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岁月,山河巨变;八十年浩气,薪火相传。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为了铭记那段浴火重生的民族记忆,缅怀以血肉筑起新的长城的先烈,我们以“自强精神”为主题,特邀全国80位书画名家,以丹青写史、以翰墨铸魂,举办本次画展。自强,是中华民族在十四年烽火中淬火而生的精神利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无数仁人志士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气概,汇聚成救亡图存的滚滚洪流。正是这股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精神力量,使山河重光,使民族复兴。今天,当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我们依然需要回望那段苦难与辉煌交织的岁月——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守护和平;不是为了沉湎回忆,而是为了汲取继续前行的力量。为此,80位书画名家以笔为旗,以墨为刃,或再现烽火硝烟里的英雄群像,或抒写山河无恙的盛世气象,或寄寓对和平的永恒祈愿。他们的作品,是历史的艺术凝练,是时代的深情回响,更是对伟大抗战精神最崇高的礼赞。
周铁铮题《自强精神》
周铁铮,男,1949年生于天津,幼时受父亲启蒙开始学画,1972-1974年受教于天津工艺美院教授、中国美协会员、著名油画家刘贵宾先生。80年代后,开始文学创作,1987、1988年就读于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创作函授班,其间,在《天津日报》、南京《雨花》、大连《海燕》等省市级刊物上发表小说几十篇。90年代后,专事现代水墨画的创作与理论探索,有作品被发表、拍卖、收藏并赠送国际友人,2012年曾将数幅作品捐赠于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和中华少儿慈善基金会。2013年将作品捐赠于宋庆齢基金会。
砚边画语
关于积累与灵感
积累是画者长期读书、读画、观察、实践、思考的结果,好比木材;灵感是建立在积累的基础上,偶有所悟,瞬间产生的令你兴奋冲动的感觉,好比火花。木材遇火花才会燃起艺术之火,二者缺一不可。
关于中西绘画的借鉴
中国画可借鉴西法,然而借鉴而非杂交——中西交合再“生出”一个混血的画种。既为中国画应以根植传统为前提,即“洋为中用”,在此,徐悲鸿先生已开先河。潘天寿先生则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中西绘画的关系:中西画为两座高峰,可互相借鉴,但应拉开距离……即为警示也。
关于现代水墨画
现代水墨画的特征,应是从现代文化的角度去观察、去发现传统水墨画在当代受各类文化的新思潮影响之后,不可避免地发生的变化。
它与传统水墨画的关系不是反叛和断代的,恰恰相反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反思和发展。他整体上的感觉是千年古树上生出的新芽。在表现形式上,有时写实、具象、刻意地追求一些细节;有时写意、抽象、似乎在虚幻的世界里寻找什麽东西;有时干脆抛开所描绘的对象(或只将对象作为一种载体)单纯去经营画面上的疏密、浓淡、黑白、虚实、刚柔······或对比或协调的效果。
它可以随意借鉴和汲取诗歌、音乐、摄影等其他艺术门类的表现方法来充实自己,也可以从古代大师或西方绘画中寻找一些适合装潢自己的东西来丰富自己。(旅法画家赵无极先生的作品《向莫奈致敬》就很耐人寻味)总之现代水墨画是清新的又是唯美的。在这里思想比技术重要,感觉比理论重要,他有时与朦胧诗一样给人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和艺术的享受。
北京墨真书画院于2013年在北京成立,2020年在天津成立分院,是一家专注于学术研究,组织开展大型书画展览、全国采风、公益事业以及国际交流活动的企业。
