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提及春节,你的记忆里会浮现怎样的画面?是腊八清晨甜糯的粥香,是扫舍时扬起的旧尘,还是除夕夜里震耳的鞭炮、初一清晨长辈递来的压岁钱?这些藏在时光里的年俗碎片,正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文化基因。
山东诸城民俗专家台见新先生的《春节民俗》,便像一把细腻的 “时光梳”,将诸城的春节习俗细细梳理 —— 从腊月初八熬粥制醋,到腊月二十三辞灶祈福;从除夕守岁祭祖、贴联挂画,到正月里拜年赏玩、送年迎灶,每个环节都写满了烟火气与仪式感。文中鲜活的细节描绘,让我们仿佛穿越到那个物资虽简、年味却浓的年代。
如今,年味常被说 “淡了”,但当我们重读这些文字便会发现:那些关于团圆、祈福、辞旧迎新的美好祈愿,从未从我们的生活里消失。分享这篇文章,是为了留住这些即将被淡忘的民俗记忆,在字里行间重拾那份纯粹的年之喜悦。读者朋友,你那里的年俗是怎样的呢?评论区交流一下。】
年俗短视频(1分20秒)
诸城春节民俗
台见新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日,民间又俗称过大年。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岁前除邪除秽,岁后迎新纳福。自汉武帝颁布《太初历》新年就定在了农历正月初一,历代相沿。诸城人家的新年,从进入农历腊月初八这天就拉开了序幕。
民谣说:“腊八粥,熬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锅粘, 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推煤鼠, 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姐姐拉着弟弟扭一扭”。
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日”,这就是我国民间传统的“腊八节”。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最寒冷的日子,滴水成冰,然而,诸城人家却热火朝天地忙年了。清早,女人就早早起来,用小麦、小米、豌豆、花生仁、红枣等熬成八宝粥,热腾腾的八宝粥,飘着特有的香味,喝起来香喷喷甜滋滋的。这时,男人就会说:“喝了八宝粥(音煮),就把年来数。”女人则叮嘱孩子,喝了八宝粥,就走进了年的大门,不吉利的话不要说。虽然孩子们不明白为什么,然而还是觉得有些新年的神秘,一个个瞪大了眼睛一个劲地点着头。除了制作“腊八粥”,还有制作醋的习俗,将醋鹅放在透明的缸子里,对上一定比例的水,待一两天就就可以食用了;人们还要制作腊八醋祘,将整头大蒜洗净,放到坛子里,倒上醋,密封,几天后就可以食用。

腊月十五晚上,家家纳锞呈,又叫保平安。一般找人用毛笔在一张红纸或烧纸上写着:“某县某乡信人某某,在玉皇大帝面前许下心愿,敬备香案一桌,沐手焚香,祈祷上苍,保佑一家全年人人健康,平安无事。”等言语,然后在院子里焚烧,叩首。
扫舍是过年必做的一件头等大事。看看灶马上的规定,什么日子动手。这个时间一般在腊月二十日前后,这项工作要全家一起干。清早,一家人就将屋里的东西,全部拾掇到院子里,男人穿一件破衣服,用一块破布包着头,把扫帚绑在长杆上,先从屋内顶上扫起,由高到低,将一年来的灰尘、蛛网,以及一切旧的东西,连同晦气一扫而光。就连地面上的窟窿、老鼠洞也要用新土填平砸结实。这时扫屋人会灰头土脸,除了两个眼睛之外,全身都成了黑的。扫舍后,全家人就将家什用抹布擦干净,重新搬回屋里。女人则趁机把炕上的破蓆换下,铺上新蓆,顿时整个屋子里亮堂了起来,年的气氛霎时间浓厚起来。

腊月二十二日,是农家杀猪的日子。那个年代,物质十分贫乏,很多人家吃都不够,谁还顾得养猪。喂猪的饲料全靠刷锅水掺和糠菜以及拔青草来维持,一年能育肥一头猪就已经很不容易啦,所以,过年杀猪就成了村里的头等大事。
