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绘心声:女画家曹蕾的艺术人生
作者/周峰
画家曹蕾
在江苏邳州这片浸润着千年运河文化的土地上,一位女性画家以笔墨为舟,在传统与现代的河流中从容摆渡。她叫曹蕾,一位用细腻笔触勾勒人间百态的写意国画创作者,三十余载的坚守,写就对艺术的赤诚与热爱。
一、运河畔的丹青萌芽
1977年,曹蕾生于邳州一个普通教师家庭。父亲执教数学,母亲善吟诗词,这样的家庭,让她自幼便在理性与诗意的双重滋养中长大。“五岁时,我用铅笔在作业本背面画全家福,母亲见了,特意买来水彩笔;父亲则教我看光影怎么在窗台上移。”曹蕾笑着回忆。运河岸的垂柳、老街的青石板、集市里的吆喝声,都成了她最早的画稿素材。
12岁那年,曹蕾在邳州文化馆的儿童画展中初露锋芒。一幅《运河晨曦》,以稚嫩却灵动的线条勾勒出朝霞里的船工身影,引得当时前来邳州文化馆考察的江苏省师范大学教授杨振廷先生驻足良久。这位后来成为她启蒙导师的国画大家,对着工作人员感叹:“这孩子眼里,有生活的灵气。”
二、师承名门,淬炼笔墨
1992年,17岁的曹蕾正式拜师杨振廷。杨先生作为浙派国画传人,尤擅工笔人物,其“以形写神,以神达意”的理念,深深烙印在曹蕾的创作里。“老师常说,画人不是描眉眼,是要抓住灵魂的颤。”在杨振廷的画室,她度过了最严苛也最充实的十年。
每日清晨五点,她便临摹《八十七神仙卷》,从线条的起承转合里揣摩吴道子的“吴家样”;午后钻研《韩熙载夜宴图》,看顾闳中如何用衣纹的疏密藏住人物心事;夜晚对着镜子写生,观察喜怒哀乐时,面部肌肉是怎样悄悄“说话”的。“为画好老农手上的皱纹,我在田埂蹲了三天,腿上被蚊子叮得全是包。”曹蕾说,正是这份近乎执拗的专注,让她的笔渐渐褪去匠气,生出“气韵”来。
三、工笔新语: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2015年,曹蕾的《戏曲人生》系列在江苏省美展中备受瞩目。这幅以京剧为题材的工笔重彩,将程砚秋《锁麟囊》里的薛湘灵定格在舞台聚光灯下:水袖翻飞如云,眉眼间流转着哀婉与坚毅,背景则用抽象墨色晕染出时空的流动。“我想打破工笔‘只重精细、不谈意境’的刻板印象,让老技法与新审美撞出火花。”作品最终被南京博物院收藏,成了她探索之路的重要注脚。
创作中,曹蕾渐渐形成“三重观察法”:一看形,抓体态特征;二观神,读性格情感;三悟境,将人物放进时代里打量。这一理念在《运河匠人》系列中尤为鲜明——画中老船工布满老茧的手,与身后现代化的运河大桥形成时空对话,工笔的细腻与写意的苍茫融于一纸,摘得2018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
四、美育使者:让艺术扎根生活
作为江苏省美协会员,曹蕾始终相信“艺术从生活来,要回生活去”。2020年起,她在邳州发起“童画运河”公益项目,带着百余名孩子用画笔记录家乡变迁。指导自闭症儿童时,她发现绘画能成为特殊孩子的“语言”,便琢磨出“色彩疗愈”课程,相关论文还登上了《中国美术教育》。
“好艺术不该锁在画室里。”曹蕾常走进社区开讲座,把工笔技法拆成“五分钟小课堂”;在她推动下,邳州多个社区建起“百姓画廊”,普通人的习作与名家作品并排挂着,让艺术的种子在寻常巷陌里发了芽。
五、笔墨未停,未来可期
如今,曹蕾的创作又有了新尝试。她正试着把AI技术请进传统工笔——用算法分析历代名家的笔触,为年轻学习者做数字化范本。“科技不是敌人,是让老艺术活起来的翅膀。”她坚信,国画的生命力,正在于跟着时代走。
从运河边涂涂画画的女孩,到省内知名的画家,曹蕾用半生证明:艺术从不是孤高的修行,是对人间烟火的深深凝望。正如她在新作《墨韵乡情》里题的:“笔底千山皆有情,一纸丹青写春秋。”这或许就是她对艺术最纯粹的告白——在方寸画纸间,建一座永远温暖的精神家园。
后记
采访结束时,曹蕾的画案上摊着幅未完成的新作:几位穿旗袍的现代女性,背景却是邳州高铁站的玻璃幕墙。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在笔墨间静静生长,恰如她的人生——守着初心创新,在传承里开出新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