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乡魂2—贾村塬人物》选载之:《姚楷:一颗赤心育桃李的老教师》
●原创 吴万哲·西府奇人 西府新传奇

姚楷:一颗赤心育桃李的老教师
●文/吴万哲

人生如浮萍,社会变革的劲风向哪里吹,命运便向哪里跑。他当过铁路工人,也当过农民,在平凡的育人事业中,绽放精彩,做出惊人业绩。他多次被评为宝鸡市、宝鸡县(陈仓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教育工作者”,所带班级被评为县、市“先进集体”,本人两次出席宝鸡县、一次出席宝鸡市先进教师代表大会,受到隆重表彰奖励。2016年荣获国家教育部、人社部颁发的“从事乡村教育30年”证书。他的人生精彩纷呈,魅力无限。
他叫姚楷,贾村镇东坡村三组人。
一

东坡姚家相传明初从山西大槐树移民而来,先落脚县功,后定居金河姚家寨子,由于人口增加土地太少,便上塬开荒做吊庄,清咸丰年间移居于此。最早祖先叫姚云,二世祖姚生龙,三世姚华。他父亲姚金录(1884—1957),粗识字,终生务农,精明能干,生活较富裕。特别重视子女教育,几个孩子皆有文化。谢世前将家族历史写成文字保存在精致的木匣中,使家族史得以流传。母亲刘玉莲(1896—1979),为人善良,贤惠能干,热心公益。建国初妇女封建不愿抛头露面,她便掂着小脚、拄着拐棍上门叫人开会,动员妇女参加社会活动。姚楷兄弟姊妹5人,他为老小。大哥姚仓,爱好唱秦腔,曾组织戏班,常年在西府农村演出灯影戏、木偶戏。二哥姚廉,原在宝鸡市木器厂当工人,低标准时回农村,是贾村塬有名的木匠。
姚楷生于1938年3月,8岁开始在本村初小上学,1950年毕业,帮家庭干农活。1952年全国推广祁建华速成识字法扫除文盲,村上派他去县城虢镇学习,回来后教农民识字。结业后他却被派到大槐树小学任助教。他一边工作一边进修,自学高小课程。当时正是抗美援朝时期,他做宣传,给志愿军写慰问信,积极做好支前工作。1953年10月,组织保送他入虢镇中学上初中,仅一年却因病休学。病好后父亲要将自己的棺材板贱卖供他上学,他却挡住了。恰在这时铁路系统招工,他便当了铁路工人。1961年国民经济困难,他响应国家号召回村劳动。

1968年他有幸担任民办教师,在本村小学、七年制学校、广福七年制等学校任教。1976年招转为公办。1978年调县文教局“双打办公室”,从事行政工作,可他却对行政不感兴趣,便找领导请求重返教师岗位。一年后领导满足他的请求,此后相继在虢镇中学、石羊庙中学、贾村社中、贾村高中等校任教,1999年光荣退休。一颗赤心,一腔热血终生倾洒在浇灌桃李事业。
二

他曾7年时间当铁路工人。先在宝鸡铁路段地质六队当临时工,在秦岭二里关从事勘探工作。那时环境恶劣,劳动强度非常大,他不怕困难,吃苦耐劳,表现出色,加之有文化,不久即被调入队部当通信员,后又调入机械钻探组,从事技术工作。那时人年轻,虽才入行任记录员,但虚心好学,跟着老师傅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进步很快。1959年又被调入兰州铁路设计院,从事房建水暖设计。

这期间他养成两大爱好,一是爱看书。机关图书馆藏书丰富,闲余时爱“泡馆”,还不时去新华书店看书、买书。他通读了4大名著等大量文学作品,幻想当作家,也曾写过小说,却没有成功,回头又学数理化基础文化知识,不几年便啃完了初、高中全部数学课程。二是打篮球,繁忙的工作之余,总爱到球场撕杀,既锻炼了身体,又培养了积极进取、乐观处世的人生观。生活虽单调、辛苦,但却过得愉快而充实。