几个小伙子,从圈里将猪赶出来,一人从后面抓住猪的尾巴,往上一掀,其他人连忙冲上去,抓腿的、扭耳朵的,七手八脚将猪掀翻在地,那猪拼命地叫唤,全村人都听得见,于是全村男女老少都凑来看热闹。有人使劲地将猪的一条前腿和一条后腿并在一起,用麻绳绑紧,然后几个青年用杠子抬起来,用杆秤称一称,抬到杀猪床子上按住,那猪撕肝裂肺地嚎叫,听得人心惊胆颤。这时屠夫抄起一根木棒,照着猪的头部当头一棒,那头猪刹时间,浑身抽搐,一下子就不会哼哼了。屠夫急忙拿起剔刀,往猪脖子上很快地一捅一抽,那猪血就“哗”地流了出来,不一会儿就流满了放在地上的铜盆里。屠夫麻利地将猪头割下来,然后叫人把猪抬到八刃锅的水捞床子上,从猪后腿割开一个小口,用长长的捅钎捅了捅,便使劲地吹了起来,好大一会儿,那猪皮就鼓了起来,这时锅里的水也烧热了,屠夫光着膀子,口里衔着明晃晃的钢刀,一面用水烫猪皮,一面用刮刀刮猪毛。刮好了猪毛,再叫人抬到绑好的杀猪杆子上,用钉钩把猪倒吊起来,开膛破肚,一会儿将猪腹内的肝肠内脏全扒出来,用钉钩挂在架子上,剔除苦胆。这时孩子们一个个伸着头,瞪大眼睛,嚷嚷着说:“快把猪吹泡给俺!”屠夫摘下猪吹泡倒掉尿,给了一个孩子,那孩子便好似得了宝贝似的高兴地手舞足蹈,其他孩子也跟着欢呼起来。孩子们连忙将吹泡吹成气球状,用线扎紧,有的还染上颜色,便兴奋地玩起来,一连玩好几天。屠夫用砍刀将猪酮体从中间一劈两半,两片肉就挂在架子上。开始卖肉了,那时猪肉仅仅六毛钱左右,你割两斤,他割三斤,只有大户人家才割四五斤肉。大家争着要肥的,嘻嘻哈哈不一会儿就基本买净了,杀猪人家还要自己留一点呢。剩下的猪头蹄子杂货等,拾掇干净了,装锅煮。晚上下货煮熟了,人们又来割烧肉,眼看卖的差不多了,主人就留下些切做几盘供屠夫和参入捉猪的人喝酒。
腊月二十三,辞灶日,俗称过小年。这是大年夜的前奏,家家包水饺,发灶马,放鞭炮。天刚煞黑,人们就抢着发灶马了,早早从灶神上方将灶马剪下来,放到粮囤里喂饱,在锅台上摆上糖果点心之类东西,为的是让灶王爷吃了嘴甜,多说好话,再下好水饺供上,然后焚上三炷香,将灶马夹在烧纸里焚烧,嘴里念叨着:“灶王灶王早上天堂,少说是非多带钱粮。”然后恭恭敬敬地磕头。
过了二十三,男人继续忙着赶年集,拾遗补缺,购鞭炮;女人们则忙着蒸饽饽,做豆腐等,准备吃食之物。
到了腊月二十八,有人就迫不及待的早早的贴上对联了,大部分人家还是年除日上午贴对联。
贴对联是过年的一个重要仪式,农家人十分讲究,不仅对联的字迹要写的端正,而且内容要吉祥。
人们贴对联很恭敬,先将门上的旧对联刮去,然后用面粉熬好浆糊,在门口安放好饭桌,将对联铺放桌上,刷上浆糊,再捏着对联上方两个角,恭恭敬敬地贴上,贴好正联,还要贴上门横档以及两旁门档。依次由外及里每一扇门上都要贴对联。还有出门贴、炕头贴、衣橱贴、牛棚贴、猪栏贴,所有盆盆罐罐都要贴上“福”字或“酉”子,都要沾一下新年的喜气,图个吉利。贴对联最讲究上下联之分,一般是,面朝大门,右边为上,左边为下。多数人家不识字,就请人来顺对联,指导着贴。因为将对子上下联贴错了,不仅别人笑话这人家没有文化,而且主人自己会觉得这年过的别扭脸上不光彩。
腊月三十除夕日,这天早上,人们先忙着把所有的水缸打满水。午饭后,家家忙着打扫庭院,然后本家族人一起去祖茔上烧纸,迎接先人们回家过年。
天渐渐黑了,人们更加忙了起来。将庭院再彻底清除一番,然后在大门堂屋门间都要放上拦门棍,门口窗台上摆上桃枝。一方面用来辟邪,强神恶鬼不敢进宅,二来沾新年的喜气,岁岁平安。
这时,男人们忙着在堂屋北墙上钉供蓆,然后将烛子(家堂,也称轴子)请出来,恭敬地挂在供蓆上,摆上供桌,摆上供菜,点上明晃晃的蜡烛。开始烧火下水饺了,水饺熟了,用新碗盛上两三个,院子里供桌上摆上三碗三双筷子,堂屋供桌上摆上五碗五双新筷子,先分别焚上三炷香,然后烧纸磕头,一切礼毕,男人便到大门外放鞭,以示迎年。
晚饭过后,一家人又忙活起来了。男人们忙着贴年画,一般贴童子献礼、年年有余或富贵牡丹等花花绿绿的年画,也有挂梅兰竹菊四君子联的。女人们则忙着将早已剪好的窗户花、窗户角、窗户裙贴上,还有的在窗户上贴上狮子、猴子之类剪纸。一阵忙活之后,一家人高兴地围在一起包水饺。孩子们早早地穿上新衣服,趴在窗户上望着外面,焦急的等待年的到来。
