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还未亮,星子如碎银般悬在黛青色的天幕边缘,溆浦城却已悄然睁开惺忪的眼。中心市场外的水泥路上还沁着夜露,菜贩们已将竹筐、扁担、油布一一铺开,仿佛在大地之上绘制一幅未干的水墨长卷。嫩绿的南瓜藤尖缠绕在竹篾之间,莲藕粗壮如婴儿臂膀,裹着塘泥的湿气,像是从昨夜的梦境中刚刚打捞而出。青翠欲滴的青菜叶子还滚动着调皮的露珠儿。
岩屋冲街口,几盏路灯仍亮着,映照出夫妻俩忙碌的身影。铁锅里的油花翻腾,金黄的油条在滚烫中舒展身姿,像一条条跃出水面的银龙。豆浆机低鸣,蒸汽如雾,在冷空气里凝成细小的珠链。扫码支付的“滴”声此起彼伏,与纸币摩擦的沙沙声交织成清晨最真实的交响乐。
95后摊主小陈一边熟练地掀开蒸笼,热浪扑面而起,模糊了他的眼镜片,一边对着手机镜头咧嘴一笑:“家人们,今天咱们搞点狠的!早餐品种丰富,有小笼包子、蒸饺、花卷、玉米、稀饭、豆浆还有自己线的葛面配酸萝卜、豆食、和油泼辣子,再来一碗低庄牛肉面,下单还送秘制凉拌酸包菜——限量三十份,抢完不补!”直播间弹幕瞬间炸开,“已拍!”“三连走起!”“老板,给我留一份!”
一位身着月白汉服的少女提着漆扇走过,背包里露出一角电子画板的金属边框。她本是要去思蒙写生,却被这蒸腾的香气绊住了脚步。她站在包子王的摊前,看着那仿古木格栅上挂着的二维码,蒸汽在镜头前氤氲成一片朦胧的工笔画。每一个街灯下挂着中国结“红色溆浦,警予家乡”的标语在晨光中泛着微光,像一枚嵌入时光的电子图腾——古老的记忆与数字的脉搏,在这一刻悄然相拥。
正午的阳光如金粉洒落,星空云舍的观景台上,老雷稳稳地架起他的长焦镜头。他腕上的智能手表正同步着高山索道的运行数据,一列列游客乘着缆车穿越云海,从高铁南站驶向大花瑶景区,宛如穿行于仙境的银线。
他翻出手机相册,两张照片并列而立:一张是2013年,沾满粉笔灰的手握着老式胶片相机,站在教室外拍油菜花田;另一张是2025年,无人机悬停于山巅,镜头冷静地捕捉着云卷云舒。“这叫教师朋克混搭婉约山水!”他在摄影群里发了条语音,群里立刻炸出一片笑声与点赞。有人提议下一期培训主题定为“用光影写一封给时代的家书”,老雷笑着点头,按下快门——快门声,是这个时代最温柔的告白。
菜市场深处,鱼贩老张脚边的塑料盆里,鲫鱼跳跃,水花四溅。这盆水,早已不只是养鱼的容器,更是他接入数字世界的端口。生鲜APP根据节气推送“今日特供”,算法精准得如同老农看天。可当一些老顾客急着扫码付款时,隔壁卖菜的婆婆却一把按住他的手:“莫急!再送把香葱——烧鲫鱼萝卜丝哪能没葱花?”她咧嘴一笑,皱纹里盛满阳光。
她脚边立着“社区团购自提点”的灯牌,竹筐里却堆满了用天然丝瓜瓤制成的抹布——粗糙、环保、带着乡野的呼吸。算法再聪明,也炖不出这一口“人情味”的浓汤。
巷子里修伞匠坐在角落,老铜框眼镜映出双重世界:左手拆解二十八骨油纸伞的榫卯,指尖摩挲着百年技艺的温度;右手调试智能伞的防水芯片,数据流在屏幕上静静流淌。“现在年轻人伞坏了就换。”他低声嘟囔,却仍一丝不苟地在伞柄内侧刻下“终身保修”四字。随后,他将订单二维码巧妙藏进锦鲤剪纸的鳞片之中——那是他留给未来的暗语,也是手艺人的倔强与温柔。
