地一位威尼斯商人,负责管理东方货物贸易。三年间,他从未放弃寻找子女的下落,同时暗中收集关于中国的消息。
1386年春,守义在亚历山大港的市场上偶然发现一枚熟悉的玉佩——那是他儿子守诚周岁时佩戴的饰物。顺着线索,他找到一家奴隶市场,震惊地发现十六岁的守诚正在被拍卖。
原来守诚被海盗卖为奴隶,几经转手来到埃及。守义不惜倾尽所有积蓄,终于赎回了儿子。父子重逢,抱头痛哭。守诚告诉父亲,妹妹守慧可能被卖往君士坦丁堡。
与此同时,守仁和张文启在中原深山中的日子并不平静。他们暗中联络旧部,收集徐达通敌的证据。一日,张文启带回惊人消息:徐达与元朝残余势力勾结,计划在朱元璋北征时发动兵变。
“必须阻止这个阴谋!”守仁决心冒险向朱元璋告发。
然而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被徐达监视。多次送出的密信石沉大海,信使都神秘失踪。显然,徐达的势力已经渗透到各个要害部门。
更糟糕的是,新的瘟疫开始流行。这次是咳血症,患者剧烈咳嗽,咯血而亡。守仁怀疑这与黄河水患后滋生的某种水虫有关,但缺乏证据。
就在守仁一筹莫展之际,一个商队带来了一本奇特的医书。书中不仅记载了各种瘟疫的治疗方法,还有一幅精细的人体经络图,署名“李守义”。
“守义还活着!”守仁激动不已。书中记载的一种欧洲药草引起他的注意——这种药草对咳血症有奇效。
守仁立即派人寻找这种药草。试验结果令人惊喜:患者服用后症状明显缓解。疫情终于得到控制,守仁的声望再次上升。
徐达感到威胁,决定下毒手。他派刺客伪装成元军,在守仁视察灾区时发动袭击。张文启为保护守仁,身中毒箭。
临终前,张文启将一枚兵符交给守仁:“这是我暗中组建的义军...足以清君侧...”言毕气绝。
守仁悲痛欲绝,决心为友报仇。他暗中调动义军,准备在朱元璋北征归来时揭露徐达的阴谋。
第十八章 紫禁惊变
1387年,朱元璋北征大胜而归。徐达准备在庆功宴上发动兵变,一举夺取政权。
守仁早已布置妥当。宴席间,当徐达发难时,伏兵四起,将其党羽一网打尽。徐达见大势已去,劫持了念恩作为人质。
“放下武器,否则她性命不保!”徐达狞笑。
守仁冷静应对:“徐达,你已众叛亲离,何必负隅顽抗?”
就在这时,念恩突然取出一直藏在袖中的匕首,反手刺入徐达腹部——这正是当年新婚之夜她威胁徐达的那把淬毒匕首。
“毒...药...”徐达惊恐地瞪大眼睛,缓缓倒地。
念恩冷冷道:“我说过,若你违背誓言,必遭毒发身亡。”
徐达之乱平定,朱元璋论功行赏,欲封守仁为丞相。但守仁婉拒,只请求彻底清查徐达余党,改革吏治,预防灾荒。
然而权力顶峰的朱元璋已非昔日重八。他担心守仁功高震主,表面重用,实则猜忌。念恩看出端倪,劝兄长急流勇退。
就在这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传来:李守义带着子女从海外归来,已到达广州!
守仁立即奏请南下迎接堂弟。朱元璋顺水推舟,准其离京,却派心腹暗中监视。
广州港,分别数十年的堂兄弟终于重逢。守义已是满头白发,身边跟着一对儿女:守诚和守慧。守仁也两鬓斑白,身边站着风韵犹存的念恩。
“大哥!”守义跪地痛哭,“海外漂泊数十载,终得归乡!”
守仁扶起堂弟,老泪纵横。当晚,兄弟二人促膝长谈,守义讲述海外见闻,特别提到冰岛火山爆发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难怪近年来天灾不断!”守仁恍然大悟,“原来灾难不分疆域,皆相关联。”
守义取出那本在欧洲发现的医书:“这是大哥的著作?如何在欧洲流传?”
守仁翻阅后震惊不已:“这并非我所著,但其中见解与我如出一辙!尤其是这篇《疫源论》,与我未完成的著作几乎相同!”
更令人惊讶的是,守慧拿出一个护身符——竟与守仁母亲留下的那个一模一样!
