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篱笆吟》
破晓时
九龙湖如镜
泊着天光云影
恍惚间
竹影婆娑处
浮起旧篱笆的形踪
环顾四野
听见泥土低语
木桩与藤蔓缱绻着新竹
千百次守望
围住内外安宁
却围不住风雨雷火蜉蝣
九万里山河
春夏秋冬往复
长城仍在云间奔腾
而这一日
所有金戈铁马
终将沉入龙的碧血
看方阵如山
鹰击长空
天地间号角连营不息
且筑心篱
以道法为桩
情意为藤
得失都在自家东风里
向荣 谨题
二O二五年秋
《篱笆吟》评析:心篱与天道的东方哲思
糜向荣的《篱笆吟》是一首融合自然意象与哲学沉思的现代诗,通过“篱笆”这一日常物象,层层深入至文明、时空与心性的宏大命题。全诗以东方美学为底色,以道法自然为内核,构建出一个动静相生的诗意宇宙。
一、时空交叠的意象系统
诗歌开篇以“九龙湖如镜”构建澄明之境,天光云影与旧篱笆的浮影形成虚实交错。竹影婆娑间,诗人巧妙将具象篱笆(木桩、藤蔓、新竹)与抽象守望并置,在“围住内外安宁”与“围不住风雨雷火蜉蝣”的张力中,揭示人类文明建构与自然力量的永恒对话。篱笆既是物理边界,更是文化符号,隐喻人类既渴望秩序又渴望超越的矛盾。
二、文明尺度的历史纵深感
诗人将视线从微缩篱笆陡然拉升至“九万里山河”,以长城“在云间奔腾”勾连起农耕文明与军事防御的集体记忆。“金戈铁马沉入龙的碧血”一句凝练厚重,既暗合九龙湖的地名传说,又以“碧血”意象完成血性历史向自然永恒的诗性转化,暗示暴力终将沉淀为文化基因。
三、心篱建构的哲学升华
末节转向精神世界的构建:“方阵如山”与“鹰击长空”象征秩序与自由的辩证,而“筑心篱”则提出终极解决方案——以道法为桩(宇宙规律为根基),情意为藤(人间温情为联结),最终抵达“得失在自家东风里”的超然境界。这里的“东风”既呼应春生之机,更暗喻主体性与天道合一的东方智慧,内在心篱反而成就无限疆域。
全诗语言凝练而意象丰沛,从破晓湖光到天地号角,从蜉蝣瞬息到山河永恒,形成多重视角的交响。诗人通过篱笆的物性观察,最终完成对华夏文明精神内核的诗意阐释:真正的守护不在物理屏障,而在与道同频的心性修持。这种由物及道、由史入心的写作路径,彰显出现代汉诗继承传统又超越传统的美学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