令他终生难忘的,他还上过一段时间本科制的大学。1957年“反右”不少技术专家被打倒,人才严重青黄不接,单位从基层优秀工人中选拔进入大学学习。1960年7月,他光荣地被选送兰州铁道工程学院本科班深造。他格外珍惜难得的机会,拿出修铁路打隧洞的劲头拼命学习。1961年下半年,国民经济严重困难,大学生的口粮从每月38斤突然缩减到18斤,根本不够吃,饿得浑身浮肿。学校为解决吃饭问题,将学生组成“开荒团”,由老师带队赴甘南藏区开荒种地,以度饥荒。甘南地区条件十分艰苦,他们白天开荒,晚上睡在帐篷,不时下冰雹、刮大风会把帐篷掀翻。可仅劳动几个月,学院突然宣布开荒团解散,他们的班也停办。就这样他美好的大学生涯结束,又回原单位工作。
那时,全国大饥荒,甘肃尤为严重,有钱也买不到食物,人感觉整天处于饥饿状态,恰巧单位号召职工返乡“支援农业建设”,他便第一个报名,领了384元退职金回到农村。他本是技术新秀,单位再三挽留,他却意志坚决。后来才感觉到,这是他一生中做出的最错误的决定。
三

那个年代,农村生活也不景气。回家后,他便脱下工作服,穿起粗布衣,和社员们一起劳动挣工分,承担养家糊口的重任。他在村副业队去徽县搞副业,建筑工地当小工,去牛头山下修功香路。从老伴娘家借粮,母亲烙了锅盔,他偷偷拿到宝鸡市区卖;还用母亲积攒的老粗布去北山换粮,艰难度日。他还担任过生产队会计,被县上抽调担任过社教工作队员。村上组织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排练革命样板戏,他既当演员又当导演,还拉二胡,演出的眉胡剧《桑园人家》等,广受好评,至今还被人们津津乐道。

1968年,公办小学下放大队(村)办,不久小学又戴帽为七年制学校,教师缺乏,便让他担任了民办教师。他本擅长数学,可物理课没人带,他只好带起初中物理。在8年待遇低廉的民办教师生涯中,他吃苦耐劳,积极工作,多次被评为先进。1975年7月1日,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76年元月被提拔为东坡七年制学校革委会副主任,那时贫下中农管校,他实际就是校长。当时讲开门办学,勤工俭学,他在任职期间,带领师生克服重重困难,办起校办醋厂,生产经营食醋;去市区拉废油烧制青砖,建起6间砖混结构新教室,解决了学校扩编后的校舍问题;办起电机修理组,为各生产队、社员户维修电机、小家电。由于工作认真负责,他多次被评为学校、公社(乡)、县先进,曾两次出席宝鸡县先进教师代表会,1973年光荣出席宝鸡市先进教师代表会,披红戴花,受到隆重表彰。

1976年他招转为公办教师,1978年调宝鸡县文教局“双打办公室”,从事揭批“四人帮”,“打击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打击资产阶级势力进攻”工作。他当惯了教师,不喜欢行政,仅干一年便多次找领导请求重回校园。1979年他被调入虢镇中学任教。当时拨乱反正,全民重视教育,学生进入高中便分重点和普通班,重点班人都抢着带,普通班却很难安排。他是党员,又当过好几年校长,领导便把全校最乱的差班安排给他,既带课又当班主任。班上学生多是农村孩子和厂矿子弟,学习基础差,还调皮。他见过大世面,又当过多年领导,积累了许多管理经验,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班风学风大为好转,领导多次表扬。

不久农村包产到户,为照顾家庭,他又申请调动,1981年调贾村社中,1986年调石羊庙高中,1988年秋又调到贾村高中,此后一直在贾村高中担任物理教师。他热爱学习,忠于职守,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从教34年,30年教授初、高中物理。他认真研究教材,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成绩显著。还自己动手,因陋就简,制作了10多种物理教具,精心筹备,建立了学校物理和化学实验室。他安装的收音机不仅为学生上课当教具,还能收来电台,让学生和乡亲们听新闻。他还精通电路、电器维修,为村民维修电机、鼓风机、电灯线路,受到村人高度赞扬。

