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老土,山东宁阳人,作为山东省作家协会、山东省评论家协会以及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在文学领域建树颇丰。
曾担任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首届主席团副秘书长,现任中国草根杂志社社长、大型纪实文学《沃土》杂志总编辑,同时担任宁阳县凤凰山诗社理事长。
作品广泛见于《北京日报》《山东文学》《山东科技报》《山东文学》《殷都学刊》《泰安日报》《泰安电视报》《山西广播电视报》《中华慈善报》等上百家媒体,部分作品被收录于2012年、2013年山东省作家协会《齐鲁文学作品年展》《济南作家论》巜从平凡到卓越》等文集。在国内外屡获大奖,如2017年韩国雪原杯全球散文大赛特别奖、2018年新诗百年放歌黑河诗歌创作二等奖、2024年哈尔滨冰雪节银鼎奖、2024年齐鲁晚报黄河杯全省散文一等奖。2023年获宁阳县委宣传部、泰安市委宣传部授予的“宁阳好人”“泰安好人”荣誉称号。
2024年1月6日接受中央电视台发现之旅栏目专访并做客嘉宾,还曾接受宁阳电视台、泰安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专访,以独特的文学视角与创作成果,在文坛持续散发影响力。

铭记(散文)
文/老土
晨曦尚未穿透夜幕,窗外已隐约漫进细碎的声响。先是农家院落里农机启动的低鸣,像大地刚刚苏醒时的呼吸,随后是早起行人的低语,裹着初秋的微凉,轻轻落在窗棂上。我坐在二楼书房,隔着玻璃望向远方——田野里的玉米早已褪去青嫩,沉甸甸的穗子压弯了秸秆,在熹微的天光里铺成一望无际的金黄。风从田埂间掠过,带着玉米成熟后独有的清甜,混着泥土的芬芳飘进屋子,让人忍不住深吸一口,心里满是对这般祥和岁月的感念。
习惯性地打开桌上的收音机,调频旋钮轻轻一转,熟悉的旋律便漫了出来——是《国防时空》的片头,激昂又沉稳的音乐里,藏着家国的厚重。很快,主播清晰的声音传来,内容是关于“百国论坛”的新闻:九月十七日,北京,中央军委副主席张又侠出席论坛,在发言中提及共铸国际秩序、共担国防和平的大国担当。那些关于守护和平、维护正义的话语,透过电波落在耳边,忽然让这清晨的宁静多了一层沉甸甸的分量。
就在这时,“九一八”三个字猝不及防地从记忆里跳出来。像一颗被时光封存的石子,轻轻一碰,便漾开了满池的波澜。九十六年了,从1931年那个漆黑的夜晚开始,这个日子就像一道深深的刻痕,隽刻在每个中国人的心头,带着无法磨灭的疼痛与耻辱。我仿佛能看见,当年沈阳城外的枪声划破夜空,日军的铁蹄踏碎了东北的安宁,也踏碎了无数家庭的团圆;能听见,山河破碎时百姓的哀嚎,流离失所的人们在寒风中哭泣,饿殍遍野的土地上,连野草都在诉说着苦难。那时候的中国,积贫积弱,任人宰割,没有强大的国防,没有挺立的脊梁,只能在侵略者的铁蹄下忍辱负重。“国弱民贫必遭凌辱”,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用无数生命与血泪换来的现实,是刻在民族骨血里的警示。
幸好,我们从未沉沦。九十六年的风雨兼程,九十六年的砥砺前行,中国早已不是当年那个任人欺凌的国家。还记得2015年九月三日的大阅兵,长安街上,钢铁洪流浩浩荡荡,威武的方阵昂首阔步,战机编队划破长空,留下一道道绚丽的航迹。那一刻,不仅中国人心潮澎湃,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的力量——那是捍卫和平的决心,是守护领土完整的坚定,更是对“正义必胜、人民必胜、和平必胜”这一真理的最好诠释。当老兵们敬着军礼走过天安门,当孩子们举着鲜花欢呼,我们知道,那些逝去的先烈没有白流血,那些苦难的岁月没有白经历,如今的中国,终于有能力守护自己的人民,守护这片土地的安宁。
