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开放盘活湘江水域:株洲激活内陆发展动能的核心密码

在株洲建设内陆发展战略高地的进程中,“开放”是破局思路,“盘活”是落地关键。唯有以开放姿态打破水域开发壁垒,以系统思维盘活湘江沿线资源,才能将“黄金水道”的潜在价值转化为城市发展的现实动能。
一、开放:打破壁垒,构建全域联动格局
开放的核心是打破行政、资源、产业的“单向闭环”,推动湘江水域从“局部利用”向“全域协同”转变。
①打破区域壁垒:主动对接长沙、湘潭,共同规划湘江跨市航运体系,统一航道标准、票务系统与旅游线路,避免“各自为战”。例如,联合推出“长株潭湘江航运联卡”,实现三地码头互通、游船互认,让株洲成为长株潭水上交通与文旅联动的核心节点。
②打破开发壁垒: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湘江水域开发,鼓励文旅企业、航运公司、产业园区共同参与码头建设、航线运营与业态打造,避免政府单一主导的低效模式。同时,开放湘江沿岸闲置岸线资源,优先用于旅游航运、临港产业等高效能项目,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二、盘活:深挖价值,激活多维资源潜能
盘活的关键是让湘江沿线的自然、人文、产业资源“动起来、活起来、火起来”,形成“以水带产、以产兴城”的良性循环。
①盘活文旅资源:不再局限于“游江观景”,而是将湘江与株洲工业底蕴、非遗文化深度绑定。例如,开发“湘江工业记忆航线”,串联株洲动力谷展示中心、中车株机老厂房等工业景点,游客乘船途中可通过VR设备体验轨道交通制造过程;在古桑洲、空灵岸等景点增设“湘江生态课堂”,开展湿地保护、植物研学等活动,让静态资源转化为动态体验。
②盘活岸线经济:以码头为支点,盘活沿岸土地与商业资源。在天元区旅游码头周边,打造“湘江夜经济带”,引入集装箱商铺、露天市集、江景酒吧等业态,承接游船夜间客流;在芦淞区沿岸,结合服饰产业优势,规划“水上时装秀场”,定期举办湘江服饰文化节,让岸线成为展示株洲产业特色的“露天舞台”。
③盘活生态价值:将湘江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盘活绿色资源。例如,开展“湘江生态游船”项目,采用新能源观光船,沿途讲解湘江治理成果与生态保护知识;在挽洲岛等区域打造“生态露营基地”,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实现“生态保护+休闲旅游”的双赢,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
从“开放”到“盘活”,是株洲湘江水域开发的一体两面。开放为盘活提供了格局与机遇,盘活让开放有了落地的抓手与价值。唯有坚持“开放促盘活、盘活强开放”,才能让湘江真正成为株洲建设内陆发展战略高地的“活力之源”。《都市头条》特约高级编辑(记者)观察员林岩于9月1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