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经》里的成语典故之
不言之教
文/赵永武
可以很肯定地说,在我们中华汉文化语境中,“不言之教”这个成语,它的首创者应当是老子了。在帛书乙本《道德经》第四十六章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不言之教”字样。而在楼观版《道德经》碑刻中,“不言之教”先后出现两次,第一次出现在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二次则出现在第四十三章:“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我们看,按它两次出现时的语境,它总是和老子的另一思想主张“无为”联袂而行,这是不是就意味着,它本就是“无为”的另一种表达呢?也就是说,在哲学层面,它们阐发的其实是同一个意思,都是要反对人为,反对妄为、强为等等的瞎折腾,都是要倡导一种遵从自然规律而为的方法论,都是要倡导一种“以辅万物之自然”,也就是帮助万物按它们本来的样子生成、发展和变化的处事姿态。
倘若再结合老子的整个思想体系,我们就会发现,老子首创的这个“不言之教”,它的意蕴其实涵盖了两个方面,一是治国理政方面,它反对 “天下多忌讳”,到处都是禁令和限制,反对“法令滋彰”,法律条文繁多而且过于严苛,反对只唱高调,反对统治者只做言语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二是民众教化方面,它反对单纯的理论说教,而是强调实践和行动;尤其是强调以身作则,要统治者通过行为示范来向民众传递价值观,教育和引导民众自然而然做出正确的选择。
后来,经过近两千六百多年的词义演化,“不言之教”已经被引申为一种教育理念,被更为广泛的运用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中,其核心要义就是,不用语言,不发号训诫的教导。这在客观上,就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你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得做到。也就是要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头作用,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教育目的。
好了,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我们不妨引用古人的经典事例来加以说明。话说西汉初年,经过长年的战乱,经济崩溃,民生凋敝,司马迁《史记》中有言:“天子不能具钧驷,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秦以前讲究“天子六驾”的,皇帝要乘坐六匹毛色纯一的良马驾的马车,以彰显其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到了汉高祖刘邦,一直到汉文帝刘恒这儿,父子两代皇帝连凑齐四匹毛色相同的马来驾车都有困难;朝中的将相们有的出门还得乘坐牛车;至于百姓们,那就更惨了,家里没有隔宿之粮,自然盆盆罐罐等藏粮食的容器,都不用加盖了。
国家积贫积弱至此,怎么办?到了年轻的汉文帝这儿,他一方面推崇“黄老之学”为自己的治国指导思想,“黄老之学”的核心治国理念就是“无为而治”,在全国自上而下推行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另一方面,他自己则大力践行老子的“不言之教”理念,厉行节俭从自己开始,他日常穿着粗厚丝织衣物,上朝时常穿着草鞋,龙袍上也是补丁摞着补丁。家常饮食上也是以萝卜青菜为主。在位二十三年间,他没有增建宫殿、园林,随从仪仗也严格限制规模。 在他的带动下,太仆夏侯婴出门“乘牝马”,也就是普通马匹,而丞相张苍则以“食粥度日”,群臣皆以俭朴为荣。上行下效,连民间也逐渐形成节俭共识。
正是这全国自上而下节俭风气的形成,与一系列治国方针政策的红利形成了合力,西汉王朝慢慢走出了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境地,国家经济慢慢得以恢复,随后便开创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司马迁记载“文景之治”时说:“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馀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老百姓都能够吃饱穿暖,家境富裕;国家所有的粮仓都装满了粮食,各官家府库的余货储备都很丰富;京城的钱更是多得数以万计,连穿钱的绳索都朽烂了,以至于无法计数到底有多少钱……看看,这就是“文景之治”时的太平盛世景象。这也就难怪后世历代都有史学家称颂汉文帝是不可多得的好皇帝了。可以这么说,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与他所身体力行的“不言之教”有关。
作者简介:赵永武,副研究馆员,早年写作,略有小成,发表作品200余万字,出版个人作品集4部,曾荣获西安市“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2018年被周至县委县政府认定为"高级人才"。现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和传播工作,书稿《诗经里的长安》大部分章节被陕西人民广播电台《长安夜话》播出;《楼观论道》书稿及短视频正在完稿制作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