“这是一个中国老人临终前给我的,”守慧解释,“他说这能保佑我找到家人。”
守仁颤抖着取出自己的护身符,两个信物完美契合,背面刻着相同的字样:“李氏传承”。
第十九章 全球灾变
守仁与守义的研究有了惊人发现:全球气候正在发生巨变,这与冰岛火山喷发密切相关。北方日渐寒冷,南方多洪涝,瘟疫频发。
他们预见到一场大饥荒即将来临,立即上书朝廷建议储备粮食、整顿水利。然而朱元璋认为这是危言耸听,不予采纳。
1389年,预言成真。全国范围粮食歉收,饥民流离失所。朱元璋这才重视起来,命守仁全权负责赈灾。
守仁调动所有资源,开放粮仓,组织生产自救。守义则运用海外学到的知识,推广新作物和耕作技术。兄妹几人同心协力,终于渡过难关。
然而灾难接踵而至。1390年,云南发生大地震;1391年,江浙沿海遭遇特大台风;1392年,全国瘟疫再起...
年事已高的朱元璋在连番打击下一病不起。临终前,他召见守仁:“兄弟,朕亏待你了...太子年幼,望你辅佐...”
守仁慨然应允。朱元璋驾崩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守仁作为托孤大臣,全力辅佐新君。
然而燕王朱棣不服新帝,起兵“靖难”。内战爆发,守仁陷入忠义两难:一边是先帝托孤,一边是社稷安定。
最让他痛心的是,念恩竟然支持燕王!兄妹二人爆发激烈争吵。
“朱允炆懦弱无能,天下必乱!”念恩坚持己见,“燕王雄才大略,方能安定天下!”
守仁怒道:“你可是受了燕王蛊惑?”
念恩冷笑:“哥哥还记得文启哥的遗愿吗?‘清君侧,安天下’!如今君侧已清,天下未安,只因龙椅上是庸主!”
兄妹决裂,念恩不辞而别。守仁心力交瘁,一病不起。
病中,他恍惚见到父母、郑老汉、张文启...他们都在云端默默注视着他。
“仁儿,”母亲的声音响起,“世间灾难无穷,唯人心可渡苦海...”
守仁猛然醒悟: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最终的救赎在于人心的慈悲与宽恕。
病愈后,他辞去官职,带着守义一家返回故乡,建立学堂医院,致力于防灾救灾的研究与实践。
1402年,燕王攻入南京,朱允炆失踪。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他多次征召守仁出山,均被婉拒。
唯有念恩明白兄长的选择:他不再效忠于某个帝王,而是效忠于这片土地和人民。
夕阳下,白发苍苍的守仁站在郑老汉墓前,轻声说:“爷爷,我终于明白了:灾难的长河中,爱是唯一的舟楫。”
远处,念恩默默伫立,眼中泪光闪烁。她知道,哥哥完成了从复仇者到救赎者的蜕变。而这条灾厄长河,仍将奔流不息...
(第十七至十九章完,)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投身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并于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其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在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合举办的“春笋杯”文学评奖中获奖。
早期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代表作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影畔》《磁场》《江山咏怀十首》《尘寰感怀十四韵》《浮生不词》《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来,先后出版《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及《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其长篇小说创作涵盖《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尘缘债海录》《闭聪录》《三界因果录》《般若红尘录》《佛心石》《松树沟的教书人》《向阳而生》《静水深流》《尘缘未央》《风水宝鉴》《逆行者》《黄土深处的回响》《经纬沧桑》《青蝉志异》《荒冢野史》《青峦血》《乡土之上》《素心笺》《逆流而上》《残霜刃》《山医》《翠峦烟雨录》《血秧》《地脉藏龙》《北辰星墟录》《九星龙脉诀》《三合缘》《无相剑诀》《青峰狐缘》《云台山寺传奇》《青娥听法录》《九渊重光录》《明光剑影录》《与自己的休战书》《看开的快乐》《青山锋芒》《无处安放的青春》《归园蜜语》《听雨居》《山中人》《山与海的对话》《乡村的饭香》《稻草》《轻描淡写》《香魂蝶魄录》《云岭茶香》《山岚深处的约定》《青山依旧锁情深》《青山遮不住》《云雾深处的誓言》《山茶谣》《青山几万重》《溪山烟雨录》《黄土魂》《锈钉记》《荒山泪》《残影碑》《沧海横流》《山鬼》《千秋山河鉴》《无锋之怒》《天命箴言录》《破相思》《碧落红尘》《无待神帝》《明月孤刀》《灵台照影录》《荒原之恋》《雾隐相思佩》《孤灯断剑录》《龙脉诡谭》《云梦相思骨》《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痣命天机》《千峰辞》《幽冥山缘录》《明月孤鸿》《龙渊剑影》《荒岭残灯录》《天衍道行》《灵渊觉行》《悟光神域》《天命裁缝铺》《剑匣里的心跳》《玉碎京华》《九转星穹诀》《心相山海》《星陨幽冥录》《九霄龙吟传》《天咒秘玄录》《璇玑血》《玉阙恩仇录》《一句顶半生》系列二十六部,以及《济公逍遥遊》系列三十部。长篇小说总创作量达三百余部,作品总数一万余篇,目前大部分仍在整理陆续发表中。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