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袖雅物•折扇
文/图 琴棋书画
中国的扇面书画自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了,文人墨客在扇面上题字作画的文献记载:王羲之、王献之等书圣就有为老媪题扇的著名典故。(见附1、2,)虽然这些故事更偏向传说,却说明了扇面书画传统源远流长。扇面书画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但在现代艺术家和书画爱好者笔下,依然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
轻摇一把折扇,展开的不仅是清风徐来,更是一幅流动的微型艺术品。一扇在手,已不仅是纳凉之物,更是“扇以字贵,画以扇传”的文化象征。
中国扇面书画,这朵艺术宝库中的清奇风雅之花,经历了东晋王羲之题扇引众人争购的盛况,至唐代绔扇(注1)上的仕女人物如《簪花仕女图》以宫廷女性生活为创作主题通过人物与花卉的结合,展现唐代的审美价值,流露出当时社会经济的繁荣,文化思想的解放,以及女性审美意识的觉醒。折射出社会对女性美的重视与包容。(顺便说一说周昉的《挥扇仕女图》)。
唐代人物画主要以周昉的《挥扇仕女图》为代表(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画由周昉(注2)创作,作者出身豪门显宦对于贵族阶层绮靡奢华的生活非常熟悉,其仕女画不以具有儒家思想传统的才子佳人、烈女贤妇、神话传说等其它人物为表现对象,却偏偏取材于现时生活中贵族妇女的行乐活动,具有强列的时代感和鲜明的艺术特色,迎合了大唐时期官僚贵族们的审美意趣。其作品在彰显唐王朝繁荣兴盛、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也深刻揭示了皇妃贵妇们心灵深处极度贫乏的精神状态。作品一方面通过对仕女挥扇、梳妆、刺绣、端镜、闲憩等场景的描绘,展现唐代宫廷女性多姿多彩的日常生活情趣外,从另一方面也不难看出,仕女们虽雍容华贵,却精神慵懒,愁眉紧锁,沉闷寂寞、豪无生气。反映出中晚唐时期贵族女性内心的幽怨、空虚、无聊和时代沉沦的悲凉与无奈。这种绘画现象直到明代折扇风行时期才得到了根本改变,迎来了它最为璀璨的时代篇章。
折扇真正成为文人墨客挥洒笔墨的“载体”主要是在明代中期,也就是“吴门画派”掘起之后。大约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开始在扇面上题诗作画流行起来,到万历、崇祯年间更是风靡一时,这股风潮甚至延续到了今天。
自明代起,折扇便与书画结缘,成为文人标榜才气,交流心性的重要艺术形式。一把折扇,开合生风,方寸之间却能窥视出其身份与儒雅之姿。古代的折扇作品大多出自“吴门四派”(今江苏一带)文人之手,而且大部分都画在折扇上,形成了更具现代感和个人风格的扇面画作。吴门四家由沈周(花鸟)文徵明(行书)唐寅(山水)和仇英(工笔)组成,四人皆为苏州籍,作品以山水、人物、花鸟为主,融合文人画传统与工笔画法,开创了“吴门画派”。
吴门四家承前启后,既延续元代文人画传统,又推动了明代绘画的革新。尤其是南宋时期,宫廷画院兴盛团扇(纨扇),随之成为帝王、官员、僧道、文人雅士和宫廷贵族身份与雅趣的象征。许多著名书画家都留下了精美的扇面作品。此时,扇面画已经从实用品上升为独立的艺术品。其作品风格细腻雅致,成为后世山水画的重要范本。
古代的扇面书画家大多是传统的文人士大夫,而现代的创作者则是专业画家、艺术院校的师生以及广大的书画爱好者。古代扇面首先是实用品,其次是艺术品,现代扇面几乎完全脱离了实用功能,纯粹作为独立的艺术创作形式存在。人们将其装裱起来掛在墙上称为“扇面画”用于观赏和收藏。
现代艺术家在继承传统写意精神的基础上大胆融入了西方绘画的购图、色彩、光影和透视等观念,构建了扇面作品的独特艺术形式,不仅丰富了扇面画的观赏性、趣味性和它的收藏价值。也体现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扇面画的形成,生动记录下了文人之间的那份以艺会友、笔墨交融、切磋艺技的风雅情趣,还可以成为馈赠亲朋好友增进友谊的小礼物,作为交流融合、抒发情怀、联络感情的纽带,共同享受艺术与风情、艺术与友谊、艺术与生活的多种快乐,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无限乐趣。这也正是人们喜爱折扇这种艺术形式的原因之一,所以扇面书画经久不衰,一直留传至今,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注:1,绔扇,也称纨扇,与团扇是同一类扇子的不同名称,以丝织品为扇面的传统手工艺品。
2,周昉,(生卒年不祥)字景玄、仲朗。唐代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出身仕宦之家,官至越州、宣州长史,是中唐时期继吴道子之后的重要人物画家。曾与曹仲达、张僧繇、吴道子并称“四家祥”。
附:1
《 王羲之书六角扇》
王羲之东晋大书法家也。尝在戢山见一姥持六角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羲之因谓姥曰;“但言王右军书,以求百钱也。”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复见羲之,求其书之,羲之笑而不答。
该故事记载于《晋书•王羲之传》
据传,老妇人多次请求王羲之继续题字,但他婉拒并躲至戒珠山石后。(地址现绍兴市)该石因此得名“躲婆石”。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王羲之做的这件善事,便把他题过扇的石桥改名叫“题扇桥”,在桥堍还立了一块“晋王右军题扇处”的巨碑。
题扇桥于2013年并入绍兴古桥群(含12座古桥)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附:2
王献之也曾在扇面上题字,并展现出艺术创造力。 据记载,他曾在桓温(312—373年,东晋权臣,军事家,政治家,官至大司马,封南郡公)的扇子上题字时,因笔误将扇面污染,随即灵巧地将墨迹改画为母牛黑马图案,既弥补了失误又增添了艺术性。令桓温大加赞赏并赐予金银奖励。
此外,王羲之与王献之父子均以书法闻名 ,王羲之 开创了在扇面题字的先河,而王献之则在绘画方面有所创新,将书法与绘画结合,推动了艺术形式的全面发展。
2025年9月15日
作者简介:李雨春,笔名:琴棋书画。原籍河北深州人,现居邢台市。酷爱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作品曾在《华夏文学》《牛城晚报》多次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