除夕夜里家家灯火通明,人人不睡,叫守岁。守岁习俗由来已久,西晋《风土记》记曰:“终夜不眠,以待天明,曰守岁”。守岁又叫熬年,相传“年”是一种凶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又到了一年的除夕,乡亲们像往年一样,都忙着收拾东西准备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赶走,只见当天,白发老人身穿红衣,在屋门上贴红对联,在屋外放着鞭炮,敲锣打鼓,年兽便逃跑了,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就成了中国汉族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所以每年过过年的时候要放鞭炮、穿红衣服、贴红对联、敲锣打鼓。
这天晚上,不知过了多么长时间,邻近的村里响起鞭炮声,年午正到了,开始过年了。首先本家五服以内的男人,都先要到供主(家堂)的族人家一起祭拜祖先。男人们开始摆供了,先将枣饽饽在院子里供桌上摆上三摞,再在堂屋供桌上摆两摞,用准备好的豆秸、芝麻秸烧火下水饺。热腾腾的水饺用新碗盛着分别供在天井里、堂屋里、锅台旁,男人领着男孩分别上香、烧纸、磕头,顿时,空气中弥漫着一层薄薄的烟雾,在明晃晃的烛光映衬下,那烛子越发显得古朴典雅,让人觉得十分端庄肃穆,一股神秘感袭上心头。这是一个重要仪式,既非常虔诚又十分恭敬。女人这刻是不能下炕的,一切工作都是由男人悄无声息的来做。一切仪式举行过后,便到门外放鞭。一人用长杆挑着鞭,一人点燃,霎时间电光闪闪,震耳欲聋,然后族人再各自回家过年。此时,整个村庄的灯火通明,鞭炮声响成一团,放鞭之后,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年夜饭,男人们则要喝午夜酒。酒足饭饱之后,晚辈要到堂屋烛子前给长辈磕头,第一个头,不出声,是给先人磕的,然后分别给父亲母亲磕头,边磕边说“给俺爷磕头”等话。磕头后,要向长辈问新年好。这时长辈都要给晚辈压岁钱,五毛、一元多少不等。

正月初一天刚亮,人们便开始拜年啦。一见面彼此之间相互问:“新年好!”起初大人们领着孩子,先给本家辈分最高的拜年,之后,按同一支族人的远近,逐家拜年,每家都要磕头。一般要喊:“给爷爷奶奶磕头”之类话。长辈们端坐在炕上说:“来的就是头,快屋里请。”进的里屋,头一句就要说:“过年过的好!”长辈们会说:“好,新年大家都好。”接着让座、倒水、吃瓜子或花生。女人则给孩子压岁钱或糖块。这家坐一会,再到另一家。有时孩子们成群结队,大的孩子领头,呼呼啦啦的到长辈家磕头,前面的到了堂屋,后面的站在院子里,邋遢的还有在大门外的,只听屋里传来磕头声,孩子们就异口同声地说:“磕头!”至于到谁家给谁磕头都弄不清,但孩子还是兴高采烈地拜了这家拜那家。
太阳升了起来,男女老少都穿着新衣服到大街上看光景。这是一年里最热闹的一天。扮耍的、唱戏的、说书的、卖糖球的一拨去了,另一拨又来了。
最热闹的是来扮耍的,有踩高跷的,跑旱船的,耍龙灯的。看,那端踩高跷的过来啦!一群人踩着高跷,踏着鼓点,伴着唢呐声,在领头的指挥下,来回跑动,他们不断的变换队形。那扮猴的呲牙咧嘴,扮着怪相,引得大家哈哈大笑,那猪八戒晃动着两个大耳朵,专门往女人群里钻,惹得女人大声地喊着骂着。那老头手持烟袋,一脸严肃的样子,那老婆婆撅着嘴,挎着箢子,一步三摇,让人忍俊不禁。踩高跷的刚走了,跑旱船的又来了,那小媳妇骑着毛驴,点着头,那划船的手拿木浆,不停地划动着。跑旱船的还没离去,街那端耍龙灯又舞了起来,有时双龙戏珠,两条彩龙追逐着珠子,一会儿追逐前行,一会儿婉转俯冲,忽高忽低,回旋盘转。伴随着铿锵的锣鼓声,舞狮人使出浑身解数,舞的虎虎生风,令人眼花缭乱,以为真是两条龙在翻江倒海。这边舞龙灯的刚过去,说书人早就支下鼓架,说唱起来,先卖一段小片,然后说上两回《三国演义》或者《刘大人私访》等长篇大书。男女老少或蹲或坐围成一个半圆,伸着头静静地听着,说到高兴之处,一个个呲牙咧嘴喊一声:“好!”说到悲伤之处,女人则抽噎不已。年轻人和孩子们则在做套圈的游戏。套圈人在五米之外,摆上水果、糖块、玩具、香烟等十几样,用竹篾子做的小圈,扔过去,套住了什么,东西就归你啦!当然这是游戏性质,输多赢少。这端孩子们嬉闹,那端唱板档头的又下了场,拉的拉唱的唱,不用画妆,三五个人一起,唱不了整台大戏,只能唱上一段或一折,博取大家一笑罢了。还有仨一堆俩一撮打扑克下象棋的。这天人们什么也不干,除了耍就是耍,热热闹闹地一整天.