可我们总该记得,这世上从没有凭空而来的岁月静好——
是雪山哨卡上,战士们裹着厚厚的棉衣,在零下几十度的寒风里挺直脊梁,任冰霜挂满眉梢,也要把界碑守得严严实实,我们才能在暖烘烘的家里,就着灯光读一本喜欢的书;
是远海疆土上,海军将士驾驶着军舰劈波斩浪,在深蓝的海域里日夜巡航,任海浪拍打船舷,也要把国门护得安安稳稳,我们才能在周末的清晨,听着农机声迎接新一天的朝阳;
是边境线上,巡逻兵们踩着没过脚踝的积雪,一步一步丈量着祖国的土地,任汗水浸透迷彩服,也要把每一寸领土守得固若金汤,我们才能在丰收的季节里,闻着玉米的清甜,感受生活的踏实;
是荒漠戈壁中,科研人员顶着烈日调试装备,在无人问津的角落里默默攻关,任风沙吹老了容颜,也要把国防的盾牌铸得坚不可摧,我们才能在打开收音机时,听见关于和平的新闻,安心享受这人间烟火。
没有所谓的岁月无恙,不过是有人把危险挡在了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没有所谓的安稳如常,不过是有人用青春与热血,在我们与战火之间筑起了一道墙。你看那餐桌上热气腾腾的饭菜,是有人在边境线上啃着冻硬的干粮换来的;你看那街头巷尾的欢声笑语,是有人在深海远洋里忍受着孤寂守护来的;你看那田野里一望无际的金黄,是有人在雪山荒漠中扛着风雪捍卫住的。这份幸福,从来不是唾手可得;这份安宁,从来都浸着汗水与牺牲。
就像此刻,当我们感叹玉米丰收的喜悦,当我们享受清晨的宁静,俄乌战场上的孩子还在地下室里躲避轰炸,中东的家庭还在为逃离战火而奔波。他们也曾期盼过餐桌上的热饭,也曾向往过街头的欢笑,可战火撕碎了这一切——没有强大的国防,和平就是易碎的泡沫,幸福就是遥不可及的幻想。这对比,更让我们看清:我们今天拥有的一切,不是命运的馈赠,而是无数军人、无数守护者用担当与奉献拼来的;我们能安心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不是世界本就和平,而是我们的祖国足够强大,能为我们撑起一片安稳的天。
所以我们铭记“九一八”,从来不是为了延续仇恨。仇恨只会滋生更多的痛苦,而铭记,是为了从历史的伤疤里汲取力量,激励我们不断发展、不断强大;是为了让我们看清,今天的幸福有多珍贵,守护这份幸福的人有多可敬;是为了让我们永远记得,只有国家强大了,国防坚固了,人民才能有尊严地生活,才能免于战火的恐惧。
我们盼着台湾早日回归祖国怀抱,盼着南海永远风平浪静,盼着每一寸国土都能安稳无恙。而这些期盼,都离不开国防的实力,离不开人民军队的强大。从戈壁滩上的导弹发射架,到深海里的核潜艇;从边境线上的哨兵,到蓝天中的战机,正是无数军人的坚守,正是日益强大的国防力量,为我们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让我们能在这片土地上安心生活,让玉米能年年丰收,让清晨的宁静能岁岁如常。
窗外的天已经大亮,阳光洒在玉米地里,金色的穗子泛着耀眼的光,农机的轰鸣声依旧在田野间回荡,行人的笑声也变得清晰起来。收音机里的新闻早已结束,但关于和平与铭记的思考,却在心里久久不散。我们铭记历史,是为了不忘记过去的苦难,更是为了在反思中前行;我们感恩守护者,是为了不辜负他们的付出,更是为了接过责任,守护好这份安宁。
铭记中发展,铭记中强大,铭记中感恩。这或许就是“九一八”留给我们最珍贵的启示,也是每个中国人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愿我们永远记得,今天的岁月静好,是无数人用鲜血与汗水换来的;愿我们永远守护,这片土地的安宁,这份和平的珍贵;愿我们在铭记中,走向更加强大的未来,让“国弱民贫必遭凌辱”的历史,永远不再重演。
2025年9月18日于凤凰山下怡文兰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