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九十四周年岁月流转,柳条湖的铁轨早已褪去硝烟,可“九一八”这个刻满民族伤痛的日子,始终是每个中国人心中不能忘却的记忆坐标。
作者强军先生以细腻的笔触串联起历史与当下,从沈阳故宫的铜铃叩问,到北大营残碑的霜雪印记,再到抗日英雄的壮烈悲歌,将1931年那个漆黑夜晚的屈辱、东北三省沦陷的苦难、中华儿女抗争的不屈,一幕幕鲜活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没有停留在对历史的简单复述,更以今昔对比的视角,写下博物馆里的警钟长鸣、孩童稚嫩的“保护中国”誓言,让历史记忆与当代传承形成深刻呼应。 文字间既有对侵略者暴行的痛斥,也有对英雄精神的敬仰,更饱含对和平的珍视与对未来的期许。
它提醒我们,铭记“九一八”,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从苦难中汲取力量,让先辈用鲜血捍卫的家国尊严,在代代传承中愈发坚固。愿每位读者都能从这篇散文中读懂历史的重量,将“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信念,化作前行路上的不竭动力。(393字)
【散文】
残碑映雪忆烽烟
——写在九一八事变九十四周年祭
作者:强军/陕西宝鸡
秋风吹过沈阳故宫的飞檐,檐角铜铃在暮色里轻响,像是在反复叩问一段凝固的时光。九十四载春秋流转,柳条湖旁的铁轨早已换了新颜,可每当九月十八日的汽笛划破长空,这座城市总会停下脚步,任由记忆穿越到1931年那个漆黑的夜晚——那夜,南满铁路的爆炸声撕裂东北平原的寂静,也撕开了中华民族十四年苦难的序幕。
游人们曾在冬日踏访北大营旧址,雪地里的残碑覆着薄霜,“勿忘国耻”四个朱红大字在寒风中格外醒目。讲解员指尖划过泛黄的军事地图,上面密密麻麻的红点,是日军当年进攻的路线,也是无数同胞的血泪轨迹。1931年9月18日晚10时20分,关东军守备队用炸药炸毁了柳条湖段铁路的一小节铁轨,随后便将早已准备好的“证据”——三具穿着中国士兵服装的尸体摆在现场,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这场精心策划的“闹剧”,成了日本武力侵占东北的借口。坐镇沈阳的板垣征四郎接到报告后,连片刻犹豫都没有,当即以代理司令官的名义下达进攻命令,沉睡的北大营就这样被炮火惊醒。
彼时的北大营,驻守着东北军第七旅,官兵们大多还在梦乡。当枪声响起时,许多人以为是演习,直到炮弹落在营房里,才仓促起身抵抗。可上级“不许抵抗,不许动,把枪放在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的命令,像一把枷锁捆住了战士们的手脚。有老兵回忆,当时士兵们趴在战壕里,听着日军的冲锋号越来越近,手里的枪却不能开火,那种屈辱比死亡更让人痛苦。凌晨四点,北大营陷落,日军的太阳旗插上了营区的旗杆,而这只是开始。
接下来的日子里,灾难以惊人的速度蔓延。9月19日清晨,沈阳城头升起了日本国旗,这座东北的政治中心,一夜之间易主。随后,关东军沿着南满、安奉铁路快速推进,营口、辽阳、鞍山、铁岭……这些曾经繁华的城镇,在日军的铁蹄下相继沦陷。10月,日军进攻吉林,省主席熙洽不战而降;11月,黑龙江省代主席马占山率部在江桥奋起抵抗,尽管将士们浴血奋战,却终因寡不敌众被迫撤退。到1932年2月,仅仅四个多月,东北三省全部沦陷,三千万同胞沦为亡国奴。
游人们曾在吉林省档案馆见过一份泛黄的《满洲事变日志》,上面记录着日军的暴行:在抚顺平顶山村,日军为报复村民掩护抗日武装,将全村三千多男女老幼赶到山下,用机枪扫射,随后又纵火焚尸,整个村庄化为焦土;在哈尔滨,日军设立“731部队”,用活人进行细菌实验,无数同胞在酷刑中痛苦死去;在东北各地,日军强征劳工修建工事,许多人被折磨致死,最后被扔进“万人坑”……这些冰冷的文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一个个破碎的家庭,是中华民族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
然而,压迫越重,反抗的火焰就越旺。东北沦陷后,中共中央立即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武装抗日。在党的号召和推动下,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自发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周保中……这些名字像一颗颗启明星,照亮了黑暗的东北大地。杨靖宇将军在零下四十度的雪地里,靠棉絮、树皮、草根充饥,与日军周旋数日,直到弹尽粮绝,壮烈牺牲。当日军剖开他的腹部,发现里面没有一粒粮食,只有未消化的棉絮和树皮时,连敌人都为之震撼。赵尚志将军率领抗联部队在松嫩平原上转战,多次重创日军,被日军称为“满洲治安之癌”,最终却因叛徒出卖,不幸牺牲。这些英雄们用生命诠释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他们的精神,如同长白山的松柏,历经风雪而不倒。
如今,九十四年过去了,东北大地早已换了人间。沈阳的大街上车水马龙,长春的一汽工厂里机器轰鸣,哈尔滨的中央大街上游人如织,曾经的苦难早已被发展的浪潮淹没,但那段历史却不能被遗忘。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里,有一面墙专门陈列着抗日烈士的照片,他们中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有稚气未脱的少年,有风华正茂的青年……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博物馆的出口处,有一个巨大的警钟,上面刻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每当有参观者经过,都会有人轻轻敲响警钟,那清脆的钟声,像是在提醒每一个中国人:忘记历史,就是背叛。
去年秋天,有位父亲带着女儿去参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当她看到展厅里日军用过的武器、同胞们受苦的照片时,小小的脸上满是疑惑。这位父亲蹲下来,指着墙上的地图,告诉她:“曾经,有一群坏人来到我们的家乡,欺负我们的亲人,但是很多勇敢的叔叔阿姨站出来,保护了我们的家园。现在我们的生活很幸福,但我们不能忘记过去,因为只有记住历史,才能保护好现在的幸福。”女儿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然后在留言簿上写下:“我要好好学习,保护中国。”看着那稚嫩的字迹,这位父亲忽然明白,纪念历史,不仅仅是为了缅怀过去,更是为了传承精神,为了让下一代知道,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需要我们用双手去守护。
暮色中的柳条湖,铁轨在夕阳下泛着微光,远处的高楼大厦与近处的历史纪念碑交相辉映,构成一幅跨越时空的画面。九十三年前的爆炸声早已远去,但那段历史留下的印记,却深深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民族的苦难与辉煌;它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在这个和平的年代,我们不需要像先辈那样浴血奋战,但我们需要继承他们的精神,用奋斗书写新的历史,用实力捍卫国家的尊严。
汽笛再次响起,在城市的上空回荡。游人们站在纪念碑前,向那些逝去的英雄深深鞠躬。愿这钟声永远回荡,愿这历史永远被铭记,愿我们的祖国永远强大,愿和平之花永远绽放。(2190字)
共2595字 2025年9月17日于宝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