初一初二继续热闹,扮耍的照样你来了我去了。偶尔也有出门走亲戚的,也只能限于小辈到老娘舅家或者姑姑家,初二前闺女是万万不能回娘家的,因为闺女不能见娘家的纸灰,见了会带走娘家的福气,娘家人一年都不顺利。
初二晚上,是送年的日子。这一晚继续守夜,男人们是不能睡的。天刚亮,人们就忙着送年,叫落影。先到祖茔地里烧纸放鞭,再回来趁着太阳还未升起来,焚香烧纸磕头,然后撤下供品,恭敬地将烛子请下来,装好,保存。供蓆仍然挂在上面,直到过了十五才请下来。
初三以后,就忙着走亲戚了。路上你来我往,川流不息。晚上村里开始唱大戏了。
初五是午马日,家家吃糕,打粮囤。吃糕寓意年年高。打粮囤,是用烧过的秸秆灰在院子里画上粮囤和折子,祈祷新年获得好收成。
到了初六,亲戚基本上都走遍了,邻里之间又相互请酒。先是本家互相请客,然后是邻居相的好的互相请客,热热闹闹好一阵子。
初七壬晴日,晚上,人们又放鞭炮了,为啥?因为这天灶王爷从天堂里要回来了,称为迎灶。也有的地方不迎灶,说什么,我们只管送不管回吗!
这期间,初八是休闲日,忙碌了好多日子的新年,人们该透口气,休闲一下。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初十是石铲生日,十一是庄稼生日,这期间每天都要焚香供饭。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这是年后最大的一个节日。不仅家家烧纸放燃火,点鞭炮,而且这天晚上人人吃元宵、观灯。晚饭过后,城里人家扶老携幼到街上观灯,猜灯谜,看踩高跷,耍龙灯,那场面劲爆火热。农村里也热闹异常。耍龙灯的要逐村大对碰,两支队伍,互不相让,一竞高低。在铿锵的锣鼓声、脆生生的唢呐声中,两支队伍,你来我往,争妍斗奇,有时缠在一起,打得难分难解。有时各展雄姿,互相斗技,那场面既热闹,又十分壮观。
过了十五年味渐渐淡了,人们还是悠闲的玩乐,到集市听书、看戏,逛庙会。
二十一是小麦生日,仍要上香,供饭。自古就有“小麦秕不秕,就看正月二十一”,意思是说二十一这天天气晴朗,麦粒就会饱满,天气阴晦,麦粒就会瘪秕。
过了二十一,人们开始陆续下地劳动了,一切又恢复了正常。
(2013年10月写于台家大村工作室,2020年11月24日第一次修改)

台见新,男,字政舜,号龙溪居士,笔名入云龙,生于1960年6月,诸城市百尺河镇人。著名民俗学者、非遗项目诸城“东路大鼓”代表性传承人之一。
2006 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各种报刊发表文章40多篇。台见新主要从事东路大鼓研究和东路大鼓词的民间文学创作。2012 年在 “中国文学网上” 发表了《台五传奇》和《苏学士品名白龙寺》网络文学。2014 年 10 月在山东省政协主办的《联合日报》上发表了《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东路大鼓》,同年在北京《民间文学》杂志第八期上发表了《窦光鼐名扬江南》。2015 年在北京《民间文学》杂志第一期上发表了《龙家兄弟》,在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演艺工作委员会等单位举办的 “中华颂” 第六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活动中,创作的 “东路大鼓” 鼓词《拜大年》荣获铜奖。2020 年 5 月在上海《故事会》发表了《看走眼》。此外,2012 年 9 月在诸城市宣传部、诸城文艺界联合会举办的 “热爱诸城,宣传诸城” 征文活动中,《苏学士品茗白龙寺》获民间文学类一等奖。台见新还查阅族谱、县志、乡志等史料,找当地老人探访,拍摄古建筑与村情村貌,致力村志编纂,成果丰硕。



(“都市头条·乡村记忆”主编日月星辰,男,生于1962年8月,高密市阚家镇人,曾在诸城市任职,退休干部。现居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志》副总编辑、六汪镇文学艺术联合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