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排仙桥
赵志超
位于320国道上的新排仙桥
秋天的太阳依然像一团火球,把云湖桥的田野晒得发烫,风里裹着灼人的热气,让人身上直冒汗。在镇文联和文化站的同志的引导下,我踩着滚烫的沥青路和起伏不平的田埂,去寻访一座“消失”的桥梁——排仙桥。
排仙桥有新、旧两座,均位于湘潭县云湖桥镇云湖社区。新排仙桥于1987年国庆节建成,为板拱型花岗岩结构,东西向横跨群英河,直接贯通320国道。石桥坚固,桥面平整宽阔,每天车流密集、人来人往;桥下,群英河碧波荡漾,汩汩流淌,经过下游的沙子坝汇入涟水。如今的排仙桥,仍为云湖桥镇的交通要冲,见证着当地的发展变迁。
群英河上的新排仙桥
新排仙桥下游约3华里处,老排仙桥就位于这里,可惜已湮没于田垅间,踪迹难寻。老桥曾是当地的交通要道,横架于沙子坝之上,毗邻张家祠堂,东北贯通潭宝公路,南北有沙子坝水缓缓流过。
车子停在320国道旁的云湖社区,当地年届八旬的周名海老人领着我们步行来到新排仙桥。这座花岗岩板拱桥,桥身13.5米,横跨群英河,桥面上车轮滚滚、喇叭声声。东桥头有一棵巨大的樟树,枝繁叶茂,为往来行人遮荫挡雨。如今,这座石桥算是云湖桥镇的交通要冲。可周老摆摆手说:“这是新的,老排仙桥在南边田里,早没踪影了。”
离开新桥,沿群英河南行,三华里路走得汗流浃背。过万家桥,眼前骤然铺开一片绿油油的稻田。周老指着田埂尽头的低洼处:“那就是张家祠堂旧址,东边是沙子坝,北边是老潭宝公路,老排仙桥就架在沙子坝上,当年是潭宝公路上的要津。”如今,老排仙桥踪迹全无,映入眼帘的只有那一望无际的稻田,微风吹过,禾苗泛起绿波,像是诉说着抗战的故事。
作者(右二)在老排仙桥遗址考察
我蹲下身子,手指触碰到坝边的青草,仿佛能摸到八十年前的烽烟。1945年7月29日,正是暑气蒸腾的季节,雨也不时落下,由王震、王首道率领的八路军南下支队,分两路从宁乡道林新田湾出发,顶着倾盆大雨进入湘潭县烟山乡。雨幕里,战士们的绑腿泡得发胀,步枪扛在肩上,裤脚沾满泥浆,却没人放慢脚步。此时抗战已近尾声,可华南大地仍被日寇铁蹄践踏,他们要赶在敌人喘息前,把抗日的火种播向南方。
当晚,南下支队一路在葛家大山东麓的楠竹山宿营,一路在东塘李家湾驻扎。老乡们端出热粥、腾出草屋,看着这些浑身湿透却纪律严明的战士,悄悄把自家仅有的红薯塞进他们的背包。
7月30日,天刚亮,雨还没停,队伍便出发了。经过白石坳、阙家桥,顺着沙子坝的泥泞河道一路向南,来到排仙桥。
当时,葛家大山西麓的弯槽里有一个鬼子据点,修筑了坚固的工事,经常有鬼子出没;距排仙桥约七华里处的许家坝(今云湖村云湖组云湖老街附近),亦设有日军司令部,日酋叫同新。但是,鬼子们慑于八路军的威力,都只好龟缩在据点里,不敢轻举望动。
没人了解排仙桥的历史传说,也没人知晓这座木石结构的老桥当年有多宽,但听当地老农说,八路军战士列队过桥时,桥身被踩得“咯吱”响,雨点击打在桥栏上,混杂着脚步声、枪托碰撞声,成了那个夏天最激昂的节奏。
过了排仙桥,便是潭宝公路,南下支队沿着公路经石井铺穿过湘潭县古城乡,直奔湘乡新研铺涟水渡口——文佳滩。渡口当时没有船只,战士们挽起裤腿,蹚着齐膝深的河水过河,河水裹着碎石子,划破了不少战士的脚,可没人喊疼,只想着快点渡河上岸,继续南征。
从排仙桥到文佳滩,从白汑到石潭,南下支队一路前行,一路向乡亲们宣讲抗日形势:“鬼子的末日快到了,咱们中国人攥紧拳头,一定能把日本狗强盗赶出去!”乡亲们听了,个个喜笑颜开,信心倍增。
徒涉涟水后,部队继续向南行进。当天,部队经石潭抵达列家桥宿营。
8月1日,部队抵达射埠,在一座山坡上搭起简易讲台,庆祝人民军队建军18周年。王震将军站在土坡上,身后是扛着步枪的战士,面前是闻讯赶来的乡亲,他声如宏钟、铿锵有力:“同志们、乡亲们,抗日的仗打了八年,我们流了太多血,但只要坚持下去,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那天的山坡上,红旗招展,鞭炮声、掌声、口号声响成一片,奏起了一支雄壮的交响曲。
之后,南下支队从锦石渡过涓江,上岸后,经过盐埠老街直达黄家湾,将司令部设在黄家祠堂。八路军不拿百姓一针一线,还帮老乡们挑水、割稻、看病,壮大抗日游击队,把“军民一心打鬼子”的道理,用最朴实的话讲给每一户人家听。
那些天,盐埠的孩子们跟着八路军战士学唱抗战歌曲,老人们给战士们缝补军装。湘中大地上,抗日的星火因这支队伍的到来,燃得更旺了。
如今,老排仙桥早已湮没在稻田里,沙子坝的水静静流淌,当年的潭宝公路变成了窄窄的田堘,可战士们踩过的桥基、蹚过的河水、宣讲过抗日道理的田埂,都藏着不该被遗忘的记忆。周老说,每年清明,都有老人带着孩子来这到这里,指着稻田说:“当年有群八路军从这儿经过,为了打鬼子,走得可急了。”
夕阳西下时,我们往回走。稻田里的风还是热的,稻穗在风中轻轻摇晃,像是在重复着八十年前的故事。老排仙桥虽已消失,但它承载着的抗战精神,就像这片土地上的青草与庄稼,一茬接一茬,永远生长。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那些英勇无畏的战士们,那些军民一心的感人场景,始终在我的脑海中浮现。
我深知,我们寻访的不只是一座桥,而是一段珍贵的历史。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今天的和平,是当年那些冒雨行军、蹚水过河的战士们,用双脚踩出来的;今天的稻花香,是他们用热血和信念,守护住的家国安宁。我们应当铭记历史,珍惜现在,传承和弘扬先辈们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返程途中,我吟了一首七律:
炎日寻踪踏古津,新虹跨水接芳邻。
田畴昔映烽烟直,溪涧今留战迹陈。
雨里军行追敌寇,桥边令肃拂征尘。
八旬岁月丰碑在,稻浪随风忆故人。
排仙桥是一座历史的丰碑,是留在田野里的抗日足迹,它承载着烽火岁月中的革命记忆,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头。
2025年9月15日,作者在新、老排仙桥现场调研。
2025年9月17—18日写于莲城耘斋
作者简介:赵志超,湖南湘潭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理事、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湘潭市党史联络组副组长。著有《毛泽东和他的父老乡亲》《毛泽东一家人》《走出丰泽园》《播种芳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