夜幕降临的灵翠山公园,夕阳熔金,整座山仿佛被镀上了一层流动的琥珀。紫砂壶中斟出的茶汤在余晖中泛着光晕,地书老人执笔蘸水,在水泥地板上挥毫写下“文明溆浦”四字。被读出声,墨迹未干,便被智能手机系统捕捉,瞬间化作电子屏上的滚动弹幕链接:“文明在笔尖,也在心间。”古今在此刻奇妙共振,如同一场无声的对话。
不远处,一群穿暴汗服的阿姨踩着节拍跳起广场舞,领舞的是个40出头的阿姨,身材好,长得也漂亮,舞跳得极好,看得围观群众在音乐声中引来阵阵欢呼。她们的舞步或许不够标准,但笑容却真实得能融化晚风。
一个时尚的少年静坐石凳,摆弄着AR眼镜,是今年最火的爆款科技产品,从外观看,每个镜片都有高清投影仪,还植入了一个运动传感器。有着空间三联屏加巨屏,AR眼镜带给你开启全新的科技世界。只见少年戴着AR眼镜,指尖在空中轻划。辰河高腔的虚拟全息教程在他眼前展开:辰河高腔从平腔婉转到高腔,在青衣水袖轻扬,机甲关羽横刀立马,传统戏曲与未来科技在虚实之间翩然共舞。他嘴角微扬,仿佛看见了非遗文化在数字宇宙中的重生。
夜晚溆水外滩外面马路边被烧烤摊的霓虹点亮,胡子烧烤的烤血糍粑与溆浦鹅汤在抖音直播间同框出镜,烟火与流量齐飞。00后店主俯身慢煎薯粉,薄如蝉翼的粉片在铁板上滋滋作响,孜然和辣椒的焦香扑面而来,有着蒜香味的油星溅上围裙——那上面别着一枚“非遗小吃传承人”的金属徽章,在夜色中幽微反光,像一颗不肯熄灭的星。
半夜清洁工橙黄制服上的反光条划破浓稠夜色,智能清扫车在他身后吞吐垃圾,机械臂精准而沉默。他停下脚步,望着远处直播间的喧嚣,轻轻笑了笑,继续推着他的清洁车,像一位夜之巡礼者。
老河街边钟老板的小店仍在忙碌。他正仔细打包一盒刚出炉不久的溆浦麻子月饼——那是昨夜收银姑娘特意吩咐为老家孩子留下的。此刻,它将被冷链快递送往百里外的山村。月饼封口贴着一张手写便签:“打开尽快吃完,好吃再来”字迹歪斜,却温热如初。
当工业齿轮咬合数字经纬,当科技与电子智能洪流席卷日常褶皱,溆浦人却在时代的夹缝中酿出了生活的蜜糖。
随着社会的发展,随处可见这里器物的辩证法,二维码贴在老布伞的伞骨上,菜摊上的大妈把复制的二维码挂在钱包带子上。智能手环与紫砂壶同置于茶席,科技的锐利被市井的柔软悄然包裹,如同豆浆缓缓冲淡咖啡的苦涩,调和出独属人间的温润滋味。
当天空中掠过无人机镜头,少年默默将《等你在溆浦》唱段设为手机铃声。一千多年的乡愁,被酿成Z世代微醺的特调,在数字浪潮中轻轻摇晃。
老车站的门口,一位大爷用装汽油的大铁桶改装成烤红薯的烤箱烤红薯时,焦糊的甜香钻进鼻孔,直挠心尖痒处——数字时代的疏离感,在这一缕烟火中轰然瓦解。
当高铁汽笛撞碎“过早”的吆喝,当苔花般的日常从时代裂缝里倔强探身——老百姓正用体温,一针一线地焊接着古老烟火与崭新纪元。
每一个平凡清晨与深夜,都成了“逆袭传说”的手写本——没有惊天动地,却字字滚烫。
在这座楚地小城,生活从不追赶时代,而是以自己的节奏,静静生长。
作者简介:向芳瑾,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屈原学会会员、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读书会副秘书长、怀化市巫傩学会副会长,毛泽东文学院中青年作家研讨班第十七届学、首届少数民族高研班学员;从事于地方文化研究多年,出版散文集《穿行风韵》《时光漏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