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四):持出世心,行世间事(续)
邓石如篆书《小窗幽记节选》中说: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过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这话本出于《菜根谭》,用风过疏竹和雁渡寒潭作为比方,显示君子修心的意义。君子平时的心境好比安静的竹子和平静的寒潭,遇事心动反应,事过恢复平静。
这段话教导人们,要不著色相,不留身影;学会放下过往,顺其自然,回归平静,体现了修心的最高境界,即物来则应,物去不留。它体现了很高的佛儒道哲理。
这段话首先同庄子思想有关。
《庄子·应帝王》中说,"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庄子告诉人们说,(在天地之间)体悟无穷无尽的大道,自由遨游而不留下任何痕迹。穷尽自然赋予的本性,却从不自以为得,自我表现,这不过是保持内心的虚静空明罢了!至人(得道之人)的用心如同镜子,对事物的来去既不送也不迎,如实映照而不藏留,所以能够超然于万物之上而不因此损心劳神。
大家都知道,庄子是主观唯心主义者,特别强调修心的作用,其核心思想就是虚己无我,心合大道,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
在庄子看来,"万物齐一",世间万物都是浑然一体的,并且在不断向其对立面转化,隐藏在其中的就是那个无视无闻,但却无处不在的大道。那么,"是非""彼此""你我"并无本质区别,人们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它们的对立性?"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齐物论》)在思维上,人们只有跳出了"是非"、"彼此"、"物我"的区分,不强调二元对立,才掌握了道之关键(道枢),去看得世间的一切,便一目了然了。这就像门轴纳入圆环中心的空虚处,能够自由转动,随意闭合一样,人们只有跳出无数个"是非"(圆环)以外,处于枢心(无是无非处),不为是非所惑,才能达到精神自由的境界。(在道教修仙者看来,必须"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才能得道成仙,是通俗的说法)。
庄子认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养生主》)天地无穷,物亦无穷,而人生有限,认识能力有限,因此,主观上不必穷尽物欲,不必穷尽知识,而是要体验大道,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逍遥游》),也才能安身保命。
当达到虚己无我状态时,其心与天地合一,可容纳万物,而又超越万物,无有挂碍。就像一面镜子,映照万物,不因主观而扭曲,不被各种欲望蒙蔽,不将不迎。
心达到清净自然的无我状态,不是什么都没有的"虚无",而是能容纳天地万物,与天地合一的"无",也不是通常所说充满了物欲的"有",是一种摆脱了"有""无"二元对立的状态。
南宋无门慧开禅师有首诗: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此心清净,却又容纳万物。这样的心,才能摆悦烦恼,悠然自在,无我如镜。
正因为无我如镜,映照万物,去者无痕,所以这样的人才是"至人",这样的人太少。
具有这样心的人,看得到人间百态,又不为悲欢离合、生离死别而动容,真正看到了非有非无的恒常,内心才有真清静。
这种心理状态,在佛家那里,就是"空心"、"佛心",也是禅宗慧能大师所说的"不二之心"、"实性"、"自性"。慧能大师"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观奌同庄子的观奌高度一致。而神秀主张'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的观奌,表面上与庄子'用心若镜'有相似之处,实际上是同庄子观奌有矩离的。
如何达到这种心理状态呢?
有人认为,这只有隐居山林,不问世事,出家修行才行。其实不然。
《庄子·外篇》有文章叫《刻意》,其中说,“刻意尚行,离世异俗,高论怨诽,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渊者之好也”。这是说,离开这个世界,离开社会的这些人,只是想要标榜自己如何清高、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刻意地尚行,做自认为是非常高尚的事情。庄子并不赞成这种作法,他认为“道在屎溺”,无差别地存在于一切物质中。在世间就可以体验"道"。
在世间体验道,要不执于物,不执于人,不执于情,不执于命。
不执于物,要“物物而不物于物”(《庄子》外篇《山木》)。我们可以用东西,庄子自己也钓鱼、编草鞋,该用的东西照样用。关键是“心态”:别被东西当作物件使唤。买手机是因为它能方便生活,而不是为了在朋友圈炫耀;赚钱是为了让日子过得踏实,而不是被“必须比别人有钱”的念头逼得喘不过气。当今世界物欲横流,人们已被物所役,成了物的奴隶。
不执于人,即不要事事迎合别人,要分清楚“自己的人生”和“别人的看法”。"鱼饮冰水,冷暖自知。"鞋如何,舒服不舒服只有自己知道。庄子推崇的“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每个人都应该有定心。
不执于情,即不被感情和情绪所左右。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但现实的许多情况是人被自己的情感所困。"我多么爱他,他怎么不爱我?",由爱生恨,这是爱的偏执。须知爱恨情仇,你不放下,困扰的是自己不安。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往往干出偏激的事情来。
不执于命,是说人的一生要分清“能控制的”和“不能控制的”。命由天定,无法选择,运由己转,但其中也有不可知的运气因素,不能完全由自己把握。"谋事在心,成事在天”,凡事尽了力即好,结果怎么样就坦然接受——这不是“认命”,而是“不跟自己较劲”。
在人间体验道,实际上就是在人间修行。吃饭穿衣,一坐一卧,工作生活,莫不如此。
禅宗有个公案: 一天,有源禅师拜访大珠慧海禅师,请教修道用功的方法。他问道:“和尚,您也用功修道吗?”慧海回答:“用功!”
有源又问:“怎样用功呢?”禅师回答:“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
有源不解:“如果这样就是用功,那岂不是所有人都和禅师一样用功了?”禅师说:“当然不一样!”
有源又问:“怎么不一样?不都是吃饭、睡觉吗?”禅师说:“一般人吃饭时不好好吃饭,有种种思量;睡觉时不好好睡觉,有千般妄想。我和他们当然不一样。”
不执于物,不执于人,不执于情,不执于命,说到底,是不执于心,不执于念。任何世间事,都按其本来意义去作,该吃就吃,该睡就睡,不要忘念,不要妄为,干啥心无旁骛。这叫平常心,即世间的清净心。
《插秧偈》曰:
手揑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静方成稻,退后原来是向前。
插秧就是插秧,本是世间平常之事。你插秧就插秧,不要去想亩产二千斤去获大奖,发大财,否则反插不好秧。这样你的心就像水中天,是清静的。并且只有退着插秧,才能插好。因此不舍不得,有退才有进。明白这个道理,你就悟道了。
这就是持出世心,作世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