在贾村高中,他用实验引路,理论和实践结合,上好每节课,教好每个学生,物理教学多次被评为全校优秀。在班主任工作中,以身作则,循循善诱,重视发挥班干部的骨干带头作用,重视学生养成性教育,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使所带班级班风、学风优秀,凝聚力强,各项工作走在全校前列。1990年他所带的班级被评为宝鸡县“先进集体”,1992年又被评为宝鸡市“先进集体”,他个人1989年被评为宝鸡县“先进教育工作者”,1991年被评为宝鸡县“优秀共产党员”,受到表彰奖励。这一时期是他人生最辉煌的时候。
四

姚楷有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夫人张文秀,生于1941年9月,精明能干,性格刚强,年轻时曾任东坡村大队妇女主任,工作努力肯干,当选宝鸡县人民代表,多次出席县人代会。晚年患脑梗不能动,经他精心护理、医治,生活基本能自理。二人育有两子一女。长子姚宗桥,贾中毕业,又在虢镇高中复读,1979年考中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是本村建国后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分配宝鸡48信箱。两年后被空军装备部选拔培训,下派48信箱担任军事代表,副师级退休。其妻烽火中学高级教师。次子姚宗卫,宝鸡市农校毕业,自学考试大专毕业,现为宝鸡市渭滨区农业局会计师。其妻某保险公司工作。女儿姚雪霞,高中毕业,出嫁杜家凹村,女婿容惠斌为杜家凹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长孙女韩国首尔大学毕业,留学美国,现在北京某公司工作。次孙大学毕业,宝鸡市公路局工作。外孙西安思源学院毕业,西安科协工作。外孙女西安美院毕业,千渭小学教师。


(陈仓区人民政府老督学刘让先生陪我采访姚楷老师)
退休后他继续发光发热,利用特长,17年为村民建房爬高就低装电。他感恩社会,积极奉献爱心。2008年汶川大地震,作为退休多年的老同志,他第一时间向灾区捐款、交特殊党费300元;2010年玉树地震,又积极捐款500元。他知恩图报。长兄去世早,他多年精心照顾长嫂,并全职料理后事。如今他虽耄耋,但思维清晰,精神矍铄,说话嘎巴干脆。76岁后他撰写了万字长文《终点前的回顾》,作为家庭文化遗产留给后代,体现了一个文化人的责任担当,深受儿女喜爱。走在塬上,人们叫声“姚老师”,他心田就泛上一种由衷的欣慰。教师职业令人年轻,教师职业也令人有着别一种人生收获。

吴万哲,陕西麟游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一级编剧、高级政工师职称。陕西作协、戏剧家协会、编剧协会、文化创意协会会员,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第四届主席,宝鸡市文化产业项目评审专家库专家。当过教师,从过政,做过企业政工,办过杂志。有影视及各类文学作品300万字。主编纪实文学《奔梦》《人间正道谱春秋》《风韵》、散文集《硕果满枝》等。编剧拍摄电影《秦火》《吕建江》等5部,电视剧1部,微电影30余部,栏目剧100余个。报告文学、散文等若干。出版著作有27万字纪实文学《西府奇人》、30万字《乡魂——贾村教育40年纪事》《凤酒人生》等。电影《秦火》《吕建江》、报告文学《燃烧到最后》,散文《难忘的跪拜礼》,微电影《墨宝》《万家酣梦》《追梦》《新生》《生命的托举》《寻根》,喜剧小品《灭鼠》《山妹》等50余次在国际、全国、省、市获奖,荣获“宝鸡市劳动模范”“宝鸡市优秀文艺创作奖”“秦岭文艺奖”。近年有独创优秀人物宣传品牌“西府奇人”,被誉为“宝鸡文化新现象”。电话、微